我有的,希望大家都有,一起奔小康

掌上济宁讯(记者 孙逊 通讯员 贺波)59岁的张桂华,在外人眼中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在汶上县次邱镇张村及周边村庄的村民心中,她是一位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巾帼英雄。在从事蔬菜种植近四十年的岁月里,张桂华用她的辛劳和汗水,成为了农民致富带头人,先后获得了“双学双比女能手”“全省农村妇女科技创新奖”“巾帼创业带头人”“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第五届齐鲁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

投身“菜篮子”

40多年前,张桂华嫁到张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不甘于平庸。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报纸上看到种植蔬菜致富的报道,眼睛一亮:别人能种菜致富,咱为啥光种粮食?在与丈夫商量之后,她在自家田里尝试种上卷心菜、辣椒和茄子。由于缺乏种植经验和技术,第一次尝试失败了。张桂华没有气馁,为了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常常钻研农技书籍到深夜,骑行二十多里去向菜农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桂华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拉到集市便被抢售一空。

“种菜虽然比种粮食辛苦,但收入还是蛮可观的。”尝到甜头的张桂华,决定学习种植新品种。通过市场调研,张桂华发现菜花具有不错的经济效益,于是到济南、寿光、烟台、泰安等地学习菜花洗苗、种植技术。那一年,张桂华的菜花获得了大丰收,亩产近5000斤,纯收入更是达到2000元以上。在那个万元户非常罕见的年代,张桂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十多年的摸索实践,让张桂华逐渐掌握了一整套蔬菜种植技术。1999年,张桂华投资4万元建设了高标准冬暖式大棚,利用蔬菜、食用菌对二氧化碳、光照的互补利用,4月种白菜,6月栽菜花,10月种黄瓜,12月育茄苗,同步培育平菇、鸡腿菇、麒麟菇等食用菌,创造了“四种四收”模式,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开创了全省蔬菜立体种植的先例,大棚亩产效益超过7000元。

共奔致富路

张桂华种植蔬菜的“成绩”在当地很亮眼,附近村民纷纷效仿。张桂华从不吝啬自己的种植技术,即使自家再忙,只要村民有需要,也会立即赶过去现场指导。在张桂华带动下,附近的菜农从几户发展到几百户,张村和附近的付村集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专业村。

2015年,张桂华组建成立了汶上县蔬菜协会和次邱镇贵华农业种植合作社,鼓励菜农抱团发展。协会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张桂华不断到全国各地学习先进经验,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自己先试种,等经验成熟了再推广,减少群众的种植风险。在张桂华的努力下,已累计引进新品种14个,新技术20余项,辐射带动基地面积4万多亩,群众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张村的菜花,付村集的韭菜,战湾的黄瓜成规模发展,并取得国家级认证,认定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品牌。

蔬菜种植的村民多了,销路便成了问题,有时赶上丰收年,菜卖不出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蔬菜烂在地里。张桂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技术员变身业务员,开始走南闯北跑市场找销路。“那时候网络不发达,信息不灵,困难重重。”张桂华便与各大中城市蔬菜批发市场、超市积极进行对接,本着诚信、服务、共赢的经营理念,蔬菜协会与外地200多客商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蔬菜远销上海、北京、佳木斯等大中城市,出口东南亚、韩国、日本等,平均每天外销七八万斤蔬菜。

振兴先锋军

“我有的,希望大家都有,一起奔小康。”这是张桂华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关爱留守儿童、资助贫困大学生、慈善捐助,还是支持村庄发展,张桂华时刻走在公益活动的前列,累计捐助超过100万元。

2016年,张桂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把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合作社的神圣使命,提供扶贫岗位20余个,主动与村内5户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结对帮扶,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在她的帮助下,50余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