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成功得益於任正非的中年創業,也許成功來得太早並非好事

4月18日,美國《時代》週刊發佈了“2019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人物榜單”,華為公司創始人任正非入選業界泰斗類別。在記者的提名詞中寫道:“當任正非在1987年投資5600美元創建華為時,他並不是一位計算機奇才。然而,他的管理幫助華為成為了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公司,去年營收達到1070億美元,客戶遍及170個國家和地區。除了尖端智能機,華為還是5G領域的先鋒,這項革命性技術將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無人車和智慧工廠的發展。”

華為的成功得益於任正非的中年創業,也許成功來得太早並非好事

顯然,所有人都認為是華為的管理成就了華為今天的成功,他們卻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華為的清醒和冷靜,華為清楚自己是誰,在幹什麼,面臨什麼處境,該如何應對。而這一切與華為的靈魂人物任正非密不可分。

華為的成功得益於任正非的中年創業,也許成功來得太早並非好事

提名任正非的《時代》週刊記者坎貝爾稱,任正非現在發揮的影響力意味著不再有任何大國能夠承受得起忽視華為所付出的代價。

看起來,《時代》週刊並不懂華為,也不懂任正非。

華為的成功得益於任正非的中年創業,也許成功來得太早並非好事

面對這樣的高帽,華為放出一張飛機圖片,並標註了一句話:“我們還在痛苦中,不知道能不能活下來”。結合華為當前面臨的情況,這句話並非誇張,正是華為目前處境的寫照,而華為知道如何應對。

華為的成功得益於任正非的中年創業,也許成功來得太早並非好事

任正非的清醒是一貫的,也許這得益於他自身的修養,更得益於他的中年創業。所以成功來得太早未必就是好事,能夠在成功時保持清醒,在危機時能冷靜處理,和成功的時機有關。

正是基於中年人面對成功的清醒,才有了華為在初創後及時從貿工技轉向技工貿,確定了以技術做為核心競爭力的戰略。也正是這種清醒,才促成了華為在掘得第一桶金後,不惜花費20億請IBM改造研發管理體系,並持續受益至今。如果沒有相當的清醒,有哪個公司願意付出如此高價的代價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果沒有中年人對人性的洞悉,哪有華為科學的考核機制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多勞多得的分配機制?如果沒有這種清醒,哪有華為多年來固守核心業務,不盲目擴大業務範圍的定力?如果沒有這種清醒,哪有提前佈局芯片、操作系統的決心?如果沒有中年人特有的冷靜,哪有華為面臨目前的國際打壓,而不亂方寸的魄力?如果沒有這種冷靜,也沒有華為的狼性。

這就是任正非,一箇中年成功者,以他的定力和魄力,時刻提醒自己的目標後,收穫清醒和冷靜,傳遞給華為。

2001年,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裡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

管理關乎企業的發展,清醒和冷靜關乎企業的生存。相信一家清醒、冷靜,有先進管理機制的公司,一個非常努力的公司,即使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運氣也不會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