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發許嘉璐署名文章:和詩以歌,精神和鳴

光華銳評


《人民日報》刊發許嘉璐署名文章:和詩以歌,精神和鳴


《人民日報》刊發許嘉璐署名文章:和詩以歌,精神和鳴

《人民日報》刊發許嘉璐署名文章:和詩以歌,精神和鳴


和詩以歌,精神和鳴——觀《經典詠流傳》有感


許嘉璐


《經典詠流傳》把經典詩詞既放在縱向的歷史長河中去解讀本源,也置於橫向的世界語境中,以當代人能夠接受併為之感動的方式,使臺上臺下一起產生強烈的“精神和鳴”。


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並展示出來,是一項歷史性使命、世界性責任的宏大課題。

中華文化在幾千年裡經歷了多次重大轉化和創新,不斷豐富提高,努力超越自身,適應發展變化了的時代與現實,這正是中華文化強大生命力的顯現。任憑風吹浪打,中華民族永遠砥礪前行。

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結構、教育水平、科學成果、文化風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時代的新氣象、新作為激起了文化和教育工作者繼承、弘揚、創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激情。

去年春節期間,一個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驀然呈現在億萬家庭的電視屏幕和手機上,“一夜躥紅”。節目的名稱已點明瞭它的內容、主旨和方式:“經典、“詠”(“詠”亦“永”也)、“流傳”。我未能逐期一一欣賞,僅就所看到的若干集而言,幾乎都勾起了我難以言喻的激動、回憶和遐想。無論是《定風波》結句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還是《墨梅》“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娓娓詠之、歌之,都在輕輕地叩打著觀眾的心扉,一似飽經風雨和磨難的祖先在我們耳畔叮嚀:莫忘來路,珍愛當下,奔向未來——這就是中華民族永不散逸的一股“清氣”。

今年的新春佳節,《經典詠流傳》這一精品又把精心準備的“第二季”獻給了數以億計的觀眾。雖然時隔只有一年,舞臺仍是這個舞臺,但站位已更高,視野更寬闊,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形式和手法,詩與歌、與情,相得益彰。

古詩詞,包括作者已標註為“行”“吟”“歌”以及“調寄某某”詩詞的曲調絕大多數已經亡佚,於是重新譜曲,配以朗誦,以新的旋律演繹之,乃至超越時空地讓受眾蕩氣迴腸,回味無窮。“和詩以歌”,既需要有淺吟低唱、曼妙輕緩的佳作,也需要有關西大漢,鐵綽板,唱“大江東去”的精品。讓我感動的是,中華詩詞中的這兩種相融互補的美學風格,已經不落痕跡地融入《經典詠流傳》之中了。

在我看來,中華傳統文化在悠久的歷史上,每經衰而又興之際都要開新枝,長新葉,滋新根。而在中國的新時代,尤需以歷史為背景,以人民為中心,以學術為基礎,以創新為化古,使中華文化永流傳。《經典詠流傳》似乎也正是沿著這個思路,做出了可感、可敬的積極嘗試,並且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成功。

《經典詠流傳》的每個節目均把經典詩詞既放在縱向的歷史長河中去解讀本源,也置於橫向的世界語境中,以當代人(包括大批外國朋友)能夠接受併為之感動的方式,使臺上臺下一起產生強烈的“精神和鳴”。這種和鳴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1000多年前,王之渙登高望遠,用《登鸛雀樓》唱出了盛唐山河的壯麗磅礴;1000多年後,清華大學上海校友藝術團的新中國第一批建設者們,用5國語言“和詩以歌”,演繹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千古絕唱,震撼了無數受眾。這些可敬可愛的古稀耄耋老人以歌、詩、身所傳遞的就是這一精神。

幾乎《經典詠流傳》中的所有節目,都是通過朗誦、解析、演唱、鑑賞、互動——其中包含著真情演繹、錦上添花、溯流探源、再創意象——錯落遞進,最終落腳到當代、價值、血脈和承繼。無論是膾炙人口的傳統名篇,還是被歸為啟蒙類的小詩,也無論是比興隱喻,還是直抒胸臆,這些詩篇都被昇華成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時代篇章。廈門六中的女生們以阿卡貝拉形式演唱《送別》、來自美國的一對小姐妹在節目中用流利的中文演唱《聲律啟蒙》,則讓我們看到了優秀文化跨越國界互融、互鑑的成功嘗試,這種開闊的創作格局,是多樣性的世界文化應循之路,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形象而生動的闡釋。

感謝《經典詠流傳》的策劃、製片、導演以及所有演職人員。我通過屏幕看出了你們胸中的丘壑,看到祖國的山山水水,看到生於斯、長於斯的城鄉人民和居住在世界多國的中華同胞。因為只有懷著一顆如此的赤子之心,才能奉獻給人民這樣美輪美奐的文化精品,才會著力於經典語言的轉換和藝術手法的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甘露滋潤到中華民族的每個成員,“給世界擁抱,給自己微笑”。

才看過《經典詠流傳》第二季,我已經急盼著想看下一季了,而且相信它也將是創新路上一顆耀眼的星。由此我又想到,如果全國各省區市廣電領域的主流媒體,在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時各展其能,都“更上一層樓”,那時,新時代中國的文化大花園將是怎樣的景象?如果這些精品中的若干節目陸續走進中小學校的操場、課堂,那時,“詠流傳”之“詠”的雙關意義就會更加鮮明、實在了。

相信這一天即將到來。

作者:許嘉璐 第九屆、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