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時期清軍裝備如何?

19世紀,以英、法、美為代表的西方工業國家,對東亞地區實行了猛烈的殖民征服運動。而處在同一地區的中日兩國,為應對西方入侵,幾乎在同一時期實施了近代軍事變革,但最後結局卻大相徑庭。特別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成為歷史的分水嶺,日本從此一躍躋身為列強行列,而大清帝國卻從此淪為備受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統治瀕臨崩潰。

甲午戰爭時期清軍裝備如何?

甲午戰爭時期清軍裝備如何?

甲午戰爭時期清軍裝備如何?

陸軍

甲午戰爭的參戰部隊,前期以淮軍為主力,輔之以東北地方部隊和宋慶所部毅軍等部隊;後期則又從全國調集了以湘軍為主力的大量增援部隊。

到甲午戰爭前夕,淮軍部分部隊裝備了更為先進的後膛連發槍,主要槍種有奧地利的曼利夏、德國的新毛瑟和中國江南製造局仿造的快利槍等連發步槍。

在炮兵裝備上,淮軍主要有英國的阿姆斯特郎式、格魯森式和德國的克虜伯式後膛炮。僅1871年至1873年,李鴻章就購置了德國克虜伯後膛四磅鋼炮141門,到1884年淮軍配備的後膛鋼炮已達370多門。自1886年起。廣東又陸續撥解北洋鋼炮100多門,其中"光緒十二年(1886年)粵解八生脫鋼炮四十八尊,十七年粵解七生脫鋼炮一百二尊,十八年粵解八生脫七鋼炮三十尊"。這期間北洋自購者尚不在內。另外,到甲午戰爭前,江南製造局共造出後膛大炮145門,大部分用來裝備了淮軍。淮軍火炮中,有一部分阿姆斯特郎和格魯森式鋼炮還是西方80年代末才發明的快炮(速射炮)。由此可見,淮軍的裝備無論是質與量,都是堪稱一流的。

關於清政府購買武器的情況,從有關資料來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894年奏報,委託駐德國公使許景澄購德國新式小口徑五連珠快槍3000枝,子彈300萬顆;從信義洋行購十響連珠毛瑟槍1250枝,子彈150萬顆;平響毛瑟槍5000枝,子彈250萬顆;格魯森快炮12尊,炮彈1200顆。從瑞記洋行購克虜伯七生半車炮六尊,炮彈1200顆。奧地利三生七快炮12尊,炮彈12000顆。兩江總督劉坤一至1894年9月,已購馬梯尼槍14000枝,毛瑟馬槍1000枝,子彈280萬顆。10月,又準備再購比利時快槍10000枝,每槍配子彈500顆。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購買的武器更多,截止1894年9月,他已先後委託駐英公使龔照璦購哈乞開斯快槍7000枝,駐德公使許景澄購毛瑟槍12000枝,連珠快炮8尊,小口徑毛瑟五音快槍四批共10000枝,子彈1000萬顆。10月,奏報已"先後訂購西洋各項快炮五十六尊、各項快槍二萬八幹三百二十餘枝,大小各項槍炮子彈一千五百二十餘萬顆"。12月,又奏報委託許景澄代購毛瑟槍10000枝,子彈412萬顆,大小口徑快槍300枝,子彈10萬顆;委託楊儒(駐美公使)代購哈乞開斯六響槍3000枝,子彈200萬顆;委託龔照璦代購馬梯尼槍10000枝,小快炮若干門。以上均是大批量購買的,還有一些數目較少的,如吳大澂曾先購"戰炮十尊,精槍數百杆",後又購奧地利小口徑槍8000枝,子彈100萬顆。福建省購買德國毛瑟槍5000枝,子彈500萬顆。還有的將領自己設法購買,以改善裝備,如吳宏洛即商之洋行,"購快炮一尊,馬槍百杆,子彈數萬粒,以補不足"。

以上所列舉的數字,容或有重複之處,也有的武器雖已定購,至戰爭結束時尚未運到,但相當一批槍炮在戰爭中裝備了前線部隊則是無容置疑的。如北洋所購之槍,就大批陸續運到。1894年9月,由上海運往天津毛瑟槍1200枝。光緒二十一年初,李鴻章稱,"許景澄購來毛瑟槍一萬零八枝,業經全數分撥各軍應用"。南洋所購馬梯尼10400枝,馬槍1000枝,議定南北各半,解赴北方前線馬梯尼5700枝;留於南洋者,撥給李佔椿、萬本華、楊文彪、朱洪章等部各1000枝,這些部隊也都是要開赴北方作戰的。此外,沿海各省庫存槍炮也大批解赴前線。南洋大臣劉坤一截止1894年10月,就前後協濟各省後膛洋槍14000枝。廣東於1894年8月解到北洋新舊毛瑟槍各2000枝。到11月,兩廣總督李瀚章奏,已先後調撥各地洋槍16000枝,以後又續撥馬槍、步槍2600枝,子彈360萬顆。年底,還撥給吳大澂部鋼炮30尊。這些武器無疑對改善部隊裝備起了重大作用。如山西部隊程之偉部,由北洋撥給毛瑟槍和十三響洋槍各300枝,並擬再撥300枝。陝西部隊原來沒有後膛槍,"各營平日操練皆用前膛洋槍及土槍,萬難應敵",後由劉坤一協濟林明敦槍1000枝,裝備北上援軍。張之洞派出北上參戰的吳元愷部,"有過山炮三十二尊,克虜伯新式快炮十二尊,連珠黎意快槍千枝,彈百萬,軍火可為關外諸軍之冠"。本來裝備落後的湘軍,到戰爭後期裝備大為改善,如陳湜部已配備了快利槍和新馬梯尼槍。

1894年7月,編修曾廣鈞曾上一呈文,文中系統地總結了戰前清軍制造、購買軍火的情況。從呈文看,即使不計甲午戰爭爆發後大量購買的武器,如果能統籌使用,清軍也應不虞武器匱乏。曾氏稱:"中國後膛槍炮之多,甲乎天下。各局製造購辦不可悉舉"。他把中國陸軍使用的槍枝分為甲乙丙三等,甲等有江南製造局製造的快利(此說不確)、德國的毛瑟和馬梯尼、單音哈乞開斯、黎意(可五子連環遞放)等五種,並稱毛瑟和馬梯尼"江南軍裝局存儲極多,彈子亦復不少。有由淞滬陸軍八營遣撤後繳出者,有尚未開箱者"。乙等槍有英國馬梯尼、十三音雲者士得,"此二種中國購置亦復不少"。丙等為美國林明敦,"系美國極舊之式,乃上海製造局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造,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止,所造至百餘萬杆,除已發各營外,實存六十餘萬杆,彈子稱是"。儘管林明敦槍"後膛走火,又易炸裂,又不甚準",但"中國甲槍已屬不少,足敷陸軍之用",而且"已購之彈子尚屬山積"。曾氏所述,未及火炮,但本文以上列舉之火炮品種和數量,已足以彌補曾氏所述之不足。

其中清軍還裝備有部分格林炮和加特林炮。

清在甲午時期,八旗、綠營已經腐朽不堪,勉強可做地方維持治安只用,全無作戰能力,實際可用主要是各地練軍和勇營,甲午戰爭爆發前,中國各省練、勇兩軍人數三十四萬九千七百人。日軍在維新以後,已經建立了比較先進的陸軍體系,1893年有7個師團,約7萬人。但是藉助動員體系。甲午時期日本陸軍實際有二十四萬零六百一十六人,伕役十五萬,戰鬥兵力略少於清軍。

海軍

甲午海戰爆發前,中國海軍由北洋、南洋、福建、廣東4支艦隊組成,共擁有大小艦船78艘,魚雷艇24艘,總噸位83,900噸。

日本海軍編成常備艦隊和西海艦隊(甲午海戰時合編為聯合艦隊),共擁有艦船31艘,魚雷艇24艘,總噸位61,373噸。

論噸位和艦艇數量,當時的中國海軍強於日本,位居當時世界第9位,日本位居第11位。但從主戰艦艇的質量來說,日本則明顯優於中國。

黃海海戰是大家最為熟悉的,那場戰役雙方主力傾巢而出,其實就是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的大決戰。長久以來,人們對這次海戰中北洋的0:5戰敗,心有不甘,在這裡我就對此戰中雙方艦船性能做個比較。

1、噸位

黃海海戰參戰主力艦艇北洋水師12艘,日本聯合艦隊12艘,雙方數量相同。

北洋水師參戰艦艇噸位合計32,396

日本聯合艦隊參戰艦艇噸位合計40,849

很明顯,從噸位看,黃海海戰中日本艦船總噸位佔優。

其具體噸位和艦名如下:

==============北洋水師==============

艦名-----------------------------噸位

定遠(鐵甲艦)------------------7335

鎮遠(鐵甲艦)------------------7335

經遠(裝甲巡洋艦)--------------2900

來遠(裝甲巡洋艦)--------------2900

致遠(巡洋艦)------------------2300

靖遠(巡洋艦)------------------2300

濟遠(巡洋艦)------------------2300

平遠(巡洋艦)------------------2100

超勇(巡洋艦)------------------1350

揚威(巡洋艦)------------------1350

廣甲(巡洋艦)------------------1296

廣丙(巡洋艦)------------------1030

北洋水師噸位合計:32,396

=============日本聯合艦隊==============

艦名---------------------------------噸位

吉野(巡洋艦)------------------4225

高千穗(巡洋艦)----------------3709

秋津洲(巡洋艦)----------------3150

浪速(巡洋艦)------------------3709

松島(海防艦)------------------4278

千代田(巡洋艦)----------------2439

嚴島(海防艦)------------------4278

橋立(海防艦)------------------4278

比睿(巡洋艦)------------------2284

扶桑(裝甲巡洋艦)--------------3777

西京丸(巡洋艦)----------------4100

赤城(炮艦)---------------------622

日本聯合艦隊噸位合計:40,849

從以上的2張表格中對比可以發現,北洋水師除了“定遠”和“鎮遠”2艘七千多噸的鉅艦外,其餘10艘艦船排水量全在3000噸以下。

反觀日本聯合艦隊,除了“赤城”、“千代田”、“比睿”三艘戰艦外,期餘9艘戰艦排水量全部大於3000噸。

當然北洋只是北洋艦隊而已,聯合艦隊已經是日本所有能遠洋的戰艦了。順便說一下吉野本來是中國訂購的,可惜錢讓老佛爺修園子去了。沒錢了。

南洋水師當時共擁有無防護巡洋艦“開濟”“鏡清”“寰泰”“保民”“南琛”“南瑞”,蚊子船“金甌”“龍驤”“虎威”“飛霆”“策電”,炮艦“操江”“測海”“鈞和”,運輸艦“威靖”,練習艦“登瀛洲”。

總計南洋水師主要軍艦16艘,除“操江”長期借調給北洋海軍,當時作為通報艦使用外,實際統轄15艘軍艦,其中具有出海作戰能力的是6艘巡洋艦,約佔二分之一,但均為無防護形式,其戰力明顯弱於北洋海軍。

廣東水師甲午戰爭前共擁有無防護巡洋艦“廣甲”,魚雷巡洋艦“廣乙”“廣丙”,炮艦“伏波”“廣元”“廣亨”“廣利”“廣貞”“廣戊”“廣己”“廣庚”“廣金”“廣玉”,蚊子船“海東雄”“海鏡清”,魚雷艇“雷龍”“雷虎”“雷中”“雷乾”“雷坤”“雷離”“雷坎”“雷震”“雷巽”“雷艮”“雷兌”。總計統轄軍艦26艘,只有“廣甲”“廣乙”“廣丙”三艘能夠出海作戰,約佔總數的八分之一,且甲午戰前已經全部調往北洋艦隊,隨同北洋艦隊行動。

船政原轄有一支近代化艦隊,即船政水師,中法戰爭中實力大損,戰後就不復再有艦隊組織,只是零散管轄著一些蒸汽動力軍艦。具體包括魚雷巡洋艦“福靖”,炮艦“飛雲”“泰安”“湄雲”“鎮海”“元凱”“超武”“”,練習艦“靖遠”,總計7艘軍艦,其中僅“福靖”具有出海作戰能力,佔總數的七分之一,另外“湄雲”“鎮海”“泰安”三艦借調在北洋的牛莊、天津、煙臺使用,“元凱”“超武”借調在浙江使用。

綜上,甲午戰爭清軍在裝備上不比日軍差。敗在人為因素。之前一篇文章的評論裡有人說清軍落後於日軍。其實在有好的領導領導及有效的戰爭機制下清軍還是可以擊敗日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