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踏青:走進百團大戰遺址緬懷先烈


清明節,在古代是帝王朝臣行“祭墓”之禮的日期,後來被流傳民間仿效。每年的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成為中華民族一種風俗。在如今清明踏青,遊玩賞花卻是消耗假期的節奏。元•宋方壺《鬥鵪鶉·踏青》:“時遇著春光明媚,人賀豐年,民樂雍熙。”講的是春天的景色十分鮮明美好鮮妍悅目。隨著氣溫逐漸回升,綜合一下二者即要踏青也不忘祭祀先烈。

三月天氣,各種花兒競相開放開。實際到有些區域的溫度之差,時間有些差別。抱著踏青祭祀二者兼顧的目的我們走進太行山深處的冀晉邊緣河北井陘縣,藍天下青山中呼吸這裡的天然大氧吧。我國著名的百團大戰遺址之一,小裡巖百團大戰前線指揮部,現在的百團大戰紀念碑林建立於此。

井陘辛莊鄉小裡巖村南山上依山而建、氣勢宏偉的碑林,前方有老將軍孫毅、鄭維山、劉道生等的題詞,後方有趙修、路達等40多位老幹部的生平事蹟。山坡上開滿了漂亮的山花,歌頌、陪伴著那些曾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拋灑熱血的英雄兒女。如今,紀念碑林已經有700餘幢石碑,成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沿著山坡臺階而上,茂密的松柏之間一排排石碑像是一排排戰士挺胸昂首在保衛家園,踏青的遊人瞻仰碑林默默祈禱先烈的偉大獻身精神。

戰火紛飛的年代,聶榮臻元帥有時還要進防空洞躲過敵人的襲擊。

三位遊客用一束束鮮花祭祀先烈,緬懷先烈,沒有你們就沒有現代的幸福生活。

遊罷小裡巖村、瞻仰完小裡巖百團大戰紀念碑林繼續去往下一個紅色地點,“聶帥救孤”之處,紅河槽村。藍藍的天紅紅的野花一切都是那麼美麗,不知不覺的右腳在加速踏板加了幾分勁,一段崎嶇的山區道路,10多分鐘後一座建在半山腰的村落出現了。

“在戰役開始的前幾天,我帶著一個精幹的指揮班子趕到了前線。我的指揮所設在井陘附近的一個小山村裡,這個小山村叫洪河漕……”這是《聶榮臻回憶錄》中的一段話,裡面提到的洪河漕便是離小裡巖村四五公里的一個村莊。這個畫面就是聶帥當時居住的地方,艱苦樸素的作風都從他們身上帶頭體現。


1940年抗戰期間,八路軍戰士從炮火中救出了"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姐妹倆。當時的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對姐妹倆精心照料,並派人專程將她們護送到仍在交戰中的日軍兵營。聶帥救助日本孤女的故事成為了一段歷史佳話,傳遍了全世界,成為中日兩國友誼的歷史見證。2005年“百團大戰美穗子獲救井陘·都城友好紀念館”,由中日雙方共同建設,裡邊添加更為詳實的歷史資料,紀念館豎起了聶帥和美穗子的雕像。

戰爭時期聶榮臻居住過的小院如今得到很好的保存。一位今年86歲李化璟老人已經義務守護革命舊址16年。據李化璟老人講述,這棵老梨樹就是“當年聶帥給日本小姑娘摘梨的那棵。

聶榮臻元帥生活起居的房屋。紙糊的窗戶,陳舊的炕頭小桌,就連炕火現在都可以用。

一道道開戰的命令都靠這部手搖電話下達。

聶榮臻元帥室內炕頭對面就有地道通往村內其他地方,遇到特殊情況就可以下地道安全離開。

小院過道內村內老者認真的給遊客講述戰爭時期曾經發生的故事,和建館之初6位老人的不易。

聶榮臻救孤紀念館內,每一張老照片,每一件器具都有一段紅色的記憶、故事,告訴後代牢記歷史,不忘根本。

一位遊客拍下“百團大戰美穗子獲救井陘·都城友好紀念館”。

太陽西下,抱著美景、歷史雙收穫的“果實”在崎嶇的山路返程。一天的旅程不斷在腦海中閃現。先人已故,歷史的氣息卻依然濃厚,就連街巷拴馬石也記錄著一段歷史。當年聶榮臻元帥把指揮部選在這裡,就說明了井陘洪河漕村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軍事上的重要性,這座紅色紀念館就是這個小山村的一座歷史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