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城永樂宮 文

芮城永樂宮   文/連達

從解州向南翻過巍巍中條山,就來到了山水之間的古老芮城,這裡背山面河,一派浩蕩壯美的景色。縣城所在的古魏鎮北面現存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道教聖地永樂宮。古魏鎮是戰國時魏國故地,至今城垣遺址尚存。龐大的永樂宮卻是從天而降的,永樂這個名字很明確地記載了建築群的誕生地。

永樂鎮位於縣城西南部的黃河之濱,這裡是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家鄉。八仙雖然是神話傳說,但呂洞賓卻是真有其人的。據記載他姓呂名喦,字洞賓,道號純陽子,在寶曆元年(825)中進士,後來厭倦世事的混亂,上山修行,遇鍾離權點化,創立了道教全真派,被後人尊為呂祖,去世後就埋葬於永樂鎮。在金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得到了蒙古統治者的寵信,一度得以統御全國宗教,於是開始大修宮觀,永樂宮便是於元朝初年在呂祖的家鄉開始興建的,名曰“大純陽萬壽宮”,因為建於永樂鎮,所以又稱永樂宮。原來的規模相當龐大,修建工程也幾乎相伴元朝始終。建築等級是按照帝王宮殿的標準來設置的,仍然延續了宋金以來工整嚴謹的營造特點,完全不同於元代山西南部用材粗獷的建築風格,所以至今仍能從永樂宮身上領略到彼時宮廷建築的風采。

這些建築裡還繪製有大面積的道教壁畫,相傳是由著名畫師襄陵人朱好古及其門人所繪,堪稱是冠絕古今的巔峰之作,也是令永樂宮名揚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因為在全真教中的重要地位和近百年的大規模興建使永樂宮在當時就已經成為名滿天下的道教祖庭之一,其興盛與奢華今人已經很難想象了。但到了近代,永樂宮失去了道教職能,被人們遺忘了,建築也破敗凋零,毀壞嚴重。後來村裡把這些殿宇改用為學堂,可是孩子們看著滿牆的神仙有點害怕,於是村人又在四壁前加砌了一堵牆把壁畫遮擋起來了。這堵牆並非為了保護壁畫,甚至還會造成破壞,但福禍相依這句古話在這時卻得到了微妙的詮釋。後來侵華日軍在這裡佔領了7年,因此而沒有發現壁畫,使得這些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躲過了一劫。

新中國成立後興建三門峽水利工程,經測算永樂宮正處於蓄水淹沒區裡,為了保存下這處國寶,從1959年起進行了一場歷時5年的整體搬遷工程,把壁畫切割成小塊裝箱運走,再把殿宇構架拆卸,克服了許多無法想象的困難,終於將永樂宮大部分建築遷移到了芮城縣古魏鎮北邊今天的位置,並恢復了建築群原有的佈局,連附屬的清代呂公祠和一座孝子石牌坊也一同搬過來了。

目前的永樂宮建築群分為東、中、西三路,東路有祖師行祠和清代孝子坊,西路為呂公祠、王母殿等附屬建築。中路最前端是清代增建的宮門。之後四座建築全部是元代遺構,第一座是元代的宮門,修築在一米多高的磚石臺基上,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簷廡殿頂,簷下設單杪單下昂五鋪作斗栱。明間和兩次間前後開敞,兩稍間修築牆壁。在正脊下方設置與前後門相對應的隔牆和三座木板門,明間上方懸鬥匾曰“無極之門”,因為從前曾經供奉有青龍白虎神像,所以也俗稱為龍虎殿。這裡平時供人出入,在元代時也兼有樂樓的功能。

穿過龍虎殿,長長的庭院盡頭就是正殿,這是一座面闊七間,進深八椽的單簷廡殿頂巨構,下部建在兩米多高的磚石平臺上,前凸有長方形月臺。正面明間簷下懸掛巨匾“無極之殿”。除了兩盡間設牆壁外,其餘皆為隔扇門,背面僅在明間開門。此殿氣勢恢宏、造型優美、端莊典雅、飛簷飄逸,恰到好處的弧線和比例展現出雍容華貴的氣質,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因殿內供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和靈寶天尊而俗稱三清殿,殿頂設平棊,三清塑像上方對應有三個華麗的藻井,四壁上就是著名的《朝元圖》壁畫,也被習慣叫作“三清殿壁畫”。畫裡塑造有近300位人物,眾多神明帝君、星宿仙官和神將仙女隨侍於五帝與西王母等主尊周圍,行進在去朝拜元始天尊的途中。人物的身高都在2米左右,雲端之上,冠帶華麗,衣袂飄舉,鎧甲鮮明,宛若宋元時期宮廷朝會的場面。眾多人物的表情生動傳神,線條如行雲流水般灑脫自如,設色古雅穩重,衣飾用具極其寫實,既是絕倫的繪畫作品和文物,也是研究宋金元以來社會文化生活的直觀依據,其中寶貴意義堪稱無比深遠。尤其壁畫的構圖、筆法、神韻和意境一直是今人學習研究的主題,也是現存元代壁畫中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

無極之殿後面是純陽之殿,供奉著道教全真派的始祖呂洞賓,兩殿間有與臺基等高的甬道相連。此殿面闊五間,進深八椽,單簷歇山頂,在正面明間和兩次間設隔扇門,後牆僅有明間開門。殿內牆上繪有精美的連環畫故事,講述呂洞賓成仙得道濟世救人的事蹟,名曰《純陽帝君神遊顯化圖》。最著名的《鍾離權度呂洞賓圖》隱藏在後門內的內槽牆壁上,這個位置通常很容易被人們忽略。

最後一座建築叫重陽之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簷歇山頂,體量為四座元構中最小,內部供奉著全真教首領王重陽。原來在重陽之殿後邊曾經還有一座丘祖之殿,可惜被日寇拆毀。

從遷建以來栽種的樹木如今也已近一甲子,枝繁葉茂,鬱鬱蔥蔥,烘托著莊嚴神聖的殿堂宮觀。在高臺下仰觀,更能體會到早已無處可尋的宋元時期宮闕皇城的氣質風韻,那個時代至高水準的建築在華夏一隅以這樣的形式保存下來,讓我們還能夠依稀藉此追思汴梁、中都和大都曾經的燦爛輝煌,也算是一種幸運了。

永樂宮東院門口聳立著一座三間四柱的歇山頂石牌坊,保存十分完整,是隨著永樂宮建築群一起從黃河邊搬過來的。牌坊創建於清朝乾隆四十二年,是一座孝子坊,原建於南禮教村中,現在該村已經沉入黃河不復存在。牌坊通高7米有餘,下部跨建在左右兩組磚石臺基上,明間高大,次間低矮,歇山頂下設垂花遮罩。明間簷下懸掛聖旨鬥匾。看著這保存完整的石牌坊,我深深地感慨,每一座旌表建築的背後都有許多往事。雖然南禮教村已經湮沒,但孝子坊卻出奇完整地保留下來,甚至在永樂宮的庇護下比尋常鄉野中的石牌坊境遇好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