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醫藥股年報:比藥效、看新品 7大板塊誰最強?

年報披露接近尾聲,賽業績、拼技術、曬新品……一番激烈竟逐中,生物醫藥上市公司“強身健體”成效如何?展望2019年,又有哪些公司炮製了高增長“秘方”?

化藥“領跑”

近七成藥企實現增長

截至4月25日,滬深兩市共有218家醫藥上市公司發佈了2018年年報,151家公司實現增長,佔比約七成。

其中,10家公司業績翻倍,29家公司業績增幅超過50%,涉及化學制劑、化學原料藥、生物製品、中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六大板塊。受醫藥流通政策及市場影響,醫藥商業板塊增速略顯乏力。

“把脉”医药股年报:比药效、看新品 7大板块谁最强?

華北製藥

以超7倍的同比增幅,暫居目前醫藥公司業績增長榜首。

2018年,華北製藥實現營業收入92.14億元,同比增長19.52%;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51億元,同比增長703.03%。業績高速驅動主要受益於公司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突出製藥主業,重點發展化學制劑藥、生物藥、原料藥等產業。

年報顯示,公司全年製劑收入63.16億元,收入比重超過69%,生物技術領域收入同比大幅增長。同時,公司突出抓好重點戰略品種銷售,單品收入過億元製劑達到12個,其中重組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用阿莫西林鈉克拉維酸鉀、注射用頭孢噻肟鈉等3個製劑產品收入超過7億元。

整體看來,目前42家化學制劑公司中,有29家公司實現增長,佔比近七成。

在產品漲價等因素助推下,20家化學原料藥公司實現增長,整體增幅超過七成。其中花園生物、美諾華業績增幅超過一倍。

花園生物

實現營業收入6.6億元,同比增長57.54%;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07億元,同比增長135.74%。公司坦言,維生素D3產品售價同比大幅上漲,膽固醇銷量同比增長,使公司利潤增加。

維生素D3產品銷量增長繼續“扮靚”一季報。今年一季度,花園生物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為2.37億元、1.2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0.51%、5.98%。

生物製品板塊的業績看點聚焦在血製品、疫苗兩大領域。振興生化、智飛生物分別以270.34%、235.75%的業績增幅“領跑”生物製品板塊。

振興生化

主要產品為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人免疫球蛋白等血製品。2018年公司業績實現高速增長主要受益於,產品銷售結構的不斷優化、市場競爭能力的增強和市場份額的提高。

振興生化表示,現階段國內消費主要以人血白蛋白和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為主,未來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類產品將替代人血白蛋白和靜注人免疫球蛋白(pH4)成為未來增長的驅動力。

智飛生物

高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公司自主及代理的二類疫苗銷售及推廣。

公司目前共有5種自主產品在售,包括獨 家AC-Hib三聯疫苗、ACYW135流腦多糖疫苗、Hib疫苗、AC流腦多糖結合疫苗、微卡,6種代理或協議推廣產品在售,包括默沙東的四價HPV疫苗、九價HPV疫苗、五價輪狀疫苗和23價肺炎、滅活甲肝疫苗,以及浙江普康的甲肝減毒活疫苗。

上述疫苗產品銷售的強勁勢頭繼續延續至今年一季度。公司預計,今年1至3月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8億至5.32億元,同比增長85%至105%。

目前中藥板塊共有35家公司實現增長,佔比接近65%;醫療器械板塊29家公司實現增長,佔比超過70%;儘管醫藥商業單個公司最高增幅均不到50%,但公司整體增速平穩,超過八成公司實現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以藥明康德為主的醫療服務板塊實現全線增長。2018年,藥明康德持續賦能全球醫藥創新,主營業務保持強勁增長,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84.2%。

見微知著。上述各板塊公司的業績增長情況基本符合行業整體增速。

有數據顯示,2018年,醫藥行業的子行業中,化學原料藥、中藥飲片、基因工程藥物及疫苗製造、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工業、藥用輔料及包裝材料和醫療器械工業6個子行業利潤增幅高於全國平均值,分別增長15.4%、15.5%、43.1%、17.2%、12.7%和 24.2%,其中基因工程藥物及疫苗製造因基數較小而增幅最高。

研發“搶鏡”

諸多新品呼之欲出

創新研發是藥企保持高速增長的核心驅動力。在業績之外,研發投入已成為藥企年報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數據顯示,目前發佈年報的218藥企中,169家公司2018年加大研發投入,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重在5%以上的有71家,佔比超過三成,其中21家公司研發投入比重超過10%。

“把脉”医药股年报:比药效、看新品 7大板块谁最强?

從細分板塊來看,化學制藥、生物製品、醫療器械三大板塊公司研發投入動力十足,在研產品管線也較為豐富,不少公司儲備的多個新品呼之欲出。

其中,以腫瘤創新藥為主的貝達藥業以48%的研發投入佔比位居研發投入榜單首位。2018年,公司研發投入總額5.90億元,佔營業收入比例為48.20%,較去年同期增長55.01%。

年報顯示,2018 年公司先後提交了BPI-16350、CM082和JS001聯用、MRX2843、BPI-17509、BPI-23314五個項目的IND申請,鹽酸恩莎替尼國內註冊研究較計劃提前1個月成功提交NDA申請並於2019年2月納入優先審評品種名單, 有望在2019年獲批上市。

鹽酸恩莎替尼被業界視為“第二個凱美納”。該產品用於此前接受過克唑替尼治療後進展的或者對克唑替尼不耐受的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陽性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

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此前接受記者採訪稱:“因為有凱美納上市的成功案例,恩莎替尼上市有很多經驗可以參考。我們期待患者能夠儘早用上恩莎替尼,也希望它能夠成為貝達新的利潤增長點。”

廣生堂、普利製藥的研發投入均超過20%。

其中,廣生堂2018年研發總投入1.14億元,佔營業總收入的28.32%。公司自2015年IPO上市以來,積極、持續推動從仿製藥企向創新藥企重大轉型,全面啟動肝病領域最熱點、難點的全球創新藥研發,與全球領先的創新藥研發企業藥明康德合作研發多個全球創新一類新藥,涉及乙肝功能性治癒、抗肝癌、肝纖維化可逆轉等前沿重磅全球創新藥。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新型肝癌靶向藥物 GST-HG161已進入I期臨床實質性開展期,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肝纖維化可逆轉全球創新藥GST-HG151的臨床申請已獲得國家藥監局受理,其餘2個全球創新藥研發順利推進,預計2019年將陸續申報臨床。

在生物製品板塊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也促使復星醫藥多個創新藥獲得突破。

2018年,復星醫藥研發投入25.07億元,佔營業收入10.1%,同比增長63.92%。年報顯示,截至報告期末,復星醫藥集團在研新藥、仿製藥、生物類似藥及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等項目215項,其中,小分子創新藥15項、生物創新藥10項、生物類似藥17項、國際標準的仿製藥117項、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項目54、中藥2項。

今年2月,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漢利康)獲批上市,成為首個國產生物類似藥。復星醫藥表示,上述產品都將為後續公司經營業績的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