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降不是因為原子彈,一說是蘇聯出兵,還是另有隱情?

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會議上,美國總統杜魯門、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聯合發表了一份公告《波茨坦公告》。

日本投降不是因為原子彈,一說是蘇聯出兵,還是另有隱情?

1945年7月27日,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連夜在首相官邸召開內閣擴大會議,商量該怎麼應對盟軍發表的《波茨坦公告》。當時的日本內閣成員分為兩派,以陸軍大臣阿南惟幾為首的主戰派;另一派,以農業商業大臣石黑東篤等人為首的,是講和派。

在內閣會議上,主戰派和講和派,針對接不接受《波茨坦公告》,那是爭得不可開交。而鈴木貫太郎當上日本首相才三個月的時間,在當時的日本也起不了一錘定音的作用。因此,當天的內閣會議也沒有吵出個結果。

7月28日,也就是《波茨坦公告》發出的第三天,日本政府終於對公告做出了回應。屈服於日本軍方的壓力,首相鈴木貫太郎在記者會上宣佈,日本政府“默殺”《波茨坦公告》,“默殺”在日本語言裡是“不予置評”的意思。問題是“默殺”這個詞,翻譯成英文比較麻煩,最後就翻譯成了ignore,也就是忽視,無視的意思。那麼,盟國一看,日本是這種態度,你居然對我們提出的這個《波茨坦公告》,採取無視的態度,這個詞,也是進一步激怒了盟國。面對日本政府的態度,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怒了。美國總統杜魯門覺得,應該給日本來一下狠的。於是下令投放原子彈“小男孩”要狠狠的教訓一下日本。

日本投降不是因為原子彈,一說是蘇聯出兵,還是另有隱情?

8月6日早上八點十五分,美國空軍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艾諾拉‧蓋”在550米廣島上空投擲核武器,代號“小男孩”。 但是,廣島事件並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他們竭力掩蓋廣島事實真相,對外宣稱是有一枚隕石隕落在廣島市。並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還把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

但日本從蘇聯領導人那裡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繼續著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請求蘇聯調停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

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就在蘇聯出兵這天的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當日便死去6萬餘人,從而加速了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政府官員對蘇聯的宣戰十分沮喪,立即召開了一個緊急內閣會議,在會議期間,無論是美國轟炸長崎的公告,還是陸軍大臣阿南惟幾說的美國擁有上百枚原子彈,東京將成為下一個目標的謬論,都未能讓與會者接受無條件投降。

但頑固份子們依然堅持三項要求:自行解除武裝、不做戰爭審判和不佔領日本本土,反對無條件投降。

然而,隨著蘇聯紅軍快速的向日本本土挺進,日本領導人決定向美國投降。他們認為美國更有希望讓日本保留天皇。他們還擔心紅軍的到來會引起日本國內親共力量發動革命,就像已經在歐洲發生的革命那樣。

日本投降不是因為原子彈,一說是蘇聯出兵,還是另有隱情?

還有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日本的經濟遭到嚴重損害,物質匱乏,糧食、石油、煤炭等生活物質嚴重短缺,國內反戰聲音強烈,再戰就是處於亡國邊緣。即使沒有美蘇,則日本在中國也將以失敗告終,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因為得不償失,日本經濟和國力支撐不下去。

8月15日,日本宣佈正式投降,並於正午12時,日本放送協會直播間的播音員館野守男將天皇錄製的《終戰詔書》錄音盤準時播放,將日本投降的廣播傳向世界;1945年9月2日,日本與美國、中國等9個同盟國代表,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籤署投降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