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IPO临门一脚:看不懂的秘密全藏在这六组数据里

瑞幸IPO临门一脚:看不懂的秘密全藏在这六组数据里

瑞幸咖啡品牌形象里的那只小鹿,或许就注定它从出生就被赋予“逐鹿中原”的使命,这使命其实是一种颠覆。

但凡颠覆,就一定会备受争议,这是颠覆者的宿命。

所以,我们看到从瑞幸诞生第一天起至今虽然才仅仅1年半时间,围绕它的争议就从没断过。碰瓷营销、过度补贴、烧钱巨亏等等不一而足,而这几天媒体又给瑞幸加了一条——“流血上市”。

媒体和吃瓜群众总是喜欢用不费脑子的方式去理解一切新事物,其中,类比就是一种非常偷懒的伪思考方式。

就比如,有媒体写互联网咖啡瑞幸就总喜欢用共享单车ofo的例子来做类比,然后得出所谓的结论。

其实,这大多是一种选择性类比,其实中国互联网这20年来,亏损上市的比比皆是,而且是占大比例,所以,这种类比论证的方式毫无意义。

毕竟,每家公司都是个不同的个案,谁也代表不了谁。

就比如,如今,ofo虽然一蹶不振,瑞幸却接连曝出好消息:瑞幸宣布完成1.5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29亿美元;瑞幸向美国纳斯达克提交了IPO申请,股票代码LK,计划融资至多1亿美元。

其中,在最新一轮融资里,最抢眼的是星巴克的最大主动投资者贝莱德(BlackRock)作为领投投资财团所管理的私募基金,居然投资瑞幸1.25亿美元。自此,贝莱德在中国咖啡市场脚踩两只船。

按照一般吃瓜群众的逻辑,瑞幸目前是星巴克在中国20年以来,遭遇到的最棘手、最有挑战的竞争对手,星巴克的投资人贝莱德本应游说美国的资本圈不投资瑞幸,甚至给瑞幸融资和IPO制造麻烦。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贝莱德就像瑞幸这个颠覆者一样,不按常理出牌,领投了星巴克的对手瑞幸。

贝莱德是哪根筋搭错了吗?显然不是,资本都是冷血和理性的,他们眼里看到的绝不仅仅是16.2亿元的年亏损额度,而是更多具备长远想象力的数字。

如果我们翻开瑞幸递交的招股说明书,仔细阅读,就会发现,成立仅1年半的瑞幸,数据真的相当惊艳,这才是最终俘获星巴克最大主动投资者贝莱德的真正原因。

瑞幸IPO临门一脚:看不懂的秘密全藏在这六组数据里

第一,截至 2019 年 3 月 31 日,瑞幸仅仅用了 18 个月就在全国40 个城市开出 2370 家门店,而星巴克进入中国20年来,才开出3521家门店,相比之下,瑞幸的闪电速度真是无出其右者。

瑞幸的计划是2019年计划在全国开出2500家新门店,门店总数超过4500家,一举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

兵贵神速,商战亦然。尤其对于一个后入者,要颠覆星巴克,如果用温和的手段去慢慢开店,养店,根本无法真正伤及对手。唯有快,就像二战时期的闪电战,敌人根本反应不过来。等敌人真正觉醒,它已经成了气候。所以,当星巴克在压力下选择与阿里巴巴结盟外卖咖啡之后,也没有阻击住瑞幸的进攻和蚕食。

这样的速度,放眼全球,也找不出第二家。

第二,瑞幸财务数据显示,2019年Q1收入为4.8亿元人民币,而2018年Q1收入为1300万元,同比增长35.8倍。

2018年全年收入8.4亿元,今年1个季度的收入就比去年全年的一半还多。照这样的速度增长,瑞幸的想象空间很大。

瑞幸IPO临门一脚:看不懂的秘密全藏在这六组数据里

要知道,中国目前人均年咖啡消费只有不到10杯,远低于美国的350杯,日本的 200 杯,韩国人均 140 杯。另外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咖啡豆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为全球增速的10多倍,预计到2025年,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将达到1万亿元。

从咖啡消费量的比例构成看,中国速溶咖啡占据84%的市场份额,现磨咖啡仅占16%。全球范围内,现磨咖啡在咖啡总消费量中的占比则超过了87%。

这样的差距和增速,其实正是中国咖啡市场的巨大潜力所在。

瑞幸IPO临门一脚:看不懂的秘密全藏在这六组数据里

所以,瑞幸去年刚一出道就宣布砸10亿元人民币来教育市场,除了请汤唯、张震代言之外,还推出首杯免费、买五送五、买二赠一等充值优惠补贴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市场消费潜力。

不得不承认,很多中国人都是看到瑞幸这样的优惠价格,才尝试新品牌,然后发现,在星巴克之外,另有一片新的空间,然后就路转粉,消费频次比在星巴克还要高频。

第三,截止3月底,瑞幸累计交易客户超过 1680 万人次,2018年销售咖啡及其它产品合计9000万杯。消费者愿意用真金白银去消费瑞幸这个新品牌,证明瑞幸的品牌号召力已经形成。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2018 年的客户回购率超过 54%,也就是说有超过一半消费者喝过一次后,就喜欢上了瑞幸,愿意再次消费,成为忠实高粘用户。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瑞幸咖啡的产品品质,对其用户是有很强的吸引力。

瑞幸IPO临门一脚:看不懂的秘密全藏在这六组数据里

以前,中国的咖啡消费者都以喝星巴克为荣,经常出现端着星巴克杯子晒朋友圈的情形。但星巴克口味偏苦,由于先入为主,很多消费者以为咖啡都是这样苦苦的味道,即使不习惯,也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很多本土咖啡馆也模仿星巴克做出这样偏苦的咖啡。

其实,中国人喝咖啡的历史很短,而且普及率还太低,并没有形成稳固的口味。而真正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咖啡,瑞幸给出了新的选择。

第四,截止2019年3月31日,瑞幸咖啡获客成本为16.9元,而去年同期为103.5元。促销费用为6.9元,去年同期为15.8元。

在流量费用高企,获客成本动辄就过百的互联网行业,瑞幸16.9元的获客成本简直令无数同行艳羡。这说明瑞幸的营销效率非常之高,转化效果远超同行业。

第五,无限场景的新零售。瑞幸咖啡创始人、CEO钱治亚曾经提出“无限场景”的新零售战略。如今我们可以看到,瑞幸覆盖线上线下,尽一切可能创造消费场景触达消费者。

瑞幸IPO临门一脚:看不懂的秘密全藏在这六组数据里

除了在线上下单,叫咖啡外卖之外,瑞幸已经在全国覆盖了商业区、居民区、写字楼、大学校园、加油站、移动运营商门店、健身房、高铁站、机场等场所,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瑞幸咖啡甚至实现了500米范围内100%覆盖,顾客步行5分钟就能到达。

值得一提的是,瑞幸的招股说明书还披露,91.3%的瑞幸门店为自取门店,一方面说明消费者养成了去门店自提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说明瑞幸外送成本在不断降低。

目前,瑞幸的外卖订单占比已经从2018年第一季度的61.7%下降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的27.7%。所以,外送导致瑞幸亏损的担忧可以不攻自破了。

瑞幸IPO临门一脚:看不懂的秘密全藏在这六组数据里

令社长感受最深的是,瑞幸非常擅长延展“无限空间”。除了以上的固定场景外,瑞幸还会时刻关注诸如世界杯、马拉松、车展、乌镇互联网大会等国内外重要活动,并出现在现场。瑞幸还会深度结合网红故宫、热门影视剧等文化娱乐IP去触达消费者,营造一种无处不在的氛围。一个宗旨:哪里热,哪里有眼球,哪里就有“小蓝杯”。

这正是新零售重构人货场的要义所在,从人找货到货找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消费更容易被满足,且体验更好。

此外,瑞幸在选址、开店、原料采购、咖啡制作、流程管理、配送、营销裂变等各个环节,都融入了大数据的支持,这也是新零售区别于传统零售的重要技术筹码。

第六,咖啡只是敲门砖,瑞幸品类不断扩张,平台价值更有想象空间。

除了最初的咖啡,瑞幸从去年8月份又推出了三明治、司康、麦芬蛋糕、卷饼等轻食品类,甚至还上线了鲜榨果汁。今年初又上线了BOSS午餐、沙拉,以及坚果、饼干、巧克力等小食品,最近又上线了“小鹿茶”等茶饮。

可见,瑞幸不是一味做咖啡,而是围绕着咖啡,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多口味的需求,形成平台效应。而且,通过品类的扩张,也显著提升了利润空间。

看完以上六点,我们就会发现,事实上,在高效营销和品牌、产品以及场景效应共同拉动下,瑞幸的成本逐渐降低,规模经济效应已经形成,用户和收入增速不断加快,亏损也将不断收窄,“飞轮效应”终将发挥威力,驱动着瑞幸走出一条令世界惊艳的颠覆之路。

贝莱德也正是看好以上瑞幸的各种潜力,希望借助瑞幸来分享中国未来咖啡市场爆发的红利,同时对冲瑞幸对星巴克的颠覆风险,防患于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