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执掌朝政的世家豪族,是如何进入汉朝权利中枢的?

小九九﹎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因朝廷无法控制地方,地方上各自为政,中央也成为了名义上的中央,没有实力驾驭地方。而东汉的一个特色便是世家豪族掌握朝权。


在西汉时期,朝廷为了遏制豪强大族,便将他们纷纷迁到长安附近,让他们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活动,避免他们蓄意谋反。所以在西汉的时候,豪强地主是受到打压与排斥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世家豪族在朝中没有地位。到了东汉的时候,光武帝刘秀自己出身于地方豪强,也依靠着地方势力当上了皇帝,这时候豪强地主开始走向朝廷,开始在朝廷上发挥自己家族的影响力。但是东汉前期世家豪族影响力并不大,因为皇帝都不算昏庸,可以遏制住他们的力量,但是到了东汉末年事情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皇帝已经说不上话,甚至宦官都比皇帝有话语权。而且世家豪族经过几代的积淀,已经拥有了雄厚的实力,当朝廷陷入混乱之中,他们便可以动用自己的资源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像袁绍的家族,是一个四世三公的家族,这说明他们家族当官历史久,积攒了常人无法有的政治资源,正是这样袁绍才能够有较强的号召力。

世家豪族的崛起,是必然的一个结果,因为政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形成了新的一批世家豪族,他们取代了旧有的世家豪族,并积淀了雄厚的政治资源,当皇帝无法遏制他们时,他们便开始掌握朝廷的权力。


历史百家争鸣


豪族的来源,主要在于土地的分封。汉是军功和爵位制,爵位的高低决定着可拥有土地的数量。再者就是官员职位也能够获得相应的土地。其次就是富贾购买的土地。

前期制度保障还是比较好的,皇权对豪族具有控制力和打压力。前几任皇帝陵园修好后,都要迁移天下豪族至陵园所在地,也是打压豪族的手段。

在后期发展过程中,皇权逐渐失去了对豪族的控制力。这和汉朝的察举制也有一定的关系,各地举荐的人在朝当官之后,便有能力为自己和举荐自己的人获取更多的土地,其实就是形成了一个个捆绑在一起的利益群体,这样的一个个利益群体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获取朝权便是必然的选择。每个朝代后期皇权必然衰落,所以很多祖制也就难以坚持了。比如迁徙豪族充园陵后面也是搞不动了。

所以就形成了掌握朝权以兼并更多的土地,兼并更多的土地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实力去参与朝权的争夺。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皇权在和朝权的斗争中,难免就要依靠外戚权势,所以这也是汉朝大多外戚当权的原因,而外戚也是从豪族中产生,所以皇帝死后,他所依靠的外戚在新的斗争中必然失败,所以大多外戚都门户不全,新的势力或者之前相斗的势力不可能让他继续存活,想想这个灭门的外戚倒塌后他们的财产和土地会成为谁的?得以保全的外戚大多都是势单力薄的家族,比如宣帝的许氏。每个皇帝大封外戚的时候,就有大臣上疏劝谏不要封外戚才能保全外戚家族,皇帝也是没办法,在和当权大臣为代表的豪族斗争中不得不扶植自己的势力,而外戚是最可依靠的力量。

在兼并过程中,每个地方都会形成一个以上的豪族,当这些豪族具备的势力之后,上任的官员不得不依靠他们才能执政。地方的权力大多也就落在这些豪族手里,在博弈中逐渐脱离中央政权的强烈管控。王莽当政的时候改革,就是想解决政令不出中难嗨的问题,可惜难以实行,后来想要借助当皇帝这个名号来推行,将矛盾推向极点而失衡,天下蹦乱,群豪奋起而逐之。

说到税收问题,汉是按户收税的,中央政权对户或者对人口的控制力决定了税收的多少,税收的多少决定了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决定了和地方博弈中的能力。当年朱相分税之前,中央穷得一逼,有的地方已经坐大了,分税之后将税收大部收归中央,中央才能较好的控制地方。

回到汉朝,土地兼并之后,一个户拥有大片土地,而这些土地便有佃农来耕作,而这些佃户是算在这个户头里面的,中央收税也只能从豪族这个户头上收。那么,税收由谁来收呢?由吏,吏是什么人,这些人不是中央任命的官员,中央也就任命了县令或者县长,县令的工作得靠下面的吏来完成。当然县下面还有乡的三老,亭的亭长,里的里长,而这三级也基本上是当地人。吏,三老,亭长,里长,这些人是属于那个阶层?他们为谁代言?为当地的穷人?想想你身边的政府办事人员对穷人和富人的态度,自然这些人都是为当地的豪族代言的,他们本身就是处于当地的豪族,那么这个税要怎么收,官员如何打典,事情怎么办,怕是得请示请示当地的豪族头领吧。从来没有说是你在那个位置上别人就得听你的,权力游戏不是那么简单,当官看似容易,其实不简单。

在土地兼并中必然产生流民,这又削弱了中央政府对人口的控制力,在农业时代,人口是税收来源,想想秦朝为什么那么牛逼,分户,军功,郡县,这些都是中央政权对人口的控制力和经济来源,对于战争来说,那就是动员力,就是源源不断的兵员。流民的产生必然变成强盗,呼聚山林,动政权的统治又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西汉末年那么多的赤眉,铜马,绿林。

西汉蹦了之后,以刘秀为代表的南阳豪族取得了天下,刘秀以个人能力得到南阳豪族的拥护,但他并没有绝对的实力控制和约束这些豪族,所以在战争时期多有如邓禹等敢违忤节度,定都洛阳,也是为了离南阳大本营较近。东汉并没有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战争使得人口锐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供应矛盾。光武和明帝是想解决土地兼并,也就是限制拥有土地的数量,但是下面阻力太大,难以推行,后面的皇帝就更加无力了。东汉就在土地兼并的路上越走越远,中央政府也越来越弱,地方豪族越来越强大,东汉几任皇帝是依靠宦官上位的,在权力斗争中又加入了宦官群体,所以后期变成宦官和豪族之间的斗争,新老豪族的斗争。东汉还有一大问题是随着周边少数民族汉化程度的提高,周边叛乱不止,西边有羌,北边有内附的匈奴,匈奴汉化程度最高,也是后来五胡乱花第一族,还有鲜卑,东胡,内忧外患,最终拖垮了东汉这个孱弱的政权。东汉皇帝短命也是有点扯,加重内斗和内乱。

东汉末年,群雄四起,本质还是豪族的权力斗争。曹操凭个人能力特别是战争的能力获得了北方,但是曹魏政权终究不是最大的势力,变换法度,触动来豪族利益,随着果实还是落入豪族代表司马家族,本来就是豪族家庭,难怪晋武帝作为开国国君就那么奢靡,大家都有钱,所以才有那么多奢靡的故事。司马政权还是没有解决豪族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所以在解决东吴和蜀汉后不久,内部之间的矛盾大爆发,八王之乱玩得不亦悦乎。一部分豪族被赶到南方继续醉生梦死,发展成为南方世家大族,继续进行着落后的生产关系。北方进入了大的动荡,在动荡中先进的生产关系在酝酿着,最终北魏文帝创建了均田制。

随着均田制的发展,逐步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将土地从豪族控制转入为中央控制,北方的上层建筑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制度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最后碾压南方的落后制度。

土地兼并的内因和民族融合的外因,是四百年的动荡和黑暗,均田制之后才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其结果是强大的唐王朝的诞生。后来均田制的崩坏,加上安史之乱,又是几百年的分裂,直到新的庄园经济的产生,也就是宋明清的经济形态,这样的经济形态也培育了现在的民族性格。

总的来说,还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块炸薯条


所有的人除了贵族就是部曲奴隶,自耕农没有任何影响力,贵族驱动奴隶私兵工作战斗,和日本大名驱动武士那样,皇帝不拉拢他们就是个光杆司令,三国是皇帝手里的兵被董卓烧没了家,洛阳变废墟,自然无法和军阀打,指挥不了军阀


乌陵与土明


在隋朝没有科举制度前,举孝廉和门阀制度、推恩令,是十分重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吸纳充实干部人才队伍的很好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