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大山里的扶贫故事


山西忻州神池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西岭村坐落在神池县西南18公里处。村民以种芥菜和打工为生,没有其它经济收入。全村总户数154户,建档立卡的精准识别贫困户117户,占总户数的76%。总人数388人,其中贫困人口281人,占总人数的72%。省公安厅派出的扶贫小组一行14人由杨扬处长带队驻扎在神池县太平庄乡进行为期工作2年的精准扶贫。||主编:刘昱|责编:张春颖 苏航|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刘建平

这里与外界没有相通的公共交通,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有些人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

作为扶贫队长,杨扬住在一间15平米的宿舍里,屋里放着三张上下床,分别住着省委组织部派来的三个处长,一个来自水利厅,另一个来自太原大学,朋友们说他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省城扶贫工作组成员的业余生活唯一保留着城里人习惯的是健身锻炼和上网。

杨扬离60岁退休时间不到一年,回到房间发现宿舍灯泡吹丝,他踩着椅子上去更换。神池县冬天冷时达零下二十几度,屋里放有备用的电暖气,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舍小家顾大家跑到这么寒冷的地方扶贫。他说:“我的职业生涯快结束了,最后再发点热吧。”回到宿舍还没坐稳,好几个电话全是扶贫的事。

西岭村村民曾尝试打井汲水,但钻探至千米依然不见含水层,无奈之下村民建了三口蓄水池,仰仗老天恩赐下雨和积雪融化解决生活用水。这个池塘是村子里唯一的水源。动物靠本能择水而居,牲畜和鸟类守着这个池塘生存。

和很多留守乡村一样,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了,村子里见不到40岁以下的人,村子里常住人口58人,占全村总人数的14%,戏匣子、猫和狗成了空巢老人最长情的陪伴。

他是聋哑人,会开拖拉机,是留守在村子里相对年轻的劳力。

这个村民是贫困户,靠政府发放3000元左右的补助金和哥哥一起生活,他指着相片说:“刚刚扶贫工作人员给我们贫困户在一起照了像,现在有人管我们了。”

老人82岁了,要去村里的蓄水池挑生活用水,她说政府给了她扶贫牛犊,但她沒有力气饲养,政府给发了米和面,但水得自己担。

西岭村海拔2300米,与宁武县接壤,靠近宁武县管涔山原始次森林林区,村民靠山吃山,有个别村民成了护林员,年入7000多元,率先成了脱贫一族,也成了村民羡慕的差事,解决了部分人的生计问题。

老人80岁了,虽然没有出过远门,但一提起扶贫小组直竖大拇指,说给家里建了扶贫帮扶卡,还上门给老伴量血压,发米发面,家里灶台上煮的中药就是用扶贫发的钱买的。

西岭村属高山严寒区和寒冷干燥区。年平均气温4.6℃。当地有"十年九旱,风大沙多"和"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的说法。村子有耕地1900亩,但多为坡地。扶贫因地致宜,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养殖户共有19户,其中16户养殖了扶贫牛,政府在养殖期间每头牛给予2000元的补贴。

神池县大磨沟村位于神池县正南8公里处。村民种庄稼、养殖、运输发展并举,同时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全村总户数186户,总人数408人,其中贫困人口158人,占总人数的39%。

尽管大磨沟村相对别的村基础建设好一些,但依然是一个留守村庄,有许多空巢老人。

支书介绍大磨沟村文物古迹有唐代修建的大云寺遗迹、古堡、北魏时的舍利塔。因为缺少资金,文化遗存正在慢慢风化、老去。

养羊成了大磨沟村人致富的孵化器。从2010年的420只增至2016年的1280只,现有养殖羊100只以上的大户共6户。这是两个月大的羊羔,女主人当宝贝一般对待,单独喂食。

改善村庄的自然环境,随处可见太阳能综合利用发电照明。

政府为防止之前出现的扶贫等、靠、要现象,给村民发了扶贫鸡,每户每人5只,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鼓励村民勤劳致富。

在另一个只有六七户的红纤岭村,有一间间废弃的房屋,对于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无力改变现状,村民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整村移民,这是弃断穷根的一种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