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各种听书软件能代替阅读纸质书吗?

篱笆边的小雏菊



2015年,知识付费服务在移动互联网到来的第五个年头开始逐渐兴起了,无论是独立机构还是自媒体,无论是专业作家还是独立学者,无论是出版文学还是网络文学,通过蜻蜓、喜马拉雅、荔枝等平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原来有趣的音频不只是德云社的相声。

那么听书软件真的会替代纸质书籍吗?我期望这样的情形永远不要出现。

贩卖焦虑与碎片时间

我算是“得到-每天听本书”的第一批用户,罗胖2017年发布会当晚我就订了VIP实体卡,那时候是大三刚刚结束,准备开始正式实习。其实想来整个大学,没有上过几节课,全部都在看书,大一的时候每天都泡图书馆,保持2-4天读一本书的节奏看名人传记,整个大一读了大概80本书左右;大二自己买书看,高数课刷完了5本货币战争,期末考了26分挂科。

那么最后大三结束买“得到”的听书产品,是发现自己好像真的开始没有阅读的时间了。与其说没有阅读的时间,不如说是没有静下来看书的时间。从大四实习开始就基本上陷入了996的生活时间,每天只能靠阅读固定的内容App来学习东西,回寝室只想看看视频或者听听相声就休息了。

实际上很多城市白领就是这样的生活,无论是996还是955,一天的劳累后很难再去集中精力阅读和学习,你还想着健身、想着炒股、想着恋爱、想着跳槽。所以这种想要学习但是没有时间精力去做的矛盾,就导致了内心深处的焦虑感,同样也就给了内容平台机会:来我这里吧,XX分钟帮你了解一个理论、听懂一本书。于是通过制造焦虑感贩卖内容,鼓励大家利用上下班这种碎片时间来学点东西。

二次加工的粗略内容

无论是书籍解读还是原创课程,在内容上都是经过二次加工之后的产物,尤其是书籍。课程也许有老师自己亲身的体会,至少在链路上来讲不会被曲解本意;但是对听书,尤其是书籍浓缩或点评类的内容,不可避免创作者会带入自己主观的意图,并且将一本书的内容压缩成20分钟的语音,我很难想象其中丢失了多少细节。直接给人灌输创作者自己的理解,会让人摸不着头脑。

那么有的人说:我听书就听读原文的好了。我们都知道人们对于信息的接收程度文字为什么上课发了教材还要老师讲课?就是领着大家把书籍上的东西全部在脑子里过一遍,而不仅仅只停留在感官。

所以,无论是听书还是听课程,它的核心劣势是没有过脑子,同时反而还灌输给你很多二次加工过的内容,如果你要把这些东西当做“知识”来储备和使用,最后的结果就是变得不会思考,越来越随波逐流。


所以听书是不可能替代阅读纸质书籍的,电子书替代纸质书至少还有环保需要。然而听书这类服务,我建议还是作为消遣,粗略拓展一点知识面存在,不要当做真正学习知识的工具。包括所谓的网课,没有作业和助教监督,没有形成修改意见反馈的课程,都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学到自己脑子里的,才真正是自己的。


宋东珂


当然不能,纸字书籍从古代开始经历了几百年的变化,见证了朝代的繁荣和衰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