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贡献是否过誉?

何方明


过不过誉我不清楚,但我想有两点得说清,水稻产量问题,我不是专家,但我知道过去产量低是人为因素,大家都知道,承包到户以后小农小户都能自给自足尚有盈余,还有余粮缴公粮,但明显农业生产小户单打固然不是方向,但至少说明好好耕作貌似粮食产量不会差,当然离不开基层农业工作者不懈努力,这是我说的一,其二,我还是想问问,袁老水稻是转基因吗?袁老儿子与转基因有没有关联?怎么不回应?是不敢还是不屑?粮食问题是大问题,事关国家前程安危,那是大道理,咱老百姓不懂也关心不了,但餐桌上粮食安不安全,我们得关心,转基因大豆已经在坑着我们每个人无处逃避,每天入口的大米总不能不关心吧,


啄木鸟大叔来了


我是快70岁的人了,经过了1958年吃食堂饭,那才是饥饿,当时是16两为1斤,我的指标是每天5两分三餐,早上2两,中午2两,晚上1两,总数约现在的4两,但食堂里克扣打折后就不到4两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莱里无油水,肚子能饱吗?我母亲带着我们五兄妹,只有挖野莱填滿肚子…。从60至80年代,农业都处于落后,吃饭从为中国人的头等大事。记得毛主席曾经在农村工作60条里面向全国人民倡议:农时吃干,闲时吃半干半浠,节约毎一个铜板,支援国家建设…。我们回忆过去,现在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你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也叫饱人不只饿人饥。袁隆平老人家和他的团队,为中国的粮食作出出卓越贡献,杂交水稻的问世,解决了13人民吃饭的大事,袁老把这来之不易的科研成果推广到了全世界多数贫穷国家,举世瞩目,所以我们都要感恩祖国,感谢袁老!无论对袁老予以多大的荣誉都不过份!


孙应奇


一提起袁隆平,大家第一时间脑海闪现出的可能就是“杂交水稻之父”吧。稍有了解的,可能知道他还有“当代神农”、“米神”等称号。再深入点,他还曾获过“国家特等发明奖”、联合国“世界粮食奖”等。有人质疑对袁隆平的赞誉过度了,有书君可不这么认为。以袁老的贡献之大,这些荣誉他绝对受之无愧。凭什么这么说呢?有书君在此就简单地讲二点。一是他为解决“吃得饱”的问题所做出的成绩。二是他为解决“吃得安全”的问题所做出的贡献。其实实现这二点可不简单,但袁老以其毕生的精力,投身专注于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吃”的事业中,其敬业精神可歌可泣。

有书君先说一个小故事。杂交水稻在研究阶段期间,袁隆平几乎每天都在实验田里度过。有一天,他在秧田里专注研究秧苗,他的一个学生正好路过,看见他两只小腿上竟趴着起码六、七条蚂蟥,看得心里直发毛,赶紧叫了起来:袁老师,你脚上有好多蚂蟥呢!喊了几声,袁隆平这才反应过来,略微低头看了看,不屑一顾,淡淡地回答:蚂蟥喝饱了,就会走的。

先来说“吃得饱“的问题。

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更是有限, 这是基本国情。想想10多亿的人口压力,再加上沙漠化、城镇化,日渐稀少的耕地如何能产出更多的粮食,来满足日益增长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很显然,提高单位产量是最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而就是这个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袁隆平,他投身于这项研究,带领团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1000公斤以上,地进行了大规模地推广种植,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上,创造了解决中国人民温饱的历史难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

此外,袁隆平又开拓了研究范围,2017年成功地进行了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其中一个品种小面积测产可达到折合亩产620公斤。袁隆平设想将海水稻推广种植一亿亩,如果这一技术成果得到大面积推广“按最低产量亩产300公斤算,每年将增产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能多养活8000万人口。”这发展前景可是杠杠的。

再说“吃得安全“的问题。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向环境中会释放一种有害物质,这种物质有80%以上会进入到土壤中,污染农作物,人吃了这种农作物后,这种物质会在在人体中积存,严重会时会导致软骨症,最糟糕的还会引发癌症。这种物质有个化学名称叫“镉”。

2017年,袁隆平宣布了一项重大成果: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让水稻种子变得干净。因为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也可以说,水稻重金属污染类型中,镉污染是最严重的一种,此次水稻亲本“去镉”成功,袁隆平院士对人类粮食的贡献无疑是空前的。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院士,现在已是将近90岁的老人了,仍一如既往从事水稻研究。他这一生奉献给了杂交水稻,奉献给了人类。他说趁现在身体还过得去,抓紧时间干点事,希望2020年能够实现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200公斤和海水杂交稻研发成功这两大目标。

满怀敬意之时,有书君衷心祝愿袁老安康长寿、达成梦想。说一句掏心的话:袁老,您可是咱们的一宝啊。无论何种荣誉称赞,有书君认为都不会过头,你们以为呢?


杰哥的时间空隙


可以说袁隆平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头号功臣,但说他养活中国,或者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全算在他一个人身上,是过誉了。

1.“野败型”杂交水稻的四大功臣排序是:袁隆平、颜龙安、张先程、李必湖。

袁隆平在国内最早发表水稻雄性不孕性的论文(日本学者最早发现并提出相关理论),指明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的方向,而且培育成功的关键是袁隆平团队成员李必湖在海南三亚发现野生水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命名为野败,并在70年把“野败”材料分发给颜龙安等全国水稻育种科技人员。在这个基础上,颜龙安率先做出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张先程做出恢复系,才最终完杂交水稻的三系选育。就是说,第一个能大规模推广的不育系、保持系、强恢复系与优势组合都不是袁隆平做出的,但没有袁隆平的指导,李必湖不会发现“野败”,没有袁隆平无偿分发的“野败”就不会有颜、张的成果,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的头号功臣!这是没有争议的。

其实杂交水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但很少有人提到的人物,他就是海南的农技员冯克珊。他听过袁隆平的课,袁隆平和李必湖到海南找野生水稻时,他想起农场附近有一种名叫“假禾”的草像是他们要找的野生稻。后来他发现一片很像野生水稻的野草,然后再告诉李必湖,他们俩一起发现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

但2004年以前,包括袁隆平李必湖在内,没有人提过他!什么好处都没有他的份!有记者知道后写了一篇短文发表,并把报道发给湖南农科院,于是2004年“第三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才向他颁发袁隆平农业科技奖证书及奖金!

2.为什么大家只知道袁隆平?

材料显示:1981年杂交水稻获国家发明特等奖 ,因为参与的人太多,奖状只有一张,获奖人写“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等人”。颜龙安发现后感觉对其他几十位协同攻关的科研人员不公平,不服申诉,颁奖前一天晚上方毅副总理主持的协调会上承认获奖者前四位排名为袁隆平、颜龙安、张先程、李必湖,袁也参加协调会但不发言。但当时大局已定,领导说服其他获奖者顾全大局,只能把奖状复印,一人一张,后面写上获奖人姓名单位并盖章,农业部主持奖金分配,奖金袁拿5000,颜拿4600,张李是3000,还有其他几十人一起分配。可见他们的贡献程度差别不大。

获奖消息一发布,全国人民都认为是袁隆平一人之功,忽略了“袁隆平”后面的“等人”,关键是袁也不解释。从此他几乎一人独占杂交水稻荣誉,李、颜、张因此和他翻脸。

起源于文革的成果,大多都有这种情况,袁隆平、屠呦呦都一样,砒霜治白血病,现在也是吵成一锅粥。

还有一个:大家都在说袁隆平的“海水稻”,海水稻是湛江陈日胜首先发现、研究,经过30年努力,得到第一个可以大规模种植的产品,并进行基因测序的,但陈日胜没有科研项目资助,个人单打独斗,成果没有通过验收,没有推个。前几年袁隆平介入后才有更大的发展,但“海水稻之父”应该是陈日胜。至于袁隆平和陈日胜为什么没有合作,这就不知道了。

3.野败型杂交水稻之后,朱英国院士于1972年发现红莲型,日本也发现BT型,虽然这两种没有野败型有名,但也说明并不是没有袁隆平就没有杂交水稻。另外,在杂交水稻中,种植面积最大的是谢华安的产品,不是袁隆平的。超级水稻抗性差,对水肥需求太大,在安徽出现过上万亩大面积绝收,所以推广不太理想。

4.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水稻高产首要是化肥和农药的推广,种子只占20%。

不能否定袁隆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贡献,但说袁隆平养活中国是过誉的。


吉家凡


就目前来看,若是提出一些有关于一些伟人是否过誉的讨论意见,那大体上都是会被网友喷的。情况虽是这样,但是就个人官方的观点而言,说袁隆平过誉的话,这个倒是没有的,但若要个人说出更真实观点的话,那确实是过誉了一点。

我们知道,粮食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为粮食增产的科学家,那就更是伟大的。袁隆平的存在,以及他的贡献无疑是多养活好几亿人,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是,在人口众多,耕地稀少的我国,对粮食增产的研发投入,这个无疑是国家研发经费中的一块重中之重的。

我们换句话来说,假如没有袁隆平,那么,我国还会不会再出现一个人来顶替他的位置,让他成为或是接近袁隆平今天这样的成就?这个答案是非常肯定的。

杂交水稻技术的本质是属于技术应用,而非基础科学原理的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技术应用,在理论上来说,只要肯花上时间,那通常是会得到可预测性的突破的,可是基础科学原理的发现呢,有很多人甚至是花费一辈子的时间也未必会有可观的成果。也就是说,为什么基础科学原理的发现那么难,但如果发现了却又那么的容易得到诺贝尔奖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科学发展的根本更多的是建立在基础科学原理上的,而非科学上的应用。

国家对于粮食的增产,那是势在必行的,上面领头的人不行的话,那就换下面行的人上去,在这个时间以及资金的耗费下,粮食水稻的增产是必然会得到的回报。

袁隆平占据了一个最高级的名额,无疑他的存在是伟大的,但是,在他的背后呢?为他以及为国家奉献的团队呢?

我们知道,就科学而言,特别是这样技术应用上的科学,那通常是需要经过大量的数据,其他科学工作者的建议以及论证才能得到的结果的。

在科学的领奖台上,我们通常只知道上台领奖的那个人,但却很少会有人去在乎领奖台下的那个团队,没有那个团队的数据、建议、理论、实践,那么依靠个人又如何那么轻易的拿到那个奖呢?

所以说,本质上,一个人是否过誉,那就要看其个人所得到的名声中是否大量的包含着团队努力的成果在里面。


浪徒小马达


感觉袁隆平过誉的,是真没挨过饿,建议大家去偏远山里去看一看,看一看山里孩子吃的什么,穿的什么,因为工作关系我是去过几次,很震撼,真是艰苦,也许你说那种地方不会种水稻的,假如全国百姓大部分都吃不饱,还有什么心思发展生产,也许你要说可以买,国际上粮食也很便宜,这是不知道粮食是战略资源,苏联是怎么解体的,就是苏联石油换不起粮食,当然和那个苏联伪专家导致国内粮食大减产有关。为啥每年国家一号文件都是涉农的,因为农业稳产增产是国之基石。扯远了,袁的贡献利国利民,有功与世界和平发展,当然,袁老爷子这么高的年龄,肯定是在指挥一帮年轻人在实验了,袁老爷子现阶段已经化身一个符号,一种精神,一个行业代表,而且袁老爷子不争名不争利,保持老一辈科研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如何盛誉不为过,而且我个人认为一两千年之后,袁老爷子会和神农氏一起被中华民族铭记的,这种人你感觉盛誉了吗?


youth57


完全不会。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吃大米,就中国16亿人就有一大多半是以大米为主食的,假如袁隆平有专利费,一斤大米只收5毛钱专利。中国一天就消费几亿斤,袁隆平一天就有几亿收益,在放到全世界上这数字就是几十几百倍。所以很多人不能明白袁隆平的贡献——解决世界多少亿人的吃饭问题。

我们从钱这个角度来解释你就能明白,一个人放弃了每天几十几百亿的专利费来造福人类,这个人就是袁隆平,所以给他什么称赞都不过分。


时间放映室


早年七十年代云南农科的杂交粳稻“邰北8”是中国最成功的杂交稻,由于过去的老思想,好吃不长饭,还是只愿吃粗糙的长的长高的那种长粒红米,现如今邰北8的曾曾孙系已在东北生根高产了,笔者曾在云南昆明植物园听热带植物学家蔡教授授课,其内容就是要在云南三江上下游找原生代野生稻,和通过泰国友人那里,引进的高产的日本樱花稻进行花粉受精,培养高产,抗旱抗虫灾的优秀水稻,到改革开放后,我才听说袁隆平为杂交之父,我不认同!我比袁先生大两岁,他的贡献大不可否认,但袁先生的超级稻的单产一直都比不过,云南省杂交粳稻的水平,另则,超级稻稻农留种,下一季就减产和不产,不便推广,还比较霸道独裁的那种,不是人们所说的无私奉献的大人。


飞哥132305207


袁教授的功劳,我们这一辈已经很少有人能带着敬畏来看待了,为此我特意去请教过我的长辈,哪怕是个目不识丁的老人,提起他的名字都是感恩戴德的,因为他们经历过饥荒,经历过饿死的恐惧,而正是袁教授的科研成果,让他们摆脱了对饥饿的恐惧,能吃饱肚子。关于这点,一位农民出身的长辈告诉过我,国家曾经推动的大跃进项目时期,号称亩产能上万斤,实际上当时得亩产最多8.900斤,而袁教授团队推出的“超优千号”试种第一年,亩产就超过了1000公斤,把中国粮食产能足足推了一番,如果不是这项技术的普及,中国的现在,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哪有多余的精力去发展现代化社会?早知道三年灾害的时候,连中科院研究原子弹的专家们都饿着肚子,更何况那些升斗小民。

我也看到其中有人回答说,中国的粮食发展,有很多因素,这点我不否认,但我要强调,所有因素,都是建立在第一批杂交水稻面世后,解决了全国各方面燃眉之急,后来才有了改革开放多元化融合的契机。再后来,充裕的粮食让国家发展有了资本,才有了更广泛的科研空间,世界赞誉袁教授为杂交水稻之父,实际上,现如今我们的国家经济的腾飞,他功不可没,古人说:国家社稷。粮食是国家的根本,一个解决了千万人吃饭问题的人,可以被称为国家的英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们这辈人,也许没有被袁教授救过,但是我们的父母却因为他能活了下来。如果真的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华夏大地全是琉璃宝塔,也不足以表彰他的功劳,这是老一辈人朴素的感恩,而我们,袁隆平其实并未做过老师,但是我始终称呼他为教授,原因很简单,在我的心目中,他救了千千万万人,他让我们明白,毁灭容易,培养却很难。仅凭这一点,我就愿意视其作恩师。


白和大白


我今天专题分析一下诟病较多的关于“袁隆平养活了中国13亿人”这个评价。

很多人争辩说,这个提法言过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吃大米,吃大米的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吃了袁隆平的大米,所以你说袁隆平养活了13亿人太夸张。

可是帐不可以这样算。人活着要吃粮食。我国社会从饥饿到温饱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毫无疑问杂交水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的确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靠吃大米为生。但如果大米不足,靠吃大米为生的人自然要多吃面粉,所以以面粉为生的人就要挨饿。你不能以你不吃大米而否定袁老先生在解决人们吃饭问题上做出的重大贡献。

粮食充足了,才有富余的粮食做饲料,发展畜牧业,人员才能吃到丰富的肉、蛋、奶。当你吃猪肉的时候,你不能说猪是吃玉米长大的,和袁隆平没有关系。

当然,袁隆平有他的团队,有全国协作攻关,功劳不能归于一人。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袁隆平做出的独特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