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產品流通市場:高成本,低收益,美國:低成本、高收益

我國農產品在流通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有完善的物流系統,還需要經過複雜的中間環節,當產品流向消費者那裡,所有的流通費用都加在了農產品的價格上,農產品的價格自然居高不下。然而,為了在供過於求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產品的價格又不能太高,可以說是高成本、低收益。而美國的情況則剛好與我國相反,美國農產品流通市場是低成本,高收益。

中國農產品流通市場:高成本,低收益,美國:低成本、高收益

在美國,農產品流通市場的效率水平遠高於我國。從物流成本來看,美國的糧食物流成本一般控制在10%~20%,蔬菜水果等鮮活產品也只有30%左右。而我國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這一流通過程中,農產品流通成本佔到終端銷售價格的1/2甚至2/3,其中糧食物流成本在整個成本構成中佔40%左右,鮮活產品則佔60%以上,是美國的兩倍。

從流通損耗來看,美國水果蔬菜在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有1%~2%,而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採摘、運輸、存儲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則高達25%~30%,比美國高出10倍有餘。

從流通效益來看,美國的農產品產值與加工產值之比在1:3以上,而我國只有1:1左右。水果經過採後儲藏加工,美國增值比例是1:3.8,而我國僅為1:1.8。我國農產品採摘後的商品化處理僅為1%,保鮮儲藏比例不到20%,加工比例不到10%,而美國均在50%以上。以馬鈴薯為例,美國精深加工後的產品目前已經達到2000多個品種,而我國90%以上的馬鈴薯僅被用作蔬菜。

因此,我國必須:

(1)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統

中國農產品流通市場:高成本,低收益,美國:低成本、高收益

建立面向全國的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抓緊建立並實際應用該系統,確保農產品信息的收集、處理、分析的準確性及效率,並以此促進農產品的網上交易、網上結算,使我國逐步向訂單農業的方向發展,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整體效率;

加強我國現有農業網站功能的整合,建立全國統一聯網的農業網站系統,加強各網站之間的互動,同時要加大對農產品信息收集、整理、更新的力度,增強農產品信息的時效性,使廣大農民能夠及時獲取全國各地的農產品物流信息,節約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2)提升物流設施水平和技術水平

進一步改善鐵路、航空、航海等運輸條件,確保農產品能夠根據最適宜的路線,選擇最適宜的方式,流通到下一個環節;通過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鄉村公路、農產品運輸設施、產地預冷設施、儲藏設施和市場流通冷藏設施等建設,逐步實現農產品物流作業的標準化、機械化和自動化;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技術。通過將農產品進行初加工、精加工及深加工等方式,獲得農產品的增值效益,減少流通損耗;積極推行農產品物流標準化,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3)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

農產品具有鮮嫩、易腐的自然特點,生產、收購、加工、儲運、銷售必須緊密連接,才能保持價值和增加附加值,加速流通,擴大銷售。同時,產銷一體化因共同利益關係更能使生產經營者加強相互依賴合作,有利於以市場為導向,實現生產與流通的良性循環,提高滿足社會需要程度。因此,我國要實現產銷一體化,要求不斷打破地區、部門的分割,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增進流通的活力。

中國農產品流通市場:高成本,低收益,美國:低成本、高收益

(4)培育多樣化的農產品流通模式

可以選擇一批商品化程度較高的大宗農產品進入農產品期貨市場。隨著中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市場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和加入WTO後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全面融合,農產品期貨品種創新的空間十分巨大。

因此,必須改變目前期貨交易品種過少的局面,在規範發展原有交易品種的基礎上,適應市場交易主體的交易偏好和需要,適時增加一些規模較大的糧食品種,同時要注重大宗期貨品種和適合的小品種開發力度,發揮糧食期貨市場的“價格晴雨表”作用,使糧食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相互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和有機統一。

此文由《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編寫,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