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述事情的經過——幫助孩子學會整合大腦

一歲半的明哲和爺爺奶奶出去玩,走到小區門口時從他們身後駛過一輛電瓶車,電瓶車不小心撞到了爺爺,車主沒有道歉繼續前行,爺爺生氣得罵了一句,結果車主停下車後過來就踹了爺爺幾腳,然後揚長而去。明哲的爸媽下班回到家中,聽爺爺奶奶敘述了事情的經過,這時明哲也跑到陽臺上情緒激動地對著外面“嗲嗲(爺爺),走,嗚嗚、踢、啊啊……”一邊說一邊手腳並用比劃著。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很明顯他是在描述爺爺身上發生的事情。從他的表情和動作可以看出,這件事情對他的情緒影響是非常大的。

安撫了老人,爸爸就去物業調監控找打老人的壞蛋了。媽媽去跟明哲聊天,引導他複述剛才的事情。

媽媽:你今天看見一件讓你很不開心的事是吧?

明哲:嗯嗯,不開心。(模仿媽媽說話)

媽媽:你看見爺爺被人打了,然後你很生氣是嗎?

明哲:生氣,很生氣。

媽媽:爺爺也很生氣,你能去和爺爺說讓他不要生氣了嗎?

明哲跑到爺爺身邊安慰爺爺。

媽媽:爸爸去找踢爺爺的人了,找到了爸爸會叫警察來抓他的。他做了壞事,要被懲罰的。我們都愛爺爺,不能讓壞蛋欺負爺爺對嗎?

明哲:爸爸去找壞蛋,警察抓壞蛋。(說到爸爸加重了語氣,覺得爸爸好厲害)

其實生活中孩子會遇到很多突發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都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契機。但是家長往往有三種表現:一是忽略;二是轉移注意力;三是呵斥。這三種方式下,突發事件給孩子帶來的頭腦混亂、情緒衝突都會成為一種隱性記憶對他的性格、心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有有的人成年後遇事頭腦冷靜、思路清晰,有的卻千頭萬緒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因為從小沒有言語上的引導學會整合大腦信息。

明哲的媽媽通過引導孩子複述事情經過幫助他學會整合大腦信息,處理情緒,其實就是在幫助他擁有一個高質量和幸福的人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