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150220271
看了這麼多分析評書沒落的文章,沒有人從評書為什麼興盛於遼寧來分析。這幾位評書大家都成長在五六十年代的遼寧,是有原因的。那時候,遼寧工業化已經建成,有數百萬城市產業工人,收入穩定、生活無憂,遠不是現在某些地方所謂“消費型城市”能想象的。經濟發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必然就要有文化藝術方面的需求,吃飽穿暖才能考慮精神層面的問題。所以遼寧文化藝術大放異彩,不僅各類民族藝術蓬勃發展,六十年代甚至成立了芭蕾舞團、交響樂團!在這種大背景下,從關內來的戲曲、雜技、評書藝人在遼瀋大地找到了發揮自身才能的大舞臺,當時的文藝氛圍大多也比較寬鬆和開放,說白了就是不太管。藝人們在劇場、茶社可以相對自由地演出,也掙了很多錢。後來隨著形勢的變化,才紛紛加入當地的藝術團體,總量十分巨大。
經過文革時期的停滯,1978年文藝的春天剛一到來,我們就欣喜地看到了遼寧文藝的大爆發。各種題材、各個劇種都出了很多好作品。與此同時,相聲、評書、二人轉等曲藝名家也層出不窮、震動全國,遠不是現在所能想象的。出現了楊振華、金炳昶等等風靡全國的相聲演員,一時風頭無兩,全國競相模仿。劉蘭芳1979年年初開始在鞍山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岳飛傳》,真正是“萬人空巷”!中午播出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是她的高亢清亮的聲音,街上空無一人!這絕不誇張!後來,又有營口的袁闊成播出《三國演義》,錦州的陳清遠播出《平原游擊隊》、鞍山的單田芳播出《明英烈》、本溪的田連元播出《楊家將》,都很轟動。
評書的輝煌伴隨著整個的八九十年代,廣播評書的大行其道、電視的普及,縮小了甚至清空了評書在劇場的空間。遼寧也包括其他地區再也難見茶社裡的評書表演了,單田芳們只有在廣播裡才能找到安身之地,他們的名氣越來越大的同時,評書的傳人們卻沒有了鍛鍊的舞臺,也就沒有了提高的機會,觀眾們也無從瞭解他們,慢慢的他們自己也就無聲無息了。雖然偶有佳才,也不過曇花一現。隨著老一輩評書大家的老去、甚至故去,也隨著評書觀眾、聽眾們的日益減少,網絡時代人們欣賞習慣的變化,年輕一代喜歡傳統民間藝術的畢竟是鳳毛麟角……評書的沒落就像它在遼寧這片熱土上曾經的輝煌一樣,都是必然的、無可逆轉的。
北市場冬哥
記得剛改革開放時對評書和古書放開了,一些話劇影視也多了起來。那時還在生產隊幹活,個別富裕的人有半導體了,歇著時聽隋唐演義,岳飛傳,三國演義,後來聽夜幕下的哈爾濱。那時候剛從八個樣版戲中解放出來,聽評書那個上癮入迷。
那時袁闊成,單田芳,劉蘭芳,王剛都是很出名的。
到83年後個別富裕的人開始買電視機了,那時看霍元甲,射鵰英雄傳,日本血疑,望鄉,後來中國的渴望,西遊記,那幾年一到晚上真是萬巷空寂無人都去看電視劇了。記得電影院演少林寺……—些武打片一場接一場,從上午演到晚上十一點。電影院工作人員工資很高,一縣長夫人很快就調到電影院了。
現在是多元世界,百花齊放,萬物復甦,電影電視劇,情景喜劇,小品,相聲,雜技,歌舞,戲曲。手機,電腦,汽車,輪船,火車,地鐵,高鐵,飛機,通訊工具交通工具高度發達,給人民經商貿易,戀愛婚姻,旅遊帶來無限方便。洗腳城,游泳池,廣場舞,交際舞,按摩師,球館,讓人們有更多選項保護身體健康。
評書的興盛產於文誤虧乏文革以後,在多元化百花齊放的今天,再出像袁闊成劉蘭芳單田芳這樣的大師級人物難上加難。
科技創新越多越快,對老行業衝擊越大,電視機電腦衝擊電影院。手機功能越大沖擊電視電腦滑坡,微信,支付寶,京東,阿里巴巴,網上購物網上存款讓國企銀行系統頭痛不以,有好多銀行不得不和京東等聯合。微信免費視頻通話對郵電書信,電報,長途電話是毀滅性打擊,手機今日頭條新聞對報刊報紙也有很大沖擊。
評書不可能消失,聽覺上是優勢視覺上是短板,再想達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興盛不可能了。
杯子裡的葉子
沒有了,因為時代在變化,評書與我們漸行漸遠。本人90後農村人,我們這代人記事起電視已經基本普及,即使在農村。同齡人沒有一個聽評書的,我是異類,不愛出門,小時候村裡經常停電,別的小夥伴都出去一塊玩,我躲在家裡聽收音機看書看報。
我聽的第一部書就是袁闊成的三國演義,還有單田芳的三俠劍,之後是劉蘭芳的岳飛傳。當時非常入迷,上了初中以後,一直是寄宿制學校,沒法聽收音機,評書與我漸行漸遠。那時候知道了互聯網,心裡想著以後條件好了有了網一定要把沒聽過聽全的評書都聽一遍。
現在有條件了,但是我一回書也沒聽過。
小時候信息匱乏,我對知識特別渴望,但是電視機只能收到有限的幾個臺,書也買不起多少,收音機成了瞭解外界的主要渠道。現在已經不需要了。
就是因為聽眾一個個離去,評書也漸行漸遠。
說說我小時候聽過覺得不錯的作品吧。
袁闊成:三國演義,非常經典,三國評書第一。
劉蘭芳:楊家將,岳飛傳。小時候聽很著迷,劉比較會煽情,聽到悲劇的地方都想哭了。
單田芳:白眉大俠,亂世梟雄,百年風雲,三俠劍,隋唐演義。但是我挺煩他一個背景題材說好幾部書,還情節雷同或者相矛盾,比如最出名的是白眉大俠,同樣背景的還有三俠五義小五義七俠小五義龍虎風雲會大破沖霄樓。
我在外面124
題主列及的三個人當中,袁闊成先生、單田芳先生已然作古,只有劉蘭芳先生尚在人間。
其實這話說起來真是挺無奈的。目前來看,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客觀而堅定地說:我能繼承和發揚古老的評書藝術。
袁闊成先生,是近代以來公認的評書大家,被稱為一代評書大師。世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闊成之說,足以證明袁闊成先生在評書界評書泰斗的歷史定位。
個人記憶最深的,是改革開放之初,劉蘭芳先生以一部《岳飛傳》技驚四座,舉國上下收聽者數以億計,她那高亢、脆快的聲音也傳遍了大街小巷,天南地北。受她的影響,一時間評書演播如雨後春筍,各大廣播電視媒介都在相應的位置預留出了評書表演的空間檔位。
曾看過新聞消息,說袁闊成先生收過幾個徒弟,但後來的結果是都沒說出來,甚至有消息傳出來,說老人家的那幾個徒弟,連老人家的皮毛都沒學得來,徒有其表,名不副實,不過是依附在老人家的名下,以求得自身的功成名就,身價不菲。
單田芳先生可謂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評書大家。他的離世讓全國上下掀起了不小的風潮,人們只能從大師的語音裡再去回味大師的技能,卻再也不能看到大師仙風道骨的表演了。
劉蘭芳先生一直任職於文化界的高層,也有後繼力量培植,但還是苦於技藝的後繼乏人,至今也沒有人能憑藉一口上佳的演繹贏得讚許。
應當說,評書藝術真的到了青黃不接的嚴酷地步,古老的藝術生命漸趨羸弱明滅,實在是評書表演藝術的悲哀,也是舉國之中文化精粹的悲哀。
幸而還有大師們留下來的珍貴影像資料和聲音,不然的話,這門古老的藝術恐怕真的要壽終正寢了。惟願喜愛評書藝術的人們,能夠祭起評書表演的大旗,學得先生們留下來的寶貴身手和技藝,將演義進行到底。
也給古老的藝術留下一脈香火延續。阿門🙏🙏🙏
圖片來自網絡
龍吟148119260
1,劉蘭芳的《岳飛傳》,《楊家將》,打小聽,很喜歡。長大了反而聽不下去。缺點是,聲音過於高昂,刺耳。故事情節太虛假,與真實的歷史出入過大,騙騙婦孺可以,不知道別人怎麼認為。
單田芳的啞巴嗓耐聽,每次開車的時候路上聽,不管哪部書,都饒有趣味。他的表演張弛有度,風格明顯。
小時候聽袁闊成的《三國演義》,也很好。可惜現在電臺播的少了。不敢評論。
2,小時候,村裡經常來說書的,吃過晚飯,大傢伙聚集在大隊廣場,聽一段《王慶明尋親》等等,伴著鼓點聲,看飛蛾在藝人前面撲火,感覺這就是外面的世界。後來是收音機一統天下的年代,聽評書是放學後的最愛,孩子們都是撒丫子往家裡趕。現在,這些都一去不復返,電視,網絡,手機日新月異,年輕人有幾個聽評書的?我也只是開車的時候聽,相信很多人也是這樣。平日裡,誰有空聽評書?市場沒了,藝人存在的基礎就不好,這是客觀的事實。時代在變,在發展,總會誕生一些新行業,沒辦法的。
3,評書界的後起之秀,接觸不多,田連元不錯,最近好作品不多了,看過一次電視裡劉蘭芳和她的兒子合作的小段,感覺技藝不錯,關鍵還是要有新作品。郭德綱的評書也聽,感覺個人風格太過分了,雜話多,玩意多,不夠利落。其他的恕我孤陋寡聞。
4,評書想生存,與時俱進最關鍵。沒有新作品,就會慢慢沒落。所以,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選材編劇最重要。要貼近年輕人,希望看到好的作品和藝人大量出現。
才辰日月
評書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了吧!
想當年,評書是人們生活中的大事,不可或缺的事。
《三國演義》《楊家將》《岳飛傳》《三俠五義》《白眉大俠》都是家喻戶曉。我在上初中的時候,每到晚飯時間學校的廣播都播放《楊家將》,同學們都傾耳細聽,場面蔚為壯觀。
可惜,隨著人們生活娛樂的多樣化,評書已經沒有了那樣的重要性,也就沒有了那樣的興盛場面,。隨著袁闊成、單田芳的逝去,田連元、劉蘭芳的老去,後繼乏人,已經沒有了可以與之比肩的評書大師。
當前,比較不錯的評書演員,大概要算王玥波了。此人隨評書大家連麗如學習評書,功底紮實,深得評書之妙,颱風沉穩,是當前比較受歡迎的評書演員。
而且,王玥波不光深得傳統評書之妙,還開拓創新,講了不少適合青年人的新書,更是值得稱道。
相信,隨意王玥波的不斷努力和積累,他一定能夠不斷成長,成為有成就的評書演員。但是,能不能達到那些評書大師的高度,本人並不樂觀。
生活亮亮眼
遼寧評書興起的起源可以追朔到解放前。以鞍山為例,大量產業工人大多是關內來的單身勞工,下班後的業餘生活無非就是喝酒、逛窩、聽書,猶以聽書因為便宜且可長時間打發無聊深受工人喜愛。戲曲不同,評書語言來自五湖四海的工人都能聽懂,不需要舞臺、樂器,因此在工人中湧現出大量說書藝人,職業藝人見評書深受歡迎也紛紛改行!鞍山評書在解放後又迎來新的活力,其中最出名的當屬楊田榮,他講的新評書《金光大道》、《豔陽天》、《戰地紅櫻》等書目深受大家歡迎。聽書讓人們知道了高大全、馬小辮、金秧子等人物,對豐富群眾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到了七十年代末,楊田榮因病已經不能再說書了,印象中最後聽他講的是《林海雪原》、《包龍圖》(好象沒錄完),不久就去逝了。在他去世三、四年後才湧現出袁闊成、劉蘭芳、連麗茹等演員,單田芳比上述說書人出名要晚,但名氣也最大。這些評書演員中袁闊成口才最好、功力最深,可惜去逝過早,單田芳表演的感染力最強、書目也最多、傳播面最廣,當然錢也賺的最多!縱觀評書興起流行地的最大特點就一個,工人聚集地是評書發源地、傳播的源頭,這也是遼寧評書人最多的原因吧!最後說明一下鞍山是中國當之愧的評書之鄉!
用戶1094701235369
由於三位老藝術家的評書已經是家喻戶曉,童叟皆知,在評書屆已是不可逾越的一座山峰。雖然在她們之後,也有很多新的評書表演者,但是很難達到或超越他們。
我認為繼三位之後,就我聽過的評書表演者,其中兩位我最欣賞。
張少佐。張少佐的評書我聽過《五鳳朝陽刀》,《多情劍客無情劍》,《鍾林傳》…我覺得他的評書別具一格,特別是武俠類的評書,更是獨具風采!
再有就是周建龍!周建龍我是聽他的《鬼吹燈》和《盜墓筆記》。周建龍的演播風格與單田芳,劉蘭芳等不一樣。他把《鬼吹燈》和《盜墓筆記》演播的栩栩如生,讓人有一種身歷其境的感覺!
年輕時代的水手
評書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以前是缺少文娛活動,每天12*30和7*30吃飯時間準時收聽,因為喜歡評書,所以只要是評書演義,我就全部搞來聽來看《岳飛傳》,《楊家將》,《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說唐》,《封神榜》,《薛剛反唐》,《月唐演義》《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羅通掃北》,《三俠五義》,《七俠五義》,《小五義》,《殘唐五代史演義》,《海公大紅袍》,《海公小紅袍》《狄公案》《包公案》《大名英烈傳》《童林傳》《夜幕下的哈爾濱》《一雙繡花鞋》承包了我的初高中及大學的很多美好時光,劉蘭芳,田連元已經養老天年的年紀,廣播也即將如電報一樣淡出歷史舞臺,評書就讓我們留下美好的記憶吧
乖乖龍滴龍
袁闊成出身評書世家,從小時便跟著自己的父親學藝,後來,拜金傑立為師。他是說新書的帶頭人,“四大評書表演藝術家之一”,入選《中國十大傳統評書經典》,獲得中國金唱片獎曲藝類演員獎。袁闊成說書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因人說書。他喜歡根據自己的條件和特點來說選擇說書的書目。而且,袁闊成的說書,家喻戶曉,相當的有名氣。
單田芳,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繼承人,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開評書走向市場之先河。
劉蘭芳,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三八紅旗手。
這三位老藝術家的評書,真的是非常厲害的,婦孺皆知。
在我知道的評書家,還有田連元老藝術家,他是第一位將評書引入電視的表演藝術家。他的評書應該是比較幽默的。他的評書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還是很讓人們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