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昙花一现的原始瓷器的先兆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它的重要意义,怎样高估都不为过。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可被认为是人类开始改造自然的缩影,因此陶器也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白陶,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素胎陶器。它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昙花一现,但确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为人类童年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陶器的朴拙自然也时常被视为粗糙和简陋,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相比历史及文化价值,其在艺术价值角度的重要性并不为人所重。而且尽管当时产量很大,但因陶器属易碎品,年代久远,其实不比同期金属器物留存多。因此,可以说无论何种何类早期大型陶器,能够保存3000年至今完好无损,都是无比珍贵的。

白陶碎片常可在商代大墓中见到,他的拥有者必然是商代贵族群体。商人贵族对白陶的喜爱程度,从各种豪华陪葬碎片中出现的白陶壶、蛊、盉、豆、罐、壶等丰富的烧造形式可以窥见。即便到了冥界,他们也仍旧舍不得这些生前的奢侈品。可见当时的白陶已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高端工艺品种,这种复杂的烧制工艺必然需要熟练的工匠和相对专业的设备,同时出土时发现的窑器烧制高残品率也佐证了这是一器物的相对稀少与昂贵。


白陶——昙花一现的原始瓷器的先兆



弗利尔美术馆藏一件牺首虺龙雷纹白陶罍,出土于安阳殷墟。其上刻有3层纹饰,双鼻及双耳为贴塑兽首,其肩宽而圆,刻有4条夔龙,腹部刻有雷纹,雷纹中剔出虺纹。从这件回纹白陶罍的制作可以看出,其设计者别具匠心,富于创新,成功地从青铜器上延伸出类似的形制和图案。


白陶——昙花一现的原始瓷器的先兆


商 白陶雕刻饕餮纹双耳壶

无论从原料成分或是还是烧制工艺,白陶都不能与灰陶或砂陶相提并论。用白粘土作胎烧成的陶器,因其胎中氧化铁含量低,仅约1.6%左右,经1200℃高温,烧成后呈白色。白土陶器烧制火候较高,高温烧出的白陶,质地比夹砂陶、灰陶等更坚硬,吸水性弱,更适宜使用,且挂上釉就是瓷器。这种特殊的胎土分布区域很少,早期流行于当时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陶器中,先民用它来作为烧水器、酒器、礼器使用。


白陶——昙花一现的原始瓷器的先兆


商 白陶刻纹豆


早期的白陶以素面为主。至商代中晚期,白陶的制作工艺得到较大的发展,胎土选料精,胎质细腻。个别白陶以高岭土为原料。器物成型均为轮制,器壁薄厚均匀。据考古发掘出土的白陶器分析,商代白陶大体分粗细两种。粗者为小型墓葬中的鬶、盉、斝、爵、罐等生活用具,器形不甚规整,相比细质白陶工艺较为粗糙;细者多见于安阳殷墟大中型墓葬,有鬶、盉、斝、爵、罍、壶、卣、觯等。这些白陶不仅造型好,而且制作工艺要求极精。至商代晚期,白陶纹饰除常见的附加堆纹,还有拍印的绳纹、刻划的人字纹,有些细白陶壶等器身出现仿青铜礼器的纹饰,如饕餮纹、夔龙纹、蝉纹、云纹、变形云雷纹等。


白陶——昙花一现的原始瓷器的先兆


商 白陶刻纹豆


白陶罍上的回纹,纹样繁复典雅,由上至下密而不紊。自古中国有“云纹为圆,雷纹为方,天合一器,相得益彰”的说法。中国最早的回纹来自原始社会的编织纹样,在作为装饰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发展而具有了形式美的规律性。被广泛应用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作为用来突出饕餮、凤鸟等主体纹饰的周围边饰或底纹。


白陶——昙花一现的原始瓷器的先兆


商 白陶刻几何纹瓿

有法国学者曾这样称赞过商代回纹之雅——“当我们注视此种花样时,其反复回环似乎产生出超越装饰的效果,好象以自身的和谐动力在振颤,因而整个器物都变成一首由这些力量的匀称重音及节奏所组成的诗篇。”

作为商代高级奢侈消费品的代表,这类仿青铜器的白陶器皿在商代晚期风光一时,但随着烧制工艺的简化和需求的改变,至西周中期已几乎不见。但值得注意的是,以这种以近高岭土(类瓷土)土质为原料,烧制温度高于其他陶器的白陶,尽管无釉,但却是之后战国时期原始瓷器出现的先兆,更为以后瓷器的创制奠定了无可辩驳的技术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