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倒闭了,之前买的保险怎么办?

保险公司倒闭了,之前买的保险怎么办?

干保险这一行这么久,在汤圆这咨询过保险的朋友少说也有百十来号了,其中问得最多的就是“这个保险公司我怎么没有听说过啊?”“感觉这个保险公司不怎么稳妥呀!”“这个保险公司不会破产跑路吧?”

众所周知,地产公司可以资不抵债,银行被允许破产,股票能跌破发行价,那保险公司会不会破产倒闭?

其实,大家的想法汤圆非常能够理解,这里自创了一个顺口溜,供各位看官消遣消遣:一份重疾险,缴费几十年,花钱几十万,过了几十年,保险司破产,变成穷光蛋!

感觉这首打油诗喊出了很多人的心路历程——如果几十年后,如果保险公司申请破产、倒闭、跑路了,那么还没有出险的人,保单怎么办?保费都白交了吗?保障都没着落了吗?

1、保险公司会倒闭吗?

保险公司会倒闭吗?大多数人买保险前,都喜欢问汤圆这个问题。

关于大家的担忧,我感同身受。毕竟花了几十万把保险买回家,身体健康的时候就是几十张纸,身体状况出现异常的时候才能体现保险的功用。目前市面上,存在很多长期性、多年缴费的保险,可能到得病需要理赔的时候已经是几十年后了,到那个时候,会不会出现人去楼空,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情况呢?

答案是,有可能。

保险公司倒闭了,之前买的保险怎么办?

根据《保险法》第90条的规定,保险公司可以进行破产清算:

“保险公司或者其债权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对该保险公司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

值得关注的是,从改革开放后1980年恢复经营保险业务以来,我国大陆上,还没有出现过哪一家保险公司倒闭的情况。

而且,对于大家关注最多的人寿保险合同来说,《保险法》第92条是这样说的:

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被依法宣告破产的,其持有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必须转让给其他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险公司达成转让协议的,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经营有人寿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接受转让。

转让或者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接受转让前款规定的人寿保险合同及责任准备金的,应当维护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汤圆来简单地翻译一下,就是寿险公司即使破产,也会有“接盘侠”来接手这个公司之前寿险保单。这个“接盘侠”可以自荐,也可以由保监会来具体指定某一家保险公司来接手,总之,“接盘侠”一定会维护现有客户的合法权益,客户的利益不会产生损失的。

2、保险公司能倒闭吗?

公司,就是指企业的组织形式。保险公司,就是主要从事保险保障业务的企业组织形式。既然是企业,那肯定是允许倒闭的呀!但在现而今的中国,保险公司倒闭的概率究竟有多大呢?

保险公司还可以买保险

这里提出的“保险公司还可以买保险”,其实就是再保险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为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保险就是风险保障,保险公司从社会上把风险收集起来,当风险规模积累较大的时候就需要适当分散自身的风险,再保险公司就是帮保险公司分担风险的。

设置多重监管防火墙

保险公司要有独立经营、盈利、风险把控、以及管理能力,除此以外,保监会和《保险法》也不是吃素的,制定了很多道“防火墙”,来保障保险公司有足够的履约能力。

▌第一道防火墙:交押金

保险公司想要做保险业务,登台亮相之前,就得先交一大笔“押金”。关于保险公司的“押金”,《保险法》第79条里有具体的规定:

保证金是法律规定由保险公司成立时向国家交纳的保证金额。保险公司成立后,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总额的20%提取保证金,存人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银行,除保险公司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不得动用。

简单地理解一下,这段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保险公司成立之前,就必须要缴纳自己注册资本总额的20%作为保证金,这笔钱只能用来清偿债务,天塌下来都不能动。

▌第二道防火墙:交保证金

“押金”交完了,保险公司就可以开门做生意了。但是保监会和《保险法》是不会让保险公司空手套白狼的,保险公司每做一笔生意,就得拿出一笔自己的钱来保证自己能赔得起,这个叫做偿付能力。

根据《保险法》第101条规定:

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和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达到规定的数额。

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偿付能力应该达到多少,最低的底线在哪里,保监会都有规定。

如果本钱不足的,保监会就会催保险公司的股东继续投入本钱,如果总是拖着不投,那就可以罚保险公司不让它继续销售保单,甚至直接清算。

一般而言,监管部门都会要求保险公司持有“最低资本要求”1.5倍~2倍以上的实际资本。从偿付能力充足率的观点来看,也就是要求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150%~200%以上的水平。如果低于100%,保监会就要请保险公司去喝茶了。

保险公司倒闭了,之前买的保险怎么办?

▌第三道防火墙:保险保障基金

保险公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会突然某一天就爆发出来的。而是有一个逐渐恶化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保监会可能就早就把它盯上了。等到问题严重的时候,保监会就会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来接手这家问题公司。

什么是保险保障基金?保险保障基金的钱从哪那儿来?

保险保障基金,就是保险机构为了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可能发生的巨额赔款,从年终结余中所专门提存的后备基金。截至2018年4月底,我国保险保障基金规模为1169亿元,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中。

最近几年年来,保险保障基金已经出手过两次,分别是新华保险和安邦保险。新华保险治理好了后,保险保障基金全身而退。安邦保险就没那么幸运了,从2018年2月23日起,中国保监会决定对安邦集团实施接管,接管期限一年。业内人士分析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安邦保险的注册资本及问题资本更多,情况相对更严重。

手里握着这两家保险公司保单的其实人不少,他们受到什么影响了吗?

答案是,并没有。

3、保险公司真倒闭了怎么办?

退一万步地讲,非常不幸,保险公司确实申请破产、倒闭清偿了,客户到底该怎么办?手里的保单还做数吗?保障还能继续存在下去吗?交了那么多年的保费还能拿回来吗?

《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的第19条与21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说明:

第19条 保险公司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其清算财产不足以偿付保单利益的,保险保障基金按照下列规则对非人寿保险合同的保单持有人提供救助:保单持有人的损失在人民币5万元以内的部分,保险保障基金予以全额救助;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对其损失超过人民币5万元的部分,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金额为超过部分金额的90%。

第21条 被依法撤销或者依法实施破产的保险公司的清算资产不足以偿付人寿保险合同保单利益的,保险保障基金可以按照下列规则向保单受让公司提供救助:保单持有人为个人的,救助金额以转让后保单利益不超过转让前保单利益的90%为限。

汤圆带大家理解一下,不管是财险还是寿险公司,只要宣布破产,所持有的保单就必须转给其他公司,由其他保险公司继续提供保障,如果没有人愿意接,就由保监会指定一家保险公司来接管。而后,保险保障基金就会对接盘的保险公司进行救助,个人保单,最高给予前保单利益的90%来救助。

救助还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金额和比例是可以调整的,但是要经国务院批准。

保险公司从事的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等企业年金管理业务不在保险保障基金的救助范围。

从比例看,还是很高的,而且救助金额和比例可调整很关键,你觉得“群体事件”面前往下调整的概率有多大?

答案是,不太大。

4、大保险公司比小保险公司更可靠吗?

现在,规模最小的保险公司也有成千上万的投保人,一旦出现问题,行业的形象将遭受重创,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因此,不但会有“大而不能倒”的保险公司,就连小保险公司也“不能倒”。

所以,看完上面的分析,你还会因为担心保险公司倒闭的问题,而一味地追求大公司吗?

答案是,你懂的。

稳定性说完,再多说几句,那就是买保险时到底选谁?

大公司,开设早,网点铺的多,线下分级机构设的广,有些重疾险产品只能是在当地开了分支机构的省市购买,就这一点看,大公司占优势。此外,也是由于大公司网点铺设、人员投入等因素,大公司能够提供的服务更周到。

那小公司的保险产品也有优势啊。比如,最明显的就是,性价比。关于这点,很多朋友比较过产品后,都有体会。不少人问我,为啥差不多的保险,一年保费差上千元?是不是小公司的保障责任“缺斤少两”了?

保险公司倒闭了,之前买的保险怎么办?

可千万别以为贵就是好。

保险产品的保费由纯保费和费用附加构成。纯保费就是保险责任的公平价格,主要由事故发生可能性和赔付金额决定;费用附加就是保险公司的所有支出摊派到每一份保单上的份额。

对于纯保费而言,大公司和小公司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差异。但对于费用附加而言,大公司和小公司有较大差异。大公司一般采用传统经营方式(铺设网点、人员费用等),费用金额庞大,虽然其保单较多,但是摊派到每张保单的费用附加仍较多。

小公司(其实并不小,相对而言的)一般采用新兴经营方式,例如网络销售,虽然保单较少,但是每张保单的费用附加也少。

保险公司倒闭了,之前买的保险怎么办?

别的不说吧,就说保险代理人的佣金费用吧。这个佣金是有层级制度的,卖你保险的代理人可以拿佣金,他的直属上线团队长可以拿佣金,甚至提佣的层级可以更多。

而卖你保险的代理人根据他的级别不同、服务年限不同,提取的佣金比例也不同,达到一定保费后给的奖励标准也不同。

这种佣金计算方法叫“基本法”,最后算下来,一个代理人销售一单产品,第一年拿到的佣金甚至可能高于你的首年保费。而且,佣金还不止能拿一年,后面也有佣金可以拿,只不过比例没第一年高。

了解了这些以后,你再面对同一类产品,看到价格差达到一倍时,应该不会感觉莫名其妙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