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別忘了,4月17日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4月23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70週年。值此歷史性時刻,讓我們回望百年前一支也曾雄居“亞洲第一”的中國艦隊。因為,不忘曾經的屈辱,必將迎來複興的輝煌!

歷史上的今天,別忘了,4月17日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4月17日,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不應該是個平常的日子。

1895年4月17日,中日雙方在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中國向日本賠款白銀兩億兩。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也被割讓,自此中日甲午戰爭成為中國人心中的痛。

歷史上的今天,別忘了,4月17日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圖: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現場,右一背對鏡頭者為清政府全權談判代表李鴻章。

每當提起中日甲午戰爭時,許多人都捶胸頓足於北洋艦隊的全軍覆滅。這支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艦隊曾經承載著清朝的諸多希望,卻在“慈禧太后為了慶壽挪用海軍軍費”、“李鴻章避戰求和”等“主要原因”下,“痛失好局”。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真實的,完整的馬關條約簽訂時背後到底是什麼樣?

歷史上的今天,別忘了,4月17日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向中國索賠鉅額賠償,並且要求割地賠償,當時負責中日談判的清朝重臣代表李鴻章一直咬緊牙關不願割地,幾度拒絕了日本的無理要求,據說當時日本天皇提到要將臺灣割讓日本時,李鴻章問了負責談判的伊藤博文一句話,讓日本方面的談判者沉默了許久。

他說,伊藤大人,你果真想要臺灣?伊藤博文點點頭,李鴻章接著說,如今你為刀俎,我為魚肉,你若執意要臺灣,我也沒辦法,不過你應當知道,你們雖然得到了臺灣,但中日兩國必定因為臺灣結下世仇,子子孫孫,無窮無盡,伊藤大人可要想清?李鴻章的這番話雖然沒有阻止日本的貪慾,但卻讓日本談判團沉默了許久。而後來多年的中日關係緊張也確實印證了李鴻章的話。

歷史上的今天,別忘了,4月17日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談判期間,在當時的日本,曾派遣了大量的間諜前往清朝,來截斷李鴻章與清政府的溝通,後來,李鴻章在日本遭遇了刺客,受了重傷。

據說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

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他不準醫生給他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

歷史上的今天,別忘了,4月17日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三天後,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世界輿論譁然,開始譴責日本。輿論壓力下,日本這才放緩了條件,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

歷史上的今天,別忘了,4月17日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被伊藤博文言辭拒絕。李鴻章又還價:“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最後,無奈的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

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也恨自己的無能無力,可大家卻只看到李鴻章的「賣國」和「避戰求和」,卻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艱難!

歷史上的今天,別忘了,4月17日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老夫此生終不再踏上日本國土!”

李鴻章說到做到,兩年後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徑日本橫濱,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是日本船怎麼也不肯上。最後沒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75歲高齡的老人,又是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地挪過去。

歷史上的今天,別忘了,4月17日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回顧歷史,慘痛的經歷帶給我們的不只是沉痛的心情,還有寶貴的經驗。這些經驗使得我們在強國之路上越走越遠、使我們更加珍惜如今富強的祖國,使我們為民族感到驕傲,因為這富強是來自於我們勤勞的雙手,並非來自殺搶掠奪。反思馬關條約並非要喚醒我們心中的仇恨,而是要我們在正視歷史後繼續團結一致、努力奮鬥,讓祖國早日成為全球的領航者。

歷史上的今天,別忘了,4月17日是中國最屈辱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