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谋如果成功,蜀国必然大获全胜,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纳?

杨莎莉


蜀汉公元221年——公元263年,是汉室后裔刘备所建立的。蜀汉是后世为区分东西汉,刘备称帝国号是汉。蜀汉内部也自称季汉。蜀汉在东汉也指汉中巴蜀之地,三国也是如此。(后汉书:公孙亦窃帝蜀汉。吴人默记: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 公元223年阿斗继位,诸葛亮派邓芝使吴。蜀汉东吴重新联盟抗魏。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军征讨南中,秋天就平定了。内部稳定了,东吴又重新联盟了。



诸葛亮把注意力放在北边魏国。三国志: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公元227年率军进驻汉中。这时侯蜀汉的国力并没有恢复好。公元220年曹丕下诏询问众臣,问刘备会东征东吴吗?群臣都讲不会的。蜀汉是小国,名将也只有关羽。关羽死了,蜀汉胆破,没有力量进攻。只有刘晔讲肯定会的。三国志: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刘晔的意思是讲蜀汉虽然是小国,但刘备的策略是依仗军事力量辉武扬威。肯定会兴师动众显示他的力量有余。可以说诸葛亮也是采用这个策略。所以诸葛亮是向曹魏宣示,你看我还能进攻。就是以攻为守。魏人袁子认为: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就是说袁子认为诸葛亮对曹魏进入试探性进攻。我认为这也是诸葛亮向魏国薄弱地带陇右进攻原因之一。


诸葛亮在以攻为守的同时,也是打算蚕食雍凉。隆中对讲天下有变两路进军。现在天下无变,又无两路进军。并不是灭魏后好时机。加上蜀汉连续遭受重创。在第一北伐前,诸葛亮应跟众将商讨伐魏之策。据三国志:魏延提议让他率万人跟诸葛亮导道在潼关汇合,像当年韩信一样。魏略是讲魏延要求率万人走子午谷攻占长安,诸葛亮从斜谷率主力到长安汇合。这样就能一举拿下咸阳以西。两者综合就是:魏延率万人走子午谷,拿下长安后向潼关进军。诸葛亮率主力从斜谷赶到潼关和魏延一起拿下潼关。蜀汉大军在潼关切断魏国跟雍凉的联系。这样雍凉就归蜀汉了。魏延只是讲拿下雍凉,也就是说他也知道蜀汉跟魏国实力相距较远。先占领雍凉为前进基地。当年法正就对刘备讲拿下汉中后: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就是说看准时机北伐一切顺利的话可以灭掉曹魏、没能灭掉曹魏的话蚕食雍凉也可以、再不济就在汉中挡住曹魏。魏延的计策可能是从法正这里得到启示。


诸葛亮当时并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每次北伐魏延都要提一次。诸葛亮每次都否决了,认为太危险了。有人讲韩信能成功,魏延为啥难以成功。因为时代情况的不同。1刘邦韩信出兵定三秦。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至少半年后才投降,一年后雍王章邯战败自杀。史记:元年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汉二年六月,汉军引水灌废丘,废丘降汉,章邯自杀。汉二年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降。也就是说韩信是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全占领关中。而魏延讲十天后他到长安,二十天后诸葛亮到达。诸葛亮不先消灭陇右郭淮部,关中曹真部。如何能安心西上长安?再者对魏国支援速度估计错误。公元228年诸葛亮攻陈仓时,魏国从收到消息再把张郃从荆州召回洛阳再进军到陈仓不到半个月就到了。长安距离更近,不用十天援军就能到。马懿此时在汉中的上庸,有五万人。距离长安不过七百里。司马懿剿灭孟达,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2项羽这时根本无法救援三秦,因为这时项羽在跟齐赵开战。(因为项羽分封不公,把原来的赵王改为代王把好地方都给张耳了。陈馀只封候,于是跟代王攻张耳。齐国田荣也没封王,连他部下都封王。张耳的手下,和代王的手也封王。)就是说韩信用了一年才完全占据关中。3把一切想的太顺利了。十天通过子午谷(历史上还真没人用这么短的时间)到了长安魏国文武跑的跑投降的投降。魏国法律守城百日无援,投降其家人无罪。就算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家人考虑。(魏略:然魏法,被攻过百日而救不至者,虽降,家不坐也。)曹真正在关中布防,让魏军得知在谷口设伏就全军覆没了。4无论魏国围还是攻,蜀汉都坚持不了太久。如果魏国不围改为攻,蜀汉也是难挡住的。



因为魏延的计划未知数太多又把计划想的太顺利。1走子午谷没人发现。当时曹真驻军在关中。历史上有走子午谷都是让人发现了。2十天到长安。历史上还真没那么短时间通过。3守城的人弃城跑了。魏国法度守城百日无援而降,其家人无罪。即使他们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家人考虑吧。4魏国援军要二十天以上才能到。小看了魏国支援速度。长安距离洛阳不过六七百里。司马懿征孟达时八天行军一千二百里。张郃支援陇右时近两千里,十几天就到了。三国志裴:后十馀日,诸军上陇,诸葛亮破走。后汉书郡国志:陇西郡,雒阳西二千二百二十里。5二十天内诸葛亮随后赶到。不先干掉郭淮陇右部和曹真关中部如何西上?

魏延计策即使成功攻占长安和潼关也是难道挡住魏国的反扑的。有人讲当蜀汉占领长安东吴也会响应。我觉得即使东吴响应也是一两个月了。再者魏国在长江沿线驻军十五万左右,东吴即使北伐响应也是翻不起什么浪来的。诸葛亮不采用原因有以下:

第一蜀汉跟魏国军事实力相差太远

当年马超等部十万人在潼关都没有挡住曹操。曹操的策略是主力跟马超在潼关相持,另派军队渡河据守。然后主力渡河。魏国要是调二十多万攻打潼关,完全可以以十几万猛攻潼关。六七万渡河绕到后面去。然蜀汉根本抽不出多少人马去阻击。蜀汉的将领也是远不如魏国的。

第二后勤保障

粮草后勤是蜀汉一大硬伤。蜀汉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运不出去。蜀道难于上青天、汉中地理甚为天狱、八百里秦川崇山峻岭。这样无论蜀汉军队支援还是运输粮草,损耗和时间将数倍于魏国。 蜀汉每次北伐都是因粮尽退军的,只是打了几个月。战线推进到潼关,蜀汉就更难支持了。



第三蜀汉元气大伤

自公元219年失荆州、公元220年失汉中东部、公元222年东征大败。蜀汉损失的人才有名字记录的有三十五人。东征回来的不到三分之一。军队精锐尽丧,人才非一州所有。这些损失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复的。就是等到蜀汉小孩长大也要十几年,但战斗经验呢?光黄权部投降魏国封侯四十多人,将军一百多人。可以说诸葛亮是带着一帮老弱去北伐的。

第四魏主之明略,司马懿之辈不可欺也。

魏明帝其才能不亚于曹操。东吴陆逊曾评价: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胡三省注讲:凡兵之动,佑敌之主,知敌之將。邈之不用延计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马懿辈不可轻也。

诸葛亮北伐出祁山时,魏明帝一边令曹真督关右诸军进军一边派张郃率军支援陇西。魏明帝亲自坐镇长安。一旦占据长安,魏国可不会只是派张郃。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魏明帝想先下手为强。 孙资建言: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但以今日见兵,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魏明帝同意了孙资的建言。


小鸿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我的文章《如果魏延出子午谷占汉中,蜀汉能统一三国吗?》

https://www.toutiao.com/i6421874410415718914/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这事魏延的想当然,或者说军事冒险。

子午谷奇谋成功建立在两个假设上

第一,长安的魏军 长安太守夏侯楙不敢抵抗,迅速逃走。

第二,如果长安的魏军抵抗,就必须洛阳的魏军不能及时增援,被魏延堵在潼关。

这样,魏军等于被封堵在潼关以西,蜀军顺势占领长安,继而吃掉整个关中平原和西凉地区,实力壮大一倍。

自然,这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长安是魏军的军事重镇,从来都是极为重视的,又怎么可能看到魏延区区1万人杀过来,就落荒而逃呢?

长安太守夏侯楙再不是将才,固守城池总不可能不会。谁都知道弃城逃走会被斩首,夏侯楙如何敢逃?

如果长安魏军能够坚守,就要求从斜谷险要地形突破的诸葛亮大军,必须迅速打破城市。

同时,洛阳地区增援而来的魏军,则有子午谷突破的魏延1万军队给予挡住。


但是,一来魏延情况1万军队,凭什么能够挡住数量占绝对优势的魏军?


二来,进入关中平原并不止潼关一条路,洛阳魏军完全可以迂回突破。

魏军的数量上相对蜀军有绝对优势,战斗力又很强,绝非弱鸡。

如果魏延在潼关一线堵不住魏军,诸葛亮的六七万主力蜀军,等于在长安城下遭到内外夹击,很可能全军崩溃。

更倒霉的是,当初蜀军不是稳扎稳打过来的,而是走险路斜谷和子午谷过来的。

此时如果撤退稍微迟一些,就很可能被魏军切断退路,导致蜀国精锐部队尽数在关中平原完蛋。

退一步说,就算一切都如魏延的计划很完美,连夏侯楙也不战而逃,仍然有一个必备的假设,就是:夏侯楙逃走的时候必须丢下大量粮食。

因为魏延和诸葛亮从栈道轻装突袭,根本无法携带什么粮食的,只能期望从长安缴获。

如果夏侯楙逃走前,一把火将长安的粮食烧掉,不用打仗,魏延和诸葛亮大军也会因为缺粮不战自溃。

这种军事冒险,诸葛亮肯定是不会做的,除非他疯了。


萨沙


因为成功的几率实在是太小了,与其说是奇谋,倒不如说是冒险。

首先看一下蜀汉北伐大魏时可以走的路线,有祁山、斜谷、散关和子午谷四条路,其中祁山路是通往陇南,斜谷和散关是直插雍州腹地,子午谷则是通向长安。


看起来子午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然而这地方道路狭窄,一次只能并行二至三人,如果大军在谷中行进,一旦被敌人扼住谷口,那只能大败还不一定归的了。因为这种设定,子午谷只能用来奇袭。

历史上不是没有人这么干过,后世的东晋和明朝都发生过子午谷奇袭的案例。东晋的司马勋曾经配合桓温北伐曾出兵子午谷准备奇袭长安,结果被桓温的不作为坑了一把,最后被前秦的王猛消灭在谷口;明末的一代闯王高迎祥,试图出兵子午谷奇袭西安,结果被孙传庭堵在谷口,来了个一锅端。历史证明,子午谷奇袭看似美好,但是风险太大,急需队友配合,一旦队友配合不利,那最终就是奇袭部队全军覆没。

以诸葛亮的才智,奇袭这条方略他肯定是也考虑过的。只不过蜀汉在当时根本没有实施的资本。


228年诸葛亮出兵北伐的时候,蜀汉刚刚从夷陵惨败中修养过来,此前诸葛亮平定了南中,还获得了大量的蛮族兵员。不过即使如此,蜀汉仍然改变不了三国最弱的尴尬地位,只有近百万的人口,军队数量也是只有十万。而曹魏方面,人口已经有五百多万,全国总兵力也有47万之众,从生产力到军事力量的对比,蜀汉都远远不是大魏的对手。

再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兵力部署,斜谷赵云领一万人做疑兵。之后诸葛亮还剩下9万人。九万人每攻陷一处便要分兵驻守,一开始,陇西的安定、天水、南安三个大郡归降,汉军至少分出两万人才能保证三郡的占有权。如此一来,北伐大军可调动兵力还有7万。

当得知蜀汉北伐后,曹睿亲率十万大军坐镇长安迎战汉军。此外还有张郃领兵五万直奔街亭要道。而诸葛亮为了防守街亭,又派出马谡和王平领军至少两万去驻守。这样一来,汉军正面战场的兵力就只有五万了,而这五万人要客场应对近十万魏军。更要命的是,大魏的凉州军也开始出动,准备配合关中夹击汉军,所以一时间,诸葛亮的情况是很危急的。

再看魏延奇袭子

午谷要用兵5000人,就显得格外弥足珍贵,是汉军损失不起的。就算魏延真的去奇袭了,那么还有个问题,单凭五千人,能不能打得下重型军事要塞长安?就算因为夏侯懋垃圾,魏延拿下了长安,一旦魏军前来,魏延的5000人又守不守得住?如果没拿下来,那魏国援军一旦赶到,魏延这五千人铁定要被吃掉了。风险太大,蜀汉赌不起。



而事实证明,就算魏延真的拿下长安,诸葛亮短期之内也赶不到。魏延约定的日期是魏军20日赶到,诸葛亮只要在20日内赶到长安会师即可。而当魏军真的坐镇长安时,诸葛亮还没有突破陈仓。那魏延仅凭孤军5000人对战要啥有啥的十五万人要是还能赢,那可真是不是魏军无能,奈何汉军有高达了!

所以说,子午谷奇谋只是看上去不错,其实也就只能看上去了。


火器工坊


真个问题一定会涉及到魏延、诸葛亮和蜀汉的战术战略问题。



一、魏延个人能力

首先我们来说说魏延,魏延的自然情况我们就不说了,相信大家也都了解。随着《三国志》被大家熟知,魏延也水涨船高,但是魏延真的有那么强的能力吗?魏延能力强的论据主要是以下三点:

1.自身的实力。魏延以部曲身份出道,一步步打拼成为蜀汉栋梁,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百战猛将,雁桥之战和诸葛亮北伐充分提现了魏延的军事才能。但需要注意的是,魏延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一个将领,在统帅(如刘备孔明)指挥下作战,唯一一次单独出战是曹真伐蜀,魏延以偏师入羌,偏师对偏师,狭路相逢勇者胜,大破费瑶郭淮。但纵观魏延的军事生涯,以守为主,进攻多作为“刀”,很少从事“捉刀人”的工作。综上所述,魏延很出色,是一个平均水平之上将军但不是统帅,他是一个更善于防守的大将。所以不应该对魏延有超出其能力范围的评价。

2.汉中太守的任命问题。我们所熟知的内容是这样的,刘备夺取了汉中,力排众议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魏延上任前的演说也很提气,他是这么说的——“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听上去也是气壮山河!有人以此论证魏延大于张飞,但事实上恐怕并不是这样。

阆中地区地处川中要地,向东可至永安,向西去成都也是平坦大路。汉中之战以前,孙权曾对荆州动手,刘备领兵增援,双方以湘水为界暂时缔结合约,也就是说,刘备的荆州地区极不稳定,一直受到孙权的威胁。同时,张郃曾袭击阆中地区,威胁蜀汉后方。所以刘备把张飞放在阆中,位置丝毫不亚于汉中。所以张飞出现在阆中,其一是作为荆州和汉中的预备队,其二是刘备的战略重心的转移,汉中没被当成重要的战略方向,如果放张飞,还可能有造造攻势,骚扰武都阴平,对关陇保持压力的作用,放魏延,就只是借助地势固守门户了。

所以说刘备拿下汉中后,就有调整东线的想法了。魏延出任汉中太守是刘备战略部署的变化,此时张飞的位置无疑比魏延重的多!只是后来关羽败亡,这步棋没能发挥作用。

3.刘备用人原则。作为一代枭雄,刘备自然可以不拘一格用人,但刘备用人做独当一面的长官时,除了才能,最重要标准是“信任”,诸葛亮先后留守荆州和益州大本营,此时无法分身;关羽留守荆州,防御来自北方和东方的敌人;张飞作为总预备队驻守阆中,关系到下一步战略规划;赵云保护首都安全;关羽张飞赵云孔明皆有重任在身,而作为北方防御重要支点的汉中用人必须保证忠诚!马超作为坑爹的代表人物,无情无义,断然不行;黄忠等都是降将也不妥。作为刘备亲信部曲的魏延无疑比马超黄忠更值得信任,所以魏延才出任了汉中太守。

由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刘备虽然很器重魏延,但就魏延的能力而言,距离网友们所说的高度还差的很远!魏延从未做过大兵团统帅,并没有很好的全局眼光,没有谋士的缜密思路,虽然很勇敢,但所谓的“子午谷奇谋”的含金量是存在疑问的!



二、战术执行问题

从整体的大战略来讲,蜀汉自夷陵战败以后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在蜀汉忠臣们的努力下,总算是挺过来了。但是蜀汉的国力依然不足,诸葛亮辛辛苦苦攒出来的家底谁都舍不得浪费,也经不起浪费。

如果采用魏延的计策,从子午谷出兵偷袭长安,成功的概率不是没有,但是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几率不由自己决定。

首先必须保证夏侯楙真的很怂,真的会望风而逃。但如果驸马大人没那么草包或者说有人劝阻了夏侯楙的逃跑行为,魏延这点兵力恐怕只能是全军覆没了。

其次,就算是占领了长安,必须保证长安里粮草充足,武库里兵甲足备,魏国没留下间谍,长安老百姓无条件支持魏延誓与长安共存亡,这样才能抵挡住魏国的反扑,条件太苛刻了。

第三,要保证魏国援兵真的需要二十天才能抵达长安。二十天是理论上的行军时间,但是此时司马懿驻扎在荆州,这位八天干掉孟达的闪电战专家会给魏延二十天等待诸葛亮的蜀汉主力吗?

我们假设以上条件统统满足,诸葛亮与魏延顺利在长安会师,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此时的关中革命根据地的处境是极其恶劣的!长安处于四面包围之下,如果斜谷的曹真主力击破赵云,蜀汉很有可能被抄了后路。如此计算依然是死局!



三、诸葛亮的北伐战略目标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我认为是夺下陇右地区,然后以陇右为根据地,依托羌人的战马资源,在陇右开田拓地,生产粮草,与曹魏进行持久战。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与诸葛亮的计划的有根本的不同,魏延的眼睛盯着长安,希望赌一把大的,但是所处的位置决定了视野,魏延作为将军更多的从战术层面考虑问题,诸葛亮作为蜀汉的CEO为必须着眼全局,不可能压上蜀汉全部基业豪赌这样一个不在自己掌握中的赌局,所以这是视野的差距,不存在诸葛亮打压魏延的可能。

诸葛亮当时制定了一个很稳妥的办法,他的计划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让赵云率领一路疑兵,从斜谷道出兵,制造很大的声势,让曹魏以为蜀国将要从斜谷道出兵,攻打扶风郡的郿国。而实际上,诸葛亮自己却率领蜀国的主力,从武都郡穿过,直接攻打祁山要塞,拿下祁山,占领陇右,用先锋部队占据街亭,依托陇山这个天然屏障,挡住魏军,把陇右变成蜀国的地盘。

这是对当年隆中对的一个修正,诸葛亮深知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所以计划步步蚕食关中。复兴汉室是一个长期的计划,要打持久战必须有实力,凉州就是计划的第一步。



综上所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无论是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极其危险,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司马武侯



一是诸葛亮过于谨慎,怕魏延战术运用不当,会损兵折将,故不敢冒险。二是诸葛亮知魏延脑后有反骨,故不敢把这重任托付于他,怕魏延自立为王,或者拥兵自重,会威胁到蜀汉的统治。在出师表中诸葛亮也写道,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将大事托付于我。这也说明了诸葛亮并不是人们想象的神人,只不过心细,想的周到而已。


子午谷奇谋无论成功与否,我认为都不会改写历史,因为蜀汉的实力与曹魏悬殊太大,若是成功,诸葛亮也就是取得一些战术的胜利,孤军深入!总有一天诸葛亮会撤兵的。


兵哥129472092


《三国志》中并没有明确记载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详细一般见于《魏略》: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这并不是像大部分人想的那样,诸葛亮带主力出祁山,魏延带兵奇袭长安——如果是这么用兵,魏延这支孤军早晚被吃掉。

实际上,魏延是想改变诸葛亮的进军计划,诸葛亮不要出祁山,主力部队走斜谷,然后魏延先出子午谷,吓跑夏侯楙,然后和诸葛亮一起占领长安。占领长安之后,关中一带,魏军群龙无首,关外的援兵可能也还没到,这时候再扭过头往西打,大部分地区就很容易平定。

包括军队的粮食补给、魏军援兵的集结时间,这些问题魏延都考虑好了,所以算是比较成熟的一个方略。

诸葛亮不是个冒险主义者,要是庞统在,也许还真这么干了,大家回忆一下,当初刘备打西川时,庞统给刘备上中下三条计策,庞统心中的上计就是:选取精兵,昼夜兼程,直取成都。而刘备最终也没选择这条计策,选择了相对稳妥的中计,一步步打过去。嗯,话说,当初取西川时,魏延不就是跟在庞统身边么,所以说,魏延这是不是受了庞统的启发……

但是在诸葛亮看来,魏延这么进兵过于冒险。将主力部队直接杀入关中腹地,万一战事不利,撤退很难,因为路不好走。所以,诸葛亮的计划是出祁山,走相对平坦的陇右大道,从西往东,一步步打过来,这样虽然耗费时间,魏军有足够的时间集结兵力应战,但是诸葛亮不怕魏军集结,堂堂正正决胜负,诸葛亮有信心打垮对手。即使交战不利,他也能全身而退。

所以,诸葛亮最终还是求稳了,否定了魏延的计策。但是诸葛亮的计划尽管很稳,但是实际执行时,还是碰到了孟达、马谡两个猪队友,最终还是失利。

笑谈君认为,魏延的计策虽然很险,但是行军作战,贵在出其不意。三国历史上,曹操轻骑出卢龙塞、邓艾偷渡摩天岭,都是兵行险着,但是效果很好,魏延的计策其实是可以一试的,毕竟,以弱击强,如果不搏一把,很难扭转劣势啊!


历史都付笑谈中


我倒觉得他不可能成功。

从历史上看子午谷到长安有三百多公里,相当于从大连到沈阳。走这么长的路还让魏国察觉不到真的以为魏国的探子是吃干饭的吗。。。

我们就假设魏国没发现好了,当时蜀国的野战军以步兵为主,步兵急行军穿越复杂地形本来就十不至一,粮草淄重这些显眼的物资也要跟上(这是生怕魏国发现不了啊)。

轮流开路的行军方式也不可取。毕竟据记载子午谷的‘险’在于地形。本来就疾行受限,淄重和大型武器更难通过。强行加速通过只会造成部队首尾无限拉长,士兵折损增大,更容易暴露。再者如果对方愿意用火攻,那么只需要百十个人就能让这五千人有来无回。

那我们继续假设,部队就算过了子午谷他的部队还会剩下多少人呢?先不说会不会直接被长安的守军杀散,长安是古都,城高壕深。急行军也不可能带攻城的武器,怎么攻城啊?就算提前驻扎下等待重型武器的通过那不相当于告诉魏国‘我’来了吗?

那我们继续假设好了,长安的守军不抵抗全跑路了,但他们不至于傻到把粮食留给敌人吧。。子午谷的计划需要配合孔明的军队,但事实证明孔明出岐山并没有成功,就算魏延成功了也是独守空城,又没有粮草,这不是等着被包饺子吗。就算魏延占领长安带兵夹击曹真的军队那魏延带多少人呢?又留多少人守城呢?曹魏军队以骑兵为主。步兵在没有地形没有奇谋的情况下直面骑兵本来就是送死行为。纵使魏延一身都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再说了长安城如果只留一两千的军队守城主将又不在的话又能挡得住谁呢?

所以我觉得子午谷奇谋是不可能成功的


请勿泄露他人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最高军政长官,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方略。诸葛亮开始兴兵伐魏,选择了汉中郡作为立足的据点。

因为汉中郡的位置特别微妙,西傍祁山,北朝斜谷道,东挨荆州门户魏兴郡(孟达投降后,上庸回归中央,曹魏为加强对西南掌控,对上庸郡重新进行了行政划分,分为上庸,新城,魏兴三个郡),是一个可以三面出击的战略要地!

诸葛亮本来还在是有意实施他的隆中对的方略“东和孙权,北伐曹氏;西出汉中,东出荆襄;左取长安,右攻宛洛”,东出荆襄的第一步就是借住孟达的作乱,对上庸地区下手,借住上庸这个跳板,插入曹魏荆州的西北地区,然后就能顺着汉水攻打襄阳,樊城,如果能坐着船就能打到曹魏腹地,谁也不想翻山越岭的走另外的路。孟达的新城和诸葛亮的汉中中间隔着个魏兴郡,还没等诸葛亮打下魏兴郡,司马懿就闪电战闪击孟达,使诸葛亮西出关中,东出荆襄的方略全盘残破,丢掉了东南进军要道,从此只能从陇西,关中两路取中原,缚手缚脚,难施奇兵。

在战局对诸葛亮隐隐不利的时候,他也只能弃子取势,反制于敌,孟达灭亡后,司马懿能随时从上庸那边杀出来威胁自己东翼,要是冲出斜谷道与逼近箕谷的曹真取得有效呼应之后,自己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也只有跳出汉中郡,向西迂回包抄,在雍凉一带开疆拓土,然后再进攻长安,才会开辟一线胜机。

诸葛亮用的一套方略怎么看都比魏延孤军深入,单車寡炮瞎胡闹靠谱的多,魏延的子午谷奇兵只是相当于个当头炮的作用要是这个炮打出去了,作用也就用完了,要是成功了,能搅乱曹魏的局面,要是不成功白白丢了个大子,而且当头炮打成的希望也不是很大,所以不如诸葛亮稳扎稳打,慢慢蚕食西北的方略要靠谱。



星河菡萏


长安能打下来的先决条件就不多说了,即使魏延真能打下长安也无法保住它,所以我觉得魏延的真正目标应该是潼关。

如果真的能成功偷袭潼关,那么魏延的下一步就是固守潼关,同时骚扰魏军粮道,牵制魏军主力。而这时诸葛亮就可以带着蜀军主力全力北攻,与潼关的魏延形成夹击之势,魏延守得越久,那魏军的粮草和士气就越成问题,那么魏军就会不战自乱,诸葛亮就有机会彻底击败魏军主力最后问鼎中原了。

至于成功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类似的偷袭成功的战役:长平之战。

详细经过不多说。

而第一次北伐时魏国一方是处于完全疏于防范的状态,所以如果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大胆尝试这个奇谋,成功率会更大。战争本来就没有百战百胜的,诸葛亮与其正面和魏军拼兵力、玩消耗,还不如采纳魏延的建议,放手一拼,拼赢了就能消灭西线魏军进而威胁中原,拼输了也不过损失掉魏延这一武将和一万兵力,成本不高而回报极高,那为何不去赌一次呢?


0liver小牛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了一个千古以来的难题,那就是他选择一万人马从子午谷穿插直奔长安。这一万人马有五千人是精兵,还有五千人负责开山凿路。魏延的想法十分大胆,如果成功了,那曹魏西北部分的地盘和百姓将全都落入蜀汉手中。这看似十分奇妙的计谋,却遭到了诸葛亮的反对。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经历了夷陵大败以后,蜀汉根本折腾不起,诸葛亮不敢冒险。

当时的总指挥官是诸葛亮,他不仅仅是蜀汉的丞相,更是蜀汉真正握有实权的人。所以这一决策必须要得到诸葛亮的认可。诸葛亮是主张北伐的人,但是他却拒绝了这项策略。当时夷陵之战输了没多久,整个蜀汉尚且处在惊慌失措当中,而且军队的实力并不强悍,平白无故分出去一万人马,说什么诸葛亮都舍不得。他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没有把握的事情,他绝对不敢做。所以诸葛亮果断拒绝了魏延,因为他觉得没有把握。

第二,就算打下长安,也守不住长安。

退一万步讲,就算魏延这一万人马冲出了汉中,打下了长安。那曹魏那边的难道就会轻易放弃长安吗?当然不会,原来防守诸葛亮的军队依旧在边境守卫,而司马懿一定会带着大军从荆州杀来,而且是如同闪电一般地快。魏延想要靠一万人马守护长安,那是不现实的事情。因为百姓首先是不会帮助你的,而长安城中的粮草也不足以让他长久地坚守下去。他这一去的结果,要么就是兵败被杀,要么就投降做了曹魏的走狗。

第三,诸葛亮必须要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很可能有些诛心论的说法,但是这是事实。诸葛亮当时为了维持蜀汉的稳定,将所有权力都握在自己的手里,这件事虽然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是也触犯了为人臣子的大忌。我们相信诸葛亮没有私心,但是其他人未必就这么看了。甚至现今有些脑残还说诸葛亮跟曹操是一样,所以这些人的口是封不住的。如果魏延去了长安,并且拿下了长安,那他是否还能效忠刘禅?他完全有机会带着人马在关中称王,这不是诸葛亮想看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