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三国演义》中被刻意弱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历史或许改写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人才爆发的时代,特别是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很多人都被神化了,比如七进七出长坂坡的赵子龙,被鲁迅评价为“智多近乎妖”的诸葛亮等等。

不过,罗贯中老先生为了尊刘抑曹,对孙权的部下的人才也刻意弱化,除了被描绘成心胸狭窄的周瑜,还有一个著名的儒将,简直是被弱化的毫无存在感:

他就是,鲁肃。

他在《三国演义》中被刻意弱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历史或许改写

其实,在孙权执政初期,鲁肃是一个功劳和周瑜几乎不相上下的重要人物。

具体说来,鲁肃有三大功绩:

一、建帝王之业:吴国版的“隆中对”

公元200年,孙权18岁,鲁肃20岁,两个年轻人初次见面,鲁肃就为刚刚继位的孙权提出了建立帝王之业的远景规划。

就在不久前,孙权的两个兄长相继死了,孙策被仇家刺杀身亡,孙翊被部下杀害。孙权只能赶鸭子上架,接起父兄打下的基业。

就在孙权和鲁肃会面前,江东形势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原本江东六郡之地中,庐江郡(合肥、周瑜家乡)公开背叛,此外还有山越的作乱。江东士大夫本身也对18岁的孙权能力表示怀疑,随时都会爆发离职潮。

孙权本人,在这样一片怀疑的氛围中成为江东的扛把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只求“尽力一方,翼以辅汉”。

然而,年仅20岁的鲁肃一席话,不仅安慰了孙权紧张的心情,还为他规划了未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简而言之,鲁肃从天时地利人和出发,为孙权设想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

其一,“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争天下,首先要有立足之地,如诸葛亮为刘备规划荆州、益州。

其二,“剿除黄祖,进伐刘表”,进取中游,与北方的曹操等势力划江而治,南北对抗。

其三,“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在这一点上,尤其体现出来鲁肃的长远战略眼光,跟张昭等人的目光短浅形成鲜明对比。

可以说,后来三国鼎立的局势正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的,年仅20岁的鲁肃能够提出这样牛的策略,奠定了他一生在孙权心目中地位。

二、联刘以抗曹:一举扭转历史航向

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如果要论战功,周瑜无疑是军事指挥之功。

但鲁肃也有大功,这就是联刘抗曹,如果没有鲁肃的策略,赤壁之战,也许根本就不会发生。

为何这么说?

公元208年,孙权即将完成了鲁肃制定的“三步走”策略中的两步,即稳固江东,歼灭黄祖。

黄祖所控制的江夏是整个长江的咽喉,一旦拿下,吴军战船往西,可以攻打江陵,往北,可以走汉水进取襄阳,图谋中原。

此外,走湘江可打长沙(桂阳、零陵),走沅江可打武陵。

他在《三国演义》中被刻意弱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历史或许改写

可以说,整盘棋局全活。这一着,也可以看出当年鲁肃的高超战略眼光。

歼灭黄祖以后,下一步,无疑是准备进攻荆州刘表。

就在此时,完成北方统一的曹操挥师南下,刘表被吓死,两个儿子陷入内斗,荆州危在旦夕。

毫无疑问,鲁肃“进取刘表”的策略大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孙权不仅不能进攻刘表,反而要联络刘表所代表的的荆州势力,集中全部力量对抗曹操。

否则,只能被曹操各个击破。

他在《三国演义》中被刻意弱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历史或许改写

于是鲁肃劝说孙权,及时改变策略,他目光敏锐地发现刘备是荆州人望,抵抗曹操,非联刘备不可。

于是,“请刘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假如“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后来,也正是鲁肃坚定了刘备抵抗曹操的信心,放弃南奔苍梧的计划,改驻樊口,从而为孙刘两家合兵打赢赤壁之战奠定坚实基础。

鲁肃不仅对外联刘,在孙权集团内部,也是力排众议,极力反对张昭等投降派的建议,劝说犹豫惶恐的孙权,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从而坚定了孙权放手和曹操在战场一见高下的决心。

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肃,曹操或许早就统一中国。

三、助力刘备建业:减轻赤壁之战后的孙权负担

借荆州给刘备是《三国演义》中浓墨重彩的一个章节,也被读者看做是鲁肃的昏招之一。

难道鲁肃忘了当初献策孙权“据长江建帝号”的初心了吗?

不然。

赤壁之战爆发于208年,击败曹操后,孙权从西和北两个方向,开始了积极的扩张计划。

一方面是向西,由周瑜主导,经过一年多的激战,先后取江陵、夷陵,奄有荆州。

一方面是向北,由孙权本人亲率大军北上进攻合肥,结果十多万大军围攻百余日,不克,被迫撤兵。

他在《三国演义》中被刻意弱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历史或许改写

向北被打回去,向西有成果,偏偏周瑜准备进攻四川时,死了。。。

本来,如果周瑜没有早死,按照他的计划,将在赤壁之战后,控制刘备,并继续西进逆流而上夺取四川。

所以这个时候,鲁肃为孙权出谋划策“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

就本质而言,鲁肃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孙权的负担,好专心经营东南,而求从孙权一方来看,如果不借地给刘备,则会面临北有曹操在襄阳,南有刘备在公安的腹背受敌局面。

此后,孙曹进入僵持期,刘备则开始急速扩张。

他在《三国演义》中被刻意弱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历史或许改写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索要荆州。刘备借故不肯答应,孙权便派吕蒙率军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军关羽争夺三郡。

最后又是鲁肃出面,“肃邀羽相贝,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鲁肃在谈判时严词指责关羽,后者无言以对。

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於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

最后,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属刘备。

孙、刘休兵罢战。

他在《三国演义》中被刻意弱化,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历史或许改写

其实,就谈判而言,和议之后,刘备方面其实只剩下了1/3个荆州(半个南郡、武陵、零陵),而且全部处在吴军舰船威胁之下。

吕蒙后来之所以能快速拿下荆州,实在要感谢鲁肃当初的规划。

可惜的是,鲁肃死于公元217年,即湘水谈判之后两年。没有能够亲手收回荆州,也就成了孙权口中的“一短”。

其实,假如鲁肃不死,孙权方面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收回荆州,避免双方爆发大战呢?

事实上,鲁肃一死,孙刘联盟即告破裂。

东吴就此失去夺取天下的意愿,偏安江东,陷入内斗,直到最后被西晋一锅端。

王夫之后来不无惋惜地评论道:

身任天下之重,舍敦信而趋事会,君子之所贱,抑英雄之所耻也,功隳名辱而身以死亡,必矣。欲合孙氏于昭烈以共图中原者,鲁肃也;欲合昭烈于孙氏以共拒曹操者,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终身而不易。

鲁肃在他最不该死的时候,死了。

假如他晚死数年,绝不会有吕蒙擒杀关羽之事发生,那么三国的局面又会如何发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