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作者 / 白萝卜

藏地电影新浪潮当中,万玛才旦打头阵,而紧随其后的德格才让目前已经拍摄完成自己的首部长片作品《他与罗耶戴尔》,这是首部西藏音乐公路院线电影,影片由贾樟柯万玛才旦联合担任监制。

不仅如此,德格才让还是首位藏族电影录音师,参与制作过《静静的嘛呢石》《河》《塔洛》《大闹天宫》《追凶者也》《撞死了一只羊》等电影,而在涉足电影之前,他还曾是音乐人,组建过乐队,独立创作了许多歌曲。也正是这样多元化的身份,让德格才让对于电影的思考呈现多元的角度与方式。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从音乐梦到电影梦

一起拍电影:最初您和万玛才旦、松太加是怎样聚在一起进行电影创作的?

德格才让:因为我和导演在一个学校读书,那个时候他读研究生,我读本科,我有个乐队,写了好多歌,可能在学校比较活跃,万玛导演对我就有印象。他研究生毕业之后就去了北电文学系,拍了短片《静静的嘛呢石》之后他说要拍长片,然后通过松太加,松太加是我表哥,松太加引荐了我,正好万导也了解我,所以我们一聊,觉得志趣比较相同,就直接一块去做这个事情。在《静静的嘛呢石》里面,我是以录音助理和作曲这个身份参与的。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进行音乐创作的德格才让

一起拍电影:您本科学习的是藏语言文学?

德格才让:对。

一起拍电影:您在学校组乐队的情况是怎样的?

德格才让:我自己已经写了很多歌,开了两次专场演唱会,也总是在学校参加比赛什么的。

一起拍电影: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做电影这件事的?

德格才让:其实一直想过这个事情,但是当时觉得这好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东西,也确实没有机会。我毕业之后就在兰州工作,参与过一些音乐制作。正好看到一个汉族导演拍了一个藏族题材的片子,我就突然想到为什么不自己拍呢,因为我们更了解自己的文化,也能更精准地去表达和呈现,而且我们文化当中有很多等待发掘和对外输出的部分。当时有这个想法,但仅仅是自己拍一些MV,没有契机去做这件事。后来万导出现了,说咱们去拍电影,跟他一走就没有回来,从2005年到北京就没有回去过。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一起拍电影:您毕业后在兰州做什么工作?

德格才让:

我和乐队开了一个录音棚,白天去录音,做一些音乐,晚上九点到十一点去专门的酒吧演出,还是可以自给自足。

一起拍电影:您去北电学习为什么选择了录音专业?

德格才让:我自己特别喜欢音乐,也喜欢录音。我一开始是想考音乐学院,但是家里比较反对,觉得不稳定。而如果去学文学的话,可以提升自我内涵,回来也可以应聘一个公务员比较稳定。我们兄弟姐妹有三个,当时都在上学,我需要一把电吉他,但那个时候买一把电吉他很贵,所以我就和家人达成协议,我放弃考音乐学院,上西北民族大学文学系,如果考上大学,就买一把电吉他。

而去北电学录音,我是有做音乐和录音的经历,而且我是因为万玛导演过去的,松太加当时学的是摄影,所以我学录音更好,其实更多是想我们三个人去做这件事,奔着这个目的去的。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德格才让、万玛才旦、松太加

一起拍电影:当时在北电学习困难吗?

德格才让:我去之前,整个北电录音系历史上好像没有过藏族学生,当时挺辛苦的,因为我是从文科转理科,像高数、电子信息处理这些我在假期都需要补课,好在其他专业我都OK,因为和我自己的职业相关。

一起拍电影:您在上学期间就开始和万玛导演合作了?

德格才让:基本上我们是在一块的,吃住都在一块。一开始我们在黄亭子小区,后面因为我们三个人住在一起确实有点挤,就搬到蓟门里小区。

一起拍电影:是三个人一起合租吗,每个人一间屋子?

德格才让:哪有三间屋子,三个人合租一间。松太加和我我们两个是挤在一个钢丝床上睡,万导毕竟是长辈,他睡一张床。夏天因为我们两个一起睡有点挤,我直接到楼道里面去睡。

一起拍电影:条件这么艰苦。

德格才让:因为屋子里面密密麻麻全堆满了碟,我们淘回来的,每天都是起来看片。

一起拍电影:您从2005年读书开始,一直都是常驻北京吗?

德格才让:对。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从个人处女作创新到藏族电影的开拓

一起拍电影:您的处女座《他与罗耶戴尔》,最初创作这个电影的灵感是来自哪里?

德格才让:这个比较久了,差不多要追溯到2003年。我拍这个电影的时候,这个故事的原型人物已经老了、胖了(笑)。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左边为电影人物原型,中间为导演德格才让,右边为电影男主扮演者

一起拍电影:想了有十多年。

德格才让:对,想了十多年,翻了一个倍。我也邀请他在电影中出现,作为一个评委。这部电影是一个公路片,和音乐有关,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讲的是一个弹唱的民间艺人,他要出一张专辑,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生了一系列事情。而他在过程中间所做的事,包括录制、做海报、做成碟、回到家怎么卖,我都经历过,所以我觉得这个挺有趣的,他也算见证了传统曲艺的境遇,非常有文化传承价值。所以我内心一直驱使自己,如果拍的话,这个电影是我想拍的,所以经过青葱计划这个契机就把它完成了。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德格才让在现场指导拍摄

一起拍电影:剧本创作大概进行多久?

德格才让:就是断断续续,我一直在跟着电影拍,一直也没有机会,正好青葱计划在收剧本,我就投过去,他们觉得很吸引人,然后就层层筛选,也经历过很多剧本工坊导师的建议和帮助,最终第二届青葱评委会主席贾樟柯导演决定作我的出品人和监制,还有万导,后来青葱计划也推荐他做联合监制,所以我现在有两个监制,贾樟柯导演和万导。非常感谢两位监制,两位监制在前期剧本创作时提了很多建议和修改意见,现在影片进入后期定剪环节,贾导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还和我们一起剪片,很是感动,他有天身体状态非常欠佳不行,休息眯了一会又起来和我们继续工作,他那种对电影的敬业和执着令我心里暖洋洋。作为一个处女作,这是非常珍贵,也感谢我的出品方们,没有他们的认可和强力推进项目不会这么快就拍摄完成。

一起拍电影:影片拍摄用了多久?

德格才让:实际拍摄用了33天。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工作照

一起拍电影:片中的演员都是藏族演员吗?

德格才让:对,男主我选了两年,从拍片概念到现在选了两年,基本上走遍了整个藏区,最后找到一个比较符合的人物。他一定是要会自弹自唱的,这是选男主的第一个核心标准,因为我自己也是做音乐的人,所以非常清楚不会弹唱的人(演戏是什么样),你拿一把琴站在那,就知道是不是那个样了。所以我选了真的能弹能唱的一个人。

一起拍电影:您现在有带学生或者团队吗?

德格才让:会有,我这边是两方面,一方面很多人想跟我学录音和音乐,还有一方面也想学电影编导。

一起拍电影:

您怎样看待接下来藏族电影的发展方向?

德格才让:目前整个藏族题材基本上是剧情偏多,但是我觉得所谓的类型片太少了,其实我们可以开发很多类型,让西藏题材电影更多元化一点,这是我要去做的一方面,我也一直在强调这个。但也并不是说我把一部片子弄成类型化,弄得很商业,为了票房,不是这个意思。我觉得多样化会使的电影这条路更宽广,创作者的创作空间也更大,而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你本身片子做得好,那么它自然相应的就有好的市场。


专访德格才让:音乐人、录音师、导演,多元身份与多元思考


▲工作照

第一是我们要为自己负责,第二还要对制片人、投资人、片方负责,因为谁也不是给你扔个几百万就打水漂,所以不想恶性循环,希望它有一个双赢的局面,我觉得这是每个电影人都应该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起拍电影:您认为藏族电影怎样去寻求发展突破呢?

德格才让:其实藏语本身作为一个小语种就受局限了,但是反过来反思,比如英语,全国老百姓能听懂英语的有多少,但是《复联4》上映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去看原声对不对,为什么?所以就是我刚才强调的问题,如果你的片子够好看,做得很精致,语言倒不是特别大的问题。重要的是你传递的文化内涵。

所以我说需要努力的方向是拍很多元化的电影,藏族文化的内涵可以用浅显的方式去输出,大家也通俗易懂。比如你拍了一个超级科幻大片,全部是藏语,但是故事非常好,对观众来说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和障碍。所以我觉得未来创作也不完全是为市场而考虑,而是考虑这个剧作,以怎样的方式去呈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