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 村 蒸 菜

洋槐花盛開了,妻子在鄉下忙裡偷閒捋回來二斤多,做了一頓可口的蒸菜。品味著美食,我的思緒回到從前,想起在農村生活某些方面的優越來。一年四季,鄉下的時令新鮮蒸菜輪番出籠,總也吃不斷。那是真正的純天然無公害健康食品,吃後唇齒留香。

在農村常做蒸菜,既當菜又當飯,青黃不接時蒸一鍋,可省下不少糧食。蒸菜用的都是常吃的野菜,如薺薺菜、白蒿、掃把苗、馬齒莧、野莧菜……根據季節變化,還可以做榆錢、槐花和紅薯秧之類的蒸菜。

做蒸菜的材料很簡單:把各種野菜切碎,放到盆裡撒點玉米麵或者麥面,根據自己的口味放入作料,為了口感好吃還可以打入個雞蛋攪拌均勻。然後把這些菜放到蒸籠裡,與蒸饅頭蒸包子時間一樣,大約十五分鐘左右就可以端上桌了。

仲春時節,鄉村田野的阡陌堤埂上,瘋長著一叢叢、一棵棵蒲公英、薺薺菜,於是,搶先端上桌的便是蒲公英蒸菜或薺薺菜蒸菜,接著上餐桌的是榆錢蒸菜。一般的植物春華秋實,而榆樹卻是無花結子,後長葉片。榆錢小如指甲蓋,中間隆起,周邊薄得透亮,不過十天左右時間,就迅速成熟。那熟透了的白色榆錢,隨風飄轉,撒播種子,繁衍後代。所以,想品嚐榆錢蒸菜的清香滑嫩要趕早,捋榆錢做蒸菜要搶先在青嫩時。

暮春,正是洋槐花飄香的季節,房前屋後、河邊路旁,到處生長著生命力極強的洋槐樹,樹冠和枝條上開滿潔白的槐花。怒放的槐花清香四溢,沁人心脾,因其含糖量高,引得成群結隊的蜜蜂嚶嚶嗡嗡地在花叢中採蜜。間或有五彩的蝴蝶環繞其中飛舞。隨便折下兩枝槐花,便可做一頓蒸菜,味道香軟可口,讓人百吃不厭。除此之外,這個時段的葛花,以及構花(當地以其形狀俗稱為“構棒槌”)也競相綻放、爬滿枝頭,主婦們也可採下做成很不錯的美味蒸菜。

端午節前後,是吃馬齒莧蒸菜的時候了。其莖葉肥厚、脆嫩、滿含汁液,葉片總是明晃晃地泛著亮光,開出細碎的黃色小花。大棵的馬齒莧一棵足有半斤重,只需三兩棵便足夠做一頓蒸菜了。

夏天要吃的蒸菜該是莧菜了。這莧菜的種類分幾種,如紫葉莧菜、綠葉莧菜、芝麻葉莧菜等。莧菜的生命力極強,穀雨時節,在地上隨便撒一把籽,夏天就會有吃不完的菜。

能從初夏吃到霜降之前的便是紅薯葉蒸菜了。紅薯無懼瘠薄、極易生長,產量高,當年一直是鄉村的“救命糧”。它葉片肥厚,芽尖翠嫩,是做蒸菜的上等食材。當年紅薯種植很廣,收工時候順手掐一把紅薯葉,回家葉子可以下麵條,或在沸水中焯一下,做成涼拌菜,尤其是做成紅薯葉蒸菜,那簡直是當時鄉村裡的珍饈美食了。

秋風刮來,草木衰枯飄零,蘿蔔卻在寒冷的季節裡生長著。白蘿蔔葉片闊大,收穫時切下來,開水焯後掛在繩索上晾曬風乾、儲藏,以備漫長的冬季之需。而胡蘿蔔則不同,從播種出苗後剔下幼苗,到收穫時擰下的胡蘿蔔纓子,都可做成蒸菜,特別是幼苗時做成的蒸菜風味極佳。

吃蒸菜必須有好的調料,幾瓣辛辣的大蒜是少不了的,將鹽、茴香、炒熟的芝麻等在擂臼裡搗碎成糊,滴一些芝麻香油,加水攪勻,澆在蒸菜上,可稱作絕配。吃上這樣一頓蒸菜,簡直是享受——在那個一年吃不上三兩回肉的年代是這樣,在今天吃膩了大魚大肉的時代也是這樣。

幾十年匆匆過去。蒸菜,從貧困的鄉親用以應急充飢果腹的食物,轉換到如今賓館飯店堂而皇之接待賓客的美味,實現了華麗轉身。如今,每當吃起蒸菜時,我便細細咀嚼它所蘊含的多樣滋味。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旗縣人民檢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