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題記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圖為三博士朝聖

這是一幅未竟之作,創作於達芬奇29歲時,標誌其藝術風格抵達成熟期。我最愛的不是畫作中的聖母、聖靈或者三博士,而是那顆鬱鬱蔥蔥、象徵著希望的小樹。最初遇見這幅畫是在塔科夫斯基的電影《犧牲》中。“三博士朝聖”是片頭曲的背景,在影片中也多次穿插出現。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犧牲》中的枯樹

《犧牲》是塔科夫斯基最後一部電影,拍攝電影時,他已經處於癌症晚期,深知時日無多。他用這部電影留下了他的疑問,以及一個希望。在最後的電影中,他選擇“三博士朝聖”這幅畫作為他電影語言的總結。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一、太初有道

《聖經·約翰福音書》第一章第一句為“Before the world began, the word was there”。中文版《聖經》將其翻譯為“太初有道”。

在小樹林裡,亞歷山大和他的兒子獨處,他對兒子說道:“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亞歷山大的兒子因為喉嚨手術開刀,所以暫時不能說話。我們知道,在塔可夫斯基電影中,“瘋”與“啞”等等往往會有特殊的含義。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樹林中的談話

“太初有道”,而這裡的孩子卻只能沉默,聽著他的父親的獨白:“兒子,你看,我們迷路了。人類誤入歧途,她的道路非常危險。”

孩子的沉默似乎預示著某種話語的乏力,或者說,是對他父親所說的“歧途”的無能為力。所以,亞歷山大只能不停地重複他的獨白,卻得不到任何回應。

這裡的話語代表的不僅僅是言語,也暗指人類的理性思維。在古希臘時期,最初話語即“logos”,指稱一切所說之話。隨著希臘文化的發展,“logos”逐漸轉化為“理性”和“理念”的意思,並進一步發展出了“logic”,也即“邏輯”。

那麼,在“人類誤入歧途”的時候,人類賴以生存的“logos”卻並沒有任何回應,它也無法有任何回應。

電影一開場便奠定了一個基調——迷途的人類與沉默的孩子,以及那棵孤獨的枯樹。

二、永恆困境

電影中矗立於荒野的房屋,為人們遮風避雨,提供安樂之家。然而,這房屋卻又似乎成了一切苦難的聚集處,以致於,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無不感到空虛和痛苦。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屋中眾人

這痛苦究竟源於何處?

其實,亞歷山大開場的一段獨白已經暗示這房屋的寓意:

“這是對安逸的宣判。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全部的文明,由始至終就是建立在罪惡之上。我們達到一種不和諧,一種物質發展與精神發展的極不平衡……”

這房屋便是人類文明的象徵,它不僅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人類痛苦的源泉。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孤獨的主人公

這似乎成為了一種怪圈,文明的進步以技術的革新為代表,物質的極大豐富卻沒有使我們的精神層次得到相應的提高。人類精神缺口使人們更加盲目地追求更豐富的物質,而不是轉向根本問題的精神本身。於是,世界的物質資源遠遠無法滿足極度膨脹的人類,戰爭註定要爆發,而在戰爭中,人類進一步跌入深淵。

核戰爭的威脅充斥在這令人窒息的房屋中,像一朵朵烏雲瀰漫於人類迷途的兩旁。

那麼,困境之中怎樣才能得到解脫?

三、神使到來

開場時,郵遞員奧托在為亞歷山大閱讀電報時,就已經提到:

“願上帝賜給您幸福。”

作為使者,他只是傳遞信息。在他與亞歷山大開場的對話中,我們似乎可以抓住一些細枝末節,使我們對於這個特殊的郵遞員的身份產生一些懷疑。他對亞歷山大說道:

“不要那麼擔心,不要悲傷。什麼也不要等待。這是重要的,什麼也不要等待。”

“是的,我有時相信。您知道,如果我真相信一件事情,它就會實現的。俗話說:‘信則有,不信則無。’”

在隨後的情節發展中,奧托的特殊身份漸漸浮出水面。他為亞歷山大帶來了生日禮物——一張歐洲十七世紀後期的地圖。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十七世紀地圖

亞歷山大驚奇於地圖上風景的美麗,同時,他也表示遺憾,認為這與現實相差太遠。而這時,奧托說道:“不對,過去的人們在那兒生活,而且相當幸福。”

地圖象徵著指引,帶來了迴歸的可能性,奧托以地圖為禮物,為他後來的預言埋下了伏筆。

接著在客廳的閒聊中,奧托提起了一個超自然的不符邏輯的故事,說完他突然昏倒在地,隨後又解釋道:“不,不要緊。也許是一個叛逆天使的翅膀觸擊了我。”

也許以上幾點還不能賦予奧托“神使”的身份,但接下來,奧托對亞歷山大的所作的預言就徹底顯示了他作為引導者的作用。

亞歷山大獨自虔誠禱告,表示願意犧牲自我的一切。這時,奧托突兀地出現了。

他對亞歷山大作出了看似荒誕的預言,他告訴亞歷山大,只有求助於巫女瑪利亞才能得到解脫。這個荒誕的預言,真正實現了奧托在影片中作為郵遞員的寓意——他揭示無邏輯的“未知”的真相,指出了轉向更高的精神層次的途徑。

在奧托的預言中,瑪利亞的存在成為了亞歷山大困境的突破口。

四、永遠的瑪利亞

“三博士朝聖”的畫面是片頭曲的背景,影片中也多次出現“三博士朝聖”的圖畫,這增強了影片中聖母瑪利亞的撫慰力量。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在絕望中,亞歷山大選擇相信了奧托的預言,獨自一人穿越荒蕪泥濘的道路。在寂靜的教堂附近,他終於見到了瑪利亞。瑪利亞為亞歷山大洗淨汙泥,並用她的身體溫暖安撫了他。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鏡中的瑪利亞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清水洗滌滿路風塵

在瑪利亞家,亞歷山大敘述了一個關於她母親的故事。

她母親晚年病重不能走出房間,只能欣賞窗外花園裡荒涼的景色。他們的花園雖然荒涼,卻卻有一種獨特的神秘美。年幼的亞歷山大為了讓母親高興,開始按照自己的想法修整花園。然而,當他終於完成修整並陶醉於自己的創造時,他猛然意識到,原有的自然之美已經消失了。他為此感到無比難過。

實際上,亞歷山大深愛著的母親和他深愛著的自然之美已經融為一體。兩者都是對純淨的生命本源的嚮往。影片中,瑪利亞對亞歷山大的安撫,則可以看作聖母瑪利亞撫慰力量的直接表現。

亞歷山大在瑪利亞的安撫中恢復寧靜,進一步地迴歸信仰。

而最終的迴歸,必然以某種犧牲為代價。

五、犧牲

影片中似乎瀰漫著一種日本情結,例如亞歷山大就一直堅信自己的前世是日本人。這種日本情結可能源於塔可夫斯基自身對日本文化的欣賞。他曾在他著名的《雕刻時光》這本書中提到:“我一直非常仰慕迷戀某些中世紀日本的藝術家。他們在君王藩主的宮廷中創作,直到獲得肯定並創校授徒之後,才在他們聲明臻於巔峰時,遠走他鄉,改變整個生活,重新以不同的姓名從事創作,開創另一種風格。據說有些人在他們有生之年就曾經經歷過五次風格迥異的藝術生涯。”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主人公身著陰陽太極服

日本也是唯一受到過核彈攻擊的國家,從這兩點上來看,亞歷山大前世身份的安排顯得很有深意。

另外,亞歷山大此世的身份也很特殊。他是一位已經不再上臺演出的演員。影片中奧托曾對他這樣評價:“您是著名的記者、演員、劇作家、文學評論家,您在大學裡開美學講座……”

無論是日本的藝術家還是歐洲的藝術家,對人類的困境都是十分敏感的。在塔可夫斯基看來,所謂的為藝術而藝術是沒有意義的,藝術家必須承擔藝術家應當承擔的責任。那就是喚醒這個世界的人們,指明迴歸本源的道路。

作為迴歸的代價,藝術家最後往往要犧牲掉自我的理性和過往的成就,成為一個“神聖的瘋子”。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最後的點燃

亞歷山大正是以一場大火宣告了與過往理性的訣別。他摧毀了他賴以生存的房屋,也摧毀了自我理性的正常形象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大火焚燬房屋

但是,他得到的卻是迴歸神的懷抱,迴歸未知的世界。


六、荒野上的枯樹

在影片的一開始,提到了一個東正教修道士的故事:他每天堅持為山頂的枯樹澆水,天一亮他便出發,到天黑時才能回來。他堅信他的付出能夠得到神的回應,從未動搖過他的決心。三年後,奇蹟發生了,枯樹終於長出了新芽。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父子種樹

亞歷山大在敘述這個故事的時候,正和他的兒子一起,在一片荒野上種下一棵枯樹。

還有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影片中另一個重要的象徵物“三博士朝聖”的畫中也有一棵孤立的樹。不過那棵樹則是鬱鬱蔥蔥的,這似乎是某種信仰堅定的體現。

在影片的結尾,亞歷山大所坐的救護車經過那棵枯樹,他的孩子正在為枯樹澆水,救護車略過鏡頭,瑪利亞也騎著車消失在荒野盡頭。

孩子躺在樹旁,望著天空,說出了影片中他的唯一一句臺詞:

“太初有道,那是為什麼呢,爸爸?”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小男孩的疑問

《犧牲》是塔可夫斯基最後的一部作品,他在拍攝這部作品時已經知曉自己時日無多,他在影片片尾背景上寫著:這部片子獻給我的兒子安德魯,充滿了希望與信心。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片尾字幕

影片最後的枯樹,正是他留給困境中的我們的一絲希望,他通過孩子之口發出的疑問,則成為了一個永恆的問題。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父子與枯樹

這個永恆的問題將和塔可夫斯基的藝術成就一起,永遠地深刻在我們的記憶中。

太初有道,而你卻如靜默的鮭魚 電影《犧牲》解讀

人類搭建小屋

PS:塔科夫斯基擅長於長鏡頭電影語言,所以,他的電影有一種靜態畫面的層次美感。在《犧牲》中,“三博士朝聖”可以看作整幅畫卷的背景色。每當看到畫作中那顆鬱鬱蔥蔥的小樹,我便會莫名的獲取強烈的、堅定的希望感,但這希望感卻又摻雜了些許悲涼。或許新生總是伴隨著舊事物的毀滅,希望也總是來自於絕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