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被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以19世纪初俄法战争为背景的鸿篇巨著。这本书犹如一面镜子,把当时的俄国社会一切矛盾和巨大社会变动描写得淋漓尽致。

该作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战争与和平》: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1805年,在拿破仑率兵征服欧洲之后,法国和俄国之间也发生了战争。可是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看似随和而又傲慢、冷漠的年轻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厌倦上流社会的虚伪、无聊、纸醉金迷的生活。不愿意被这种生活所束缚,因此他把已有身孕的妻子交给隐居的父亲及妹妹玛丽娅,便奔赴前线了,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期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他却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统治集团的无能、懦弱、虚伪,当他死里逃生回到家中时又眼睁睁看着妻子难产死去。这一系列的打击使他灰心丧气,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结束。曾经渴望建立功勋的他隐居农村,只想独善其身。在皮埃尔的劝说下,他渐渐振作起来,在自己的领地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成功,但他仍然决定自己应该平静而安稳地度过后半生。直到遇见娜塔莎,娜塔莎美丽的面庞和无忧无虑的性格重新激起了安德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于是他再次走进了彼得堡的喧嚣之中,加入了当时俄国的社会改革热潮。最后他赢得了娜塔莎的爱情,然而两人订婚后,娜塔莎受不了寂寞以及他人的诱惑背叛了安德烈,这又让安德烈陷入了生活的低谷。战争再度兴起,他渐渐忘了此事,娜塔莎经过废墟战地时,发现安德烈身负重伤,最终在娜塔莎的看护下以及睡梦中逝世。

《战争与和平》: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安德烈留学归来的好友皮埃尔·别祖霍夫,是腰缠万贯的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因起初不被上流社会认可,而当他继承了父亲的几乎全部家产之后,上流社会便对他大开绿灯,成为了社交界的宠儿。居心叵测的监护人库拉金公爵看到这一点,便企图把美貌但品行不端的女儿爱伦嫁给他,皮埃尔见美人上门,内心矛盾的他还是接受了这门亲事。可这桩婚事实在不幸之至。婚后不久的皮埃尔发现妻子爱伦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存在暖昧关系,为了保护自己的名声,他与好友多勃赫夫进行决斗。在幸运地击倒对方后,皮埃尔即与妻子分居,他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问题的困扰之中,不久自己得出了一套生活哲学理论,于是,他又怀着宽宏大量之心,接回了妻子。可妻子爱伦在战火中依然放纵自我,最后误食堕胎药而亡。

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

“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可以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书中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心灵、哲学等人类最文明的东西来“铺纸”呢?我认为一切美好的东西是为了信念组成而不是战争,所以再谈到美好的东西,正是抵触的东西。

这是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内容场面的波澜壮阔,是它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独立特行。仿佛只要触摸这些文字,那些热血、无助、丑恶、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就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人一生下来,就在尝试融入主流社会,各种丑态的欲望一览无余。

《战争与和平》: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我记得书中库图拉夫毫不在意别人批评的言论,在军事上,为国家效忠。最后,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终于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在书中所说:

“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