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固態發酵產業高質量發展院士論壇在茅臺舉行

智能工業4.0時代,悠遠的釀酒工業如何完美蛻變?4月24日至26日,由1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組成的團隊走進茅臺,帶來中國酒業史上最強頭腦風暴。作為“院士貴州行”的重頭戲,4月25日,“傳統固態發酵產業高質量發展院士論壇”在茅臺會議中心舉行。

貴州省副省長王世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曲久輝院士,清華大學郝吉明院士,北京工商大學孫寶國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等16位工程院院士,及貴州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美聖等領導出席論壇。

集團公司黨委副書記王焱主持論壇並致歡迎辭。集團和股份公司領導張德芹、楊建軍、卓瑪才讓、劉漢林、王莉、何英姿、李明燦、鍾正強參加論壇。

茅臺牽手院士團

茅臺已經期待這場“約會”多時。自去年9月始,茅臺便積極向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尋求技術支持和幫助。歷經半年籌備,“院士貴州行”終於如約成行,帶來中國乃至世界相關領域學術最前沿的探索和視野。

如何在堅守品質的同時,高質量推進“從手藝到技術”的現代化工業蛻變?茅臺需要突破核心技術攻關,尋求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最優路徑。王焱在講話中坦誠“交底”,近年來,茅臺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高質量發展新理念,從生產源頭抓品質,以文化服務樹品牌,保持了穩健有序的良好發展態勢,“做足酒文章、擴大酒天地”戰略成效不斷顯現。同時,“隨著生產規模的逐步擴大,我們也面臨著傳統釀造機理研究關鍵技術瓶頸有待突破、生態環境負荷不斷加重、綠色發展體系不夠完善等系列問題,迫切需要相關領域頂級智庫的技術支持。”

論壇含金量極高。曲久輝院士解讀了如何建立水環境質量提升、水資源合理利用、水生態安全保障的協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治理與管理的長效機制;孫寶國則展示了中國白酒文化的獨特優勢,並給出別具一格的酒文化解讀;龐國芳院士介紹了信息化引領食品安全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創新發展的最新成果……多位院士依次作精彩報告,從水源保護、白酒文化、糧食安全、生物技術等方面,論述前沿思想和科技成果,展示出科技迭代對世界的重塑,更給出充滿想象力的產業未來方向。

新科技解決老痛點

身處前所未有的大好格局,茅臺卻清晰感受到傳統發酵產業中未知盲點帶來的困擾。作為舉足輕重的頭部企業,茅臺深知這其實是全行業的痛點所在。

在茅臺與中國工程院牽手之前,早有草蛇灰線。

與此同時有一則不為太多人注意的消息,是4月22日凌晨集團公司董事長李保芳赴制酒車間調研茅臺酒三輪次生產工作。消息透露:茅臺內部特批了一個實驗班組,由資深酒師主持,完全以既有經驗操作,實驗結果證明“完全按照老方法操作行不通”。

院士報告從科學的角度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環境不斷變化,老經驗難以解決新問題。發酵產業包含的不可知和複雜性,是橫亙在整個行業面前的巨大難題。

多年來,茅臺持續投入鉅額資金,力求解讀盲區,也因此成就了眾多行業領先:茅臺最早把傳統工藝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併為白酒的香型劃分和分香型評比做了原始啟動和基礎性的促進;茅臺最早探索實踐和提出白酒勾兌的基本概念;茅臺率先建立白酒釀造國家級技術中心,以及國家認可的白酒檢測實驗室,率先建立微生物菌種基因庫,成功獲得綠色、有機、原產地三大認證;茅臺還擁有白酒行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從事固態發酵研究的院士工作站……

論壇舉辦當日,王焱表示,院士論壇將成為一個契機,開啟茅臺與中國工程院的全面、開放、長效合作機制,助推茅臺不斷提升開放創新思維和技術攻關能力,促進院士研究成果在茅臺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實現共贏,進一步夯實茅臺酒質量基礎、保護好茅臺酒釀造生態環境、處理好工藝傳承與創新的關係,更為助力傳統發酵食品產業升級,提供有益探索。

另悉,4月25日上午,嶽國君、陳堅兩位院士分別以《基於大數據的發酵工業智能製造》《現代生物技術與白酒釀造》為題作專題報告,與茅臺員工分享前沿科技,並零距離互動。主持當天上午報告會並全場聆聽的集團公司總工程師王莉有感而言:“茅臺身在山谷,但思維要站上山頂。傳統不等於保守,更不等於僵化,適者生存,才能成為優秀傳統。”

茅臺集團和股份公司總經理助理,各制酒、制麴車間、有關職能部門、有關子公司負責人,公司首席質量官、首席特級大師參加論壇。

(吳林 李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