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傳說中的不周山在哪裡?

小生有話


不周山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其中一座山的山名,是人間的天柱,被共工在一氣之下撞斷,使天崩塌,凡間即將面臨一場大的災難。

就在這個時候,女媧挺身而出,煉石補天,才讓人間生靈免遭塗炭之苦。古書記載,據說在崑崙山西北。

記載不周山的書籍有《山海經》。今天就從這兩本書找到不周山的所在。

《山海經》中記載: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有獸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飛,名曰蠻蠻,見則天下大水。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泚水出焉,北流注於泑水,無草木,多青雄黃。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諸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西方第三列山系之首座山,叫做崇吾山,它雄居於黃河的南岸,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見冢遂山······山中還有一種禽鳥,形狀像一般的野鴨子,卻只長了一隻翅膀和一隻眼睛,要兩隻鳥合起來才能飛翔,名稱是蠻蠻,一出現而天下就會發生水災。  

往西北三百里,是座長沙山。泚水從這裡發源,向北流入泑水,山上沒有花草樹木,多的是石青、雄黃。  

再往北三百七十里,是座不周山。在山上向北可以望見諸山,高高的居於嶽崇山之上,向東可以望見泑澤,是黃河源頭所潛在的地方,那源頭之水噴湧而發出渾渾泡泡的響聲。這裡有一種特別珍貴的果樹,結出的果實與桃子很相似,葉子卻很像棗樹葉,開著黃色的花朵而花萼卻是紅紅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煩惱憂愁。

根據上面這段話,可以提煉出幾條有用的信息:

不周山位於崇吾山西北將近七百里;不周山可以看見黃河的源頭,而黃河的源頭眾所周知是在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噶達素齊老峰;不周山是非常高的山峰。

有人考據出崇吾山是在甘肅、青海一帶,不周山又在崑崙山西北,而且不周山能夠望見噶達素齊老峰,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山峰只有木孜塔格峰。

木孜塔格峰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與西藏的交界處,是可可西里山脈之一座山,海拔6973米。

1895年,英國探險家利特爾戴爾率領的一支探險隊由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翻越崑崙山脈向西藏進發,測量該山峰海拔7723米。1984年10月6日,新疆自治區登山隊4人攀登此峰攀登,重新修正海拔為6973米。


詩書君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山海經》與妖魔鬼怪偶爾搬磚的四川姑娘。

之前和徐佳傑聊過這個問題,他認為山海經所描述的上古大戰主戰場其實在東經30°的東非大裂谷。

主要理由為下。

華夏文明有我們本土獨立起源這個學說其實不成立的,因為我們的DNA檢測裡面,現在國內大多數人的DNA裡面的混合幾種來源於世界各地的基因。

首先對山海經的解讀,我們就不能僅僅把目光放在國內。

也不能僅僅把山海經當作一個腦洞大開的少兒讀物,或者是志怪類典籍,他的陳述時間很可能是周以及周之前的人,根據歷代的傳說和記載資料整理加工而成,他幾乎攘括了上古所有的神話故事和已經滅絕的動植物。

我們現在所認知的神話,他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屬性,但是我們不能把它當作歷史來看,他很可能是人類對上古近萬年曆史的一個模糊記憶,神話時代現在普遍大約是我們現在考古所說的石器時代。

那時候若圖騰作為標識,人們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以及畫畫將歷史記錄。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前,也就是我們歷史上所記錄的大禹治水時期,聖經裡記載的諾亞方舟時期,都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也就是距今6000年左右。

而共工大戰不周山,在大禹治水前,距今七八千年,甚至1萬年的時間。在這個時期,人類有能力進行,文明記載,和傳承的地方,其實是很侷限的就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在大水洪水前後,為了找尋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場所,大規模的遷徙就此開始,一部分朝東欠一部分朝西遷,往東方遷移的,形成了我們的華夏文明,往西方遷移的形成了西方文明。

所以在聖經以及我國流傳的神話傳說,都有著相似的記載,這部分記載的成因很可能是往東西方遷徙的人。

在遷徙的過程中,故事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慢慢脫離人性變成神話,這些變異的歷史就被城裡到了《山海經》中。


第二,我們來看山海經原文,對不周山大戰的記載。

《山海經 大荒西經》記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溼山,水東有幕山。

這大概意思是說,在西北海的外圍,大荒的某一個角落,等於做斷裂和不攏的山叫做不周負子,有兩隻黃色的怪獸守著他,有一條寒暑水流經這裡。寒暑水的西面有幕山,寒暑的東面有幕山,禹攻共工國山也在這裡。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標,西北海。根據我們前面所做的推論,想象一下,如果你正站在美索不達米平原最高的山峰是想遼望,你所看到的西北海是哪裡呢?


很顯然是地中海和黑海,這就符合納百川且在西北這個條件。我們用之前人類起源於非洲,並且從非洲一路往美索不達米平原遷徙,原來遷出的地方就很符合大荒的這個設定。

在我們的神話裡面,不同的顏色蘊含著不同的意象,比如說,南方代表朱雀,東方代表青龍,按照這個邏輯推論“兩黃獸守”代表的意思很可能就是,嚴酷冷漠,不可逾越的黃色沙漠或者是貧瘠的黃色土地。

第三個地理座標,我們來看寒暑水。按中國陰陽的傳統理論,寒暑之水,其實很好理解,就是一條一分為二的河流,兩河流域的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就非常符合這個設定。


最後我們來說一下,為什麼是東非大裂谷呢?

尼羅河附近的兩河流域,其實地理特徵特別不符合“不合”、“山”和“巨大”這三個特徵。但是如果你想一下遠古人類,如果是居住在,谷底的水邊,之後從谷底慢慢的走出來的,那麼這三個特徵,那麼這其實都是符合的。

這樣共工大戰不周山這個故事其實就很簡單了,其實這是兩個部落的首領打仗,其中一個部落的首領,打開了關水的河堤,海大水淹沒了家鄉,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就變成了一個壯烈的上古神戰。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偶爾搬磚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有不同意見也歡迎指正。


山海經解密小七


我國的古籍中對不周山有所記載,最早見於《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在《山海經.西次三山經》記載不周山屬崇吾山系,在黃河以南,南到哪裡,不得而知。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

不周山距離崇吾山六百七十里(可能為直線距離)。兩處說法有些矛盾,一會兒西北海之外,一會兒黃河以南。

《淮南子· 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共工確有其人,但不周山是一個虛構的山,雖說虛構,現實中一定有原型。

據歷史上的大多專家考證,認為不周山就是崑崙山,位於西方天界,高似天柱,是人間通往神界的界山,好像這樣理解才符合《山海經》原意。其實這只是神話手法,不周山在遠古人的生活圈裡有一個原型。受原型啟發而創造了一座神話中的神山。那麼不周山的原型在哪裡?又有什麼依據呢?

不周山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有缺陷的山,不周全的山,近來在河南方城境內發現這樣一座山,山上有共工天神的石塑,有祭壇及遍佈石海中的遠古守神石塑,這座山叫牛心山,早時叫靈山。遠觀靈山看到的山形與不周山吻合,靈山由三個山頭構成,之間有兩處凹陷,一峰大兩峰小,有一種豁豁牙牙不齊整的感覺,這正是遠古先民在此處創作神話中不周山的緣起,或創作神話故事的靈感地,或不周山的原型。想當年共工與重黎部落發生戰爭,不可能打到崑崙山去,在河南境內倒有可能。


劉懿壬


冬季已經到來,心中特別糾結:
不知走向火鍋,還是逃往曠野。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774aa0268352436342c010048e45e93a\

星空敘語16


山,指金字塔,中國稱為臺、壇,如天壇,遠古時代的統治者祭祀神靈和宣示權力的地方,其一個主要功能是確立曆法,不周山是說金字塔所展示的歷法不周全。

怒觸不周山實際上是指試圖推翻現有神權,建立自己的歷法,故為共工和顓頊爭帝。顓頊歷是有史料記載的,而“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則是對顓頊歷曾經被破壞而造成對社會生活極大干擾的歷史記錄,因為準確的歷法對於農業生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浮木盲龜


不周山是共工與顓頊爭帝時讓共工一頭給撞到了的那座山,之後天塌了,洪荒之災肆虐,銷燬了歷史的痕跡,後經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幾千年過去了,就連之後的夏遺址都是個解不開的謎團,不周山更不用說了,可能洪荒時就被衝散到世界各地了!


河西匠人


傳說共工怒觸不周山,而不周山是神話虛構的地名。為什麼不用“周山”,要用“不周山”呢?佛說“天地皆有不全”,何況僅僅是一座山呢?


平昌王健康


不周山只是神化傳說中的一個山名。歷史上有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帝,努而觸不周之山,天欄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因此不周山由此故事而傳。


山十夆和為貴


不周山是神話轉說,其想象有座山。


18901565810


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西北能稱之為海的只有青海湖,所以按照這個推算的話,不周山應該在青海境內。還有種說法為,不周山為天之梯,終年積雪,所以它的意思可能是地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