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俗話裡的“腰”文化,“站著說話腰不疼”太有意思了!

站著說話腰不疼

作者丨魯翰(書房記團隊作者)

人身上零部件也分主次,除了胳膊、腿腳和肚腹之外,最重要的無疑應該是脖子頫上的那顆腦,以上的主要部位人們說叨起來自然頻率也高。而人的腰,中間這一圪截子,不常見有多關注,也不怎麼好描狀。

陝北俗話裡的“腰”文化,“站著說話腰不疼”太有意思了!

《說文》釋曰:“腰,身中也。”腰這東西,不上不下,不前不後,沒眉沒臉,又形如桶狀,除了一個錢眼樣的卜臍兒也沒什嘛細節,確乎容易教人忽視其所在。

腰為命軀之中梁,九分的當要,腰其實是人們最皮實也最容易忽略的金貴。凡見識過“人體模型骨架”教具的人,一定都會驚歎那細卡卡處,“一枝椎骨頂千鈞”的險要和神奇。《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腰為腎之府”,腰不好就等於腎不好,傷腰既是損腎。“腎藏精生髓,髓聚而為腦”,尤其是對五臟六腑一邊化生陰陽,一邊溫煦滋養。

陝北俗話裡的“腰”文化,“站著說話腰不疼”太有意思了!

腰跟腰照例是有區別的。說叨男人的腰似乎簡單,攏共也就熊腰虎背、膀大腰圓等囫圇半片的幾個司空見慣的詞。古人說腰,多見在詩句裡,往往常見的是描摹和讚美女性的腰姿。

譬如,“楚女腰肢越女腮,粉圓雙蕊髻中開”;“嬛嬛一嫋楚宮腰”, “玉璫搖素腰如束”;“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東風捏就腰兒細”,“腰身略似海棠斜”……

古人的字典里老根子就沒“性感”這個詞。細法度量他們的愛美之心,寫了個細,寫了個妙,寫了個美不勝收;溢美之辭居然忽略粉黛顏面,卻多在女兒家腰身上破費筆墨,其真灼不矯的審美洞見一點兒也不輸今人哪。

《韓非子·二柄》說,“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又《後漢書·馬廖傳》道:“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

“女為悅己者容”,回想新時代的婆姨女子家們泥古違今,紛紛節食減肥,餓得圪嶙嶙吤,瘦得麻柴杆杆一樣,料想都是斅著古人,慕著標本,直奔那細腰而來。

陝北俗話裡的“腰”文化,“站著說話腰不疼”太有意思了!

而陝北人話言話語裡說腰或拿腰說事則較為本分實在,且饒有意思。

身軀就說“腰桿子”,身段,體態說“腰身兒”,身胚兒妙曼,是說“腰俏”,只一個“俏”字,詩意翩然立見。後背腰際和椎背叫“後腰”,彎腰多稱“貓腰”,腰背彎曲叫“駝腰”,“當腰”是指停中間的意思。“牛腰”是指壯實腰粗,也指家財厚實。“攔腰”從半中腰(擋住,截開等)。“折腰”,是說卑躬屈腰也指中間斷裂的情形。“腰眼兒”指的是腰後胯骨上和脊椎骨兩側的小圪缽,也比喻事物的關鍵所在。“腰骨”是借指有力量和氣概。“一腰”是個單位指稱,如買一腰褲子。

“摟後腰”,原是說孱弱的婆姨家臨盆生產,各自出不上勁,身後得有人拤抱著輔助其分娩;後來借說靠山和可倚靠的力量。“扭腰捩胯” 是說身態猥瑣不端;“懶腰舒胯”是指彆扭慵懶的樣子,“低頭哈腰”,謙卑諂媚的樣子。“溜腰子”、“掉腰子”,意思是耍花招偷懶、消極或掉隊;“彎腰馬趴”,形容腰彎曲到了極致。

陝北俗話裡的“腰”文化,“站著說話腰不疼”太有意思了!

“沒腰沒胯”、“水桶腰”意思說沒身姿、身材臃腫;而“小蠻腰”,原說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家姬小蠻,她便腰軟似楊柳一般,後用來形容女人的腰圍纖細,婀娜好看。削肩細腰的“水蛇腰”是指身材惹眼、矯揉作態。中間凹陷的樣子叫“瓦腰”或“落腰”,比如說,朱元璋長一副瓦腰子臉。“腰斬”那是古代一種酷刑,從腰部斬斷身體;也比喻割斷相聯繫的東西和打壓它的勢頭。

“腰纏萬貫”,舊時用麻繩穿錢,每一千文為一貫,是說隨身攜帶的錢財極多,類似意思還有“腰裡有貨”等。“掏腰包”,舊時錢幣常藏於腰囊,是說出錢或替人開賬。

另外還有“腰幹嘞”這樣一句女人間的隱諱語,意思是婆姨們上了年紀,更年期停來月經了;而“腰底下”,“腰裡吊的”是一類民間隱語,那是不便言說的男女生殖機密,《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每寫到西門慶濫用腰,貪女色,就這麼意意思思一說。

陝北俗話裡的“腰”文化,“站著說話腰不疼”太有意思了!

“腰是軟的,骨架是端的”;腰間那一攏攏虛沓沓的軟囊贅肉,辭書叫“軟肋”,陝北人是說“軟膪”。嬌慵的女人儘可以“跌軟腰兒”(賣萌撒嬌之意),男人的腰幹著實軟不得,彎不得,疼不得;於生計,“為米誤折淵明腰”;於活人的尊嚴,“骨硬不能深折腰”,非得咬牙閉幫撐將起來。“站直嘍,別趴下”是信念,更是使命。

老輩子陝北人腦上和腰間衿著的“羊肚子手巾紅腰帶”的“腰帶”,不僅僅是圍裹在腰際的飾帶,主要起禦寒、護腰和協力蓄力的作用,那些練功的武師和搬運工腰間都裹纏著寬延延的腰帶,也應是這個功效。

陝北俗話裡的“腰”文化,“站著說話腰不疼”太有意思了!

陳忠實先生筆下的《白鹿原》裡的主人公白嘉軒,堅毅剛直,守正不阿,是土匪黑娃心裡既怕且尊的“腰挺得太硬太直”的人,故而謀算著非要攔腰打斷。在我們黃土高原上窮富且不說,自古跟“白嘉軒”一樣腰桿子生龐鐵硬的好漢,照例數不勝數。

陝北俗話裡的腰也自古式怪樣,但每每表述得精到異常,教人歎為觀止。

“人老先老腰”,“腰來腿不來”,“樹老焦梢,人老貓腰”,“腰圓臀寬,養娃娃(生小孩)不難”,“弓脊樑驢,凹腰子馬,犍子老牛不用打”。“螞蟻掙死是個細腰腰”,“腰中有錢腰不軟,手中無錢手難松”;“人家奓出來一個指頭,也比咱腰粗”。

陝北俗話裡的“腰”文化,“站著說話腰不疼”太有意思了!

“三十里的麵條,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淌槽飯餓斷腰”,“龜背蛇腰不可交,瞟眼子看人不用刀”,“不怕千鋤鏤,就怕閃斷腰”,“寧打青稍,不打花腰”。涉及陝北民俗禁忌的“四大不能碰”就有:“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光棍的行李大姑娘的腰”。

“好女一身膘,好男無好腰”。陝北人常把負重叫“荷”(hě),不論拤抱還是肩挑,終於發得無非是腰力。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論起來,應該就是家庭的腰;“荷”著生活的重負,也撐著未來的希望。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同樣也須有自己的腰,那些兵士、發明家、科學家,那些有識之士和千行百業億萬勤懇優秀的勞動者,他們無疑應該就是支撐和推動社稷文明進步的腰桿子。

陝北俗話裡的“腰”文化,“站著說話腰不疼”太有意思了!

人這部機器也怪,生來就該動彈卜趔,那是生命的自然屬性。做生活熬了,歇下就是消停;炕皮上窩裹的時間長了,腰腿照例會酸困疼痛,站起來動彈也不失為是種休逸。

“站著說話腰不疼”大致就符合不設身處地來曉世事,理解人。

看腰容易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