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真情,扶贫才会有温度 ——访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村第一书记穆泽龙

“脚下有泥土,工作才更接地气;心中有真情,扶贫才会有温度。”这是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派驻商河县张坊镇北赵村“第一书记”穆泽龙见到记者后说的第一句话,也是他驻村帮扶这段日子以来的座右铭。

2017年4月27日,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选定穆泽龙担任商河县张坊镇北赵村“第一书记”。两年来,从来没在农村生活过,也没有过农村工作经历的他,满怀责任与信念,用真心与真情扎根扶贫一线,把北赵村当成自己的家乡一样上心努力,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真心帮助,为帮扶村建设发展和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应有贡献。

心中有真情,扶贫才会有温度 ——访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村第一书记穆泽龙

2018年12月26日穆泽龙(右二)与报社领导和融创置业负责人到贫困户家中赠送过冬物品。

扶志先重教

为留守儿童组织义务支教

北赵村是省级贫困村,土地种植粮食经济作物收入很低,除了正在上学的孩子和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在村中生活,中青年全部在外打工,且打工也主要以粗活、累活为主。为此,穆泽龙给自己订下了工作目标:第一多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教育问题;第二通过技能培训或与其他公司合作,争取让村民掌握一定技术或掌握某种谋生的本事,利用自己所学创收增收。

“刚来村里的第一天,我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和责任,帮助村里脱贫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穆泽龙回忆说,上任之初、正赶上端午节和儿童节双节期间,他积极联系了3家爱心企业为北赵村的孩子们捐赠了共计价值近4万元的书籍和文具用品等,让村里的孩子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

为落实精准扶贫,让贫困村的孩子度过一个多彩暑假,从2017年开始,在穆泽龙的发起和组织下,由济南日报报业集团牵头,济南市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协调、联合市扶贫办、市文明办、团市委等8个部门共同举办了“第一书记关爱留守儿童、义务支教活动”。该活动在他两年的帮扶过程中年年举行,其中,第一年泉城义工组织了来自山东政法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驻济院校9支爱心支教队伍50名教师和大学生对口分别在商河县、济阳区、历城区、南部山区管委会下辖的9个省级贫困村为村里350名留守儿童开展支教活动。支教活动中,各村“第一书记”也围绕支教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爱心企业则为孩子们捐赠了各种学习用品和礼物。第二年支教活动共派驻160名驻济高校大学生,设置29个支教点,覆盖济南市107个贫困村,为超过1500名留守儿童开展支教。整个活动中,各类帮扶、关爱、救助、体验、互动公益活动达100余次,支教大学生准备教案以及撰写支教日记总量超过350余篇次。此次活动成为我市扶贫领域的一大活动亮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扶志先重教,助学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是彻底斩断“穷根”的有效手段。”穆泽龙表示:“在北赵村帮扶过程中,支教活动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让孩子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到知识,同时也是拉近与贫困村村民距离的一种方式,很多村民和孩子现在见面就给我打招呼,还邀请我去家里坐坐。”

除了关爱儿童,他也对村里的老人和贫困群众特别关心,尽全力来帮助他们。上任之初,他了解到村里的贫困户赵希宝老人因其他原因没有拿到危房改造补贴款,使他们家的经济情况雪上加霜。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帮老人争取到补贴。随后,他积极联系在建设系统工作的老朋友,最终帮助这位村民争取到了危房补贴。赵希宝老人拿到补贴款后激动地流下眼泪,拿出了自己种的十斤绿豆要送给他,他婉言谢绝。

两年中,不管村民有大情小事,他都全力帮助协调。例如,他积极协调帮助3户贫困户拿到多年未解决的危房改造款;联系社会力量捐款,解决村里5户因病因灾导致家庭困难的村民,帮他们渡过难关。两年期间,他共为帮扶村联系组织爱心企业到村捐赠等奉献爱心活动21次,其中不乏济南融创地产、宜家家居、莎蔓莉莎等知名企业。20家企业捐赠物品折合资金108.3万元。

心中有真情,扶贫才会有温度 ——访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济南日报报业集团驻村第一书记穆泽龙

穆泽龙(左)与村里贫困户交流,帮助其排忧解难。(陈长礼 摄)

引导村民建言献策

党建引领贫困村“摘帽”

到村之初,穆泽龙就用20天时间走访村内群众,将加强村班子建设,发挥党员模范带头确定为工作的重点。随后,他和村党支部书记赵军一起建立了全体村民以及村全体党员的微信群。刚有建群想法时,很多人也劝他不要设这个村民微信群,会有很多人在群里乱说话和反映问题。但他认为,建微信群可以更好地了解情况,既然来做扶贫工作,就不怕别人说话,正常反映问题就要接收了解,否则来扶贫就等于是花架子。而且,把敏感事情公开说,让所有人都清楚,不相互猜疑,这样正大光明的和村民讨论问题,等于是开通了一个贫困村村民为本村发展献计献策的平台和渠道。

同时,在报业集团的支持下,他引导北赵村积极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富有特色的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村党员进行政治教育,增强理念信念,坚定发展信心,引导党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他还将在“优秀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及时传达给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号召村民带头当好脱贫攻坚生力军,率先争做乡村振兴排头兵。

创新扶贫措施

“第一书记”展会促增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穆泽龙积极与村委沟通,大力发展适合北赵村的产业项目,切实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在他的努力下,申请资金近20万元两次重修改造蔬菜大棚,积极鼓励承包户创新种植技术,提高产值和效益,彻底解决了大棚种植户的难题。同时,加大对帮扶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累计争取资金109万元,新建5000平方米小巷硬化工程、完成收尾了近2000平方米村级公办幼儿园建设工程。对帮扶村监控设施、路灯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对各项硬件设施进行完善,使帮扶村硬件设施达到先进村水平。

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源动力。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1月,他协调派驻单位,主动联系市委组织部等多个部门的支持,组织了全市“第一书记”扶贫成果展,设置了100个“第一书记”展位,带动了全市100个贫困村的产品销售。展会期间,总营业额超过200万元,并帮助多个贫困村与苏宁,华联等企业达成签约,签订长期供销货合作协议,以创新的工作方法助力贫困村脱贫致富。

“扶贫工作是深入基层一线的工作,直接和村里老百姓打交道,所以要切实沉下身子。平时我真是旅游鞋牛仔裤,每天颠来走去的10000多步。乡村卫生状况的确不如城区,到处是沙子泥土,一般都是几双鞋倒替穿,两天刷一次鞋。平时鞋不是穿坏的,是刷坏的。不过这样可以真正融入到村里百姓当中,想老百姓之所想,解老百姓之所急,切实解决村民和贫困村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工作,得到的也是老百姓最真心实意的认可。” 采访的最后,穆泽龙一番话情真意切。(李冬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