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90後作家斯文: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專訪90後作家斯文: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採訪主持人:仝曉

採訪嘉賓:90後作家斯文

斯文,原名李將,新生代作家,90年代初生於運河名都淮安。中學時期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至今已在《少年文摘》《新課程報》《名城繪》《北極光》《淮海商報》《詩歌地理》等報刊發表文章40餘萬字,並有作品入選《民間的憂傷》《我的青春誰做主》等作品選集,曾多次獲得全國性徵文比賽獎項。現為江蘇省作協會員,淮安市文聯簽約作家,中國90後作家聯誼會成員,著有詩集《花香一瓣》、隨想錄《李札記》等,已出版文學作品集《青春下的獨白》。


專訪90後作家斯文: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90後作家斯文

時刻告誡自己,要做一個純粹的文人,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來。

主持人:第一次聽到你的筆名我覺得很新奇,你能給我解釋下你的筆名“斯文”到底是何意嗎?

斯 文:每個作家的筆名都有其特殊的含義和來源。“斯文”一詞最早出自《論語·子罕》:“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這裡的“斯文”主要指文化制度。而我起筆名“斯文”的含義很簡單,即文人、讀書人之意,意思就是時刻告誡自己,要做一個純粹的文人,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來。

當然,你也可以將這個筆名和我的長相、性格聯繫在一起。一聽到這個筆名,你就可以想象出我是一個非常傳統、儒雅的文人。我非常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從琴棋書畫到詩詞歌賦,都是我熱衷迷戀的對象。


專訪90後作家斯文: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斯文首部散文集《青春下的獨白》

對於一個作者而言,自己的創作成果被別人認可,這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你最近出版了一本文集《青春下的獨白》,能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嗎?

斯 文:《青春下的獨白》是《青春的述說:90後校園文學精品選》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於2014年05月由資深圖書策劃人高長梅、尹利華先生策劃主編,國家級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免費出版,現已面向全國出版發行。

全書共二十篇,分為四輯,包括小說與散文,基本都是我在中學時期寫成的。可以說這是一本由青春同齡人用最真摯的筆觸寫出的“獨白”,其中有對童年的回憶、對學習的困擾、對文學的嚮往、對畢業的感想、對恩師的回眸、對愛情的期待、對成長的感慨,也有對單親家庭子女心理的探索與中學生早戀現象的思考……

主持人:你能談談是什麼精神思想促使你寫了這本書?這本書出版以後給你帶來了什麼?

斯 文:中學時期對我而言是一個非常迷茫、困惑的時期,也是我對文學產生濃厚興趣的重要時期。出於對學習的困擾,對文學的熱愛,於是漸漸學會用文字來排解心中的壓抑,便寫出了這本書。

這本書出版後給我帶來了很多,但主要是精神上的,而非物質上的。書出版後,我認識了很多朋友,得到很多人的鼓勵。對於一個作者而言,自己的創作成果被別人認可,這才是最重要的。


專訪90後作家斯文: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受邀參加第五屆中國90後作家聯誼會

長大後要像吳承恩一樣寫出像《西遊記》這樣偉大的文學作品來。

主持人:在你的書裡經常談到你的家鄉河下古鎮,在這裡能和大家介紹介紹嗎?

斯 文:這是一個擁有二千五百年悠久歷史的千年古鎮。古鎮誕生了很多名人,如《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西漢名將韓信,巾幗英雄梁紅玉等。它還是中國四大菜系之淮揚菜的重要發源地,明清時期這裡還出現了67名進士,123舉人,12名翰林,140名貢生,5名博鴻司,素有“天下第一進士鎮”的美譽。

主持人:聽到你對你家鄉的描述,才知道你的家鄉歷史文化原來這麼輝煌,這是否對你的寫作產生過影響呢?

斯 文:

影響是肯定有的,但不是全部。比如小時候知道家門口有個吳承恩故居,聽大人說這裡曾經住著一個很有名的人物叫吳承恩,他寫了一部很有名的小說叫《西遊記》。後來經常在電視中看到《西遊記》,於是從小我便在心中發出這樣一個夙願,長大後要像吳承恩一樣寫出像《西遊記》這樣偉大的文學作品來。


專訪90後作家斯文: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斯文書房讀書照(一)

我認為作家應該用一定時間去觀察,去思考,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尋找靈感,而不是整天伏在案桌上讀書與寫作,那樣極容易成為書呆子。

主持人:能說說你寫作的靈感來源於哪裡?你的寫作有啟蒙老師嗎?你以後的寫作方向會有變動嗎?你的第二本書會是什麼題材?

斯 文:靈感主要來源於生活。我不相信那些整天關在房子裡寫作的人就能寫出好作品來。我認為作家應該用一定時間去觀察,去思考,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尋找靈感,而不是整天伏在案桌上讀書與寫作,那樣極容易成為書呆子。

至於我的寫作啟蒙老師,嚴格意義上來說沒有,如果有的話那就是書籍。書籍是我寫作最大的啟蒙老師。因為一直到我出書為止,都沒有一個人非常鼓勵我寫作。

我以後的寫作方向會從校園文學向社會文學轉型,我想寫一些具有社會性的作品來,讓更多的人關注,而不是侷限於校園文學或者青春文學。我的第二本書就是這樣計劃的。


專訪90後作家斯文: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與90後作家張啟晨共同受邀參加淮安人民廣播電臺專訪

他是中國當代真正的知識分子,在我心中他已經超過了魯迅。

主持人:你最喜歡的中國作家有哪些?你是怎麼評價他們的?

斯 文:張恨水,錢鍾書,李敖。他們都是中國現當代的文學大師。

張恨水先生是“中國通俗小說第一人”,我很欽佩他編撰故事、語言描述的能力,130部中長篇小說,3000萬字的作品,至今無人出其右。

錢鍾書的小說讓我百讀不厭,他的幽默詼諧的語言風格一直是我模仿的對象。可惜錢鍾書先生創作的小說很少,他的這種獨特的語言風格沒有在小說中發揮到極致,而這也是我以後會努力的方向。我希望自己在這方面能超過錢鍾書先生。

李敖先生是我最欽佩的一個作家,他敢愛敢恨,用文字與當權派做鬥爭,嬉笑怒罵,快意恩仇,並且一直笑到最後。他是中國當代真正的知識分子,在我心中他已經超過了魯迅。

我曾經給自己立下的一個宏願就是希望以後(我是說以後)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鼓勵大家多讀書,讓更多的人愛上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主持人:當代中國人普遍不喜歡讀書,你是怎麼看待這個現象的?

斯 文:溫家寶總理曾說:“不讀書的民族沒有前途。”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不管哪個民族、哪個國家,他們當中的精英、最優秀的人才都有愛讀書的習慣,不管他們從事哪個行業,讀書是永遠有益的。只有這個國家愛讀書的人越多,那麼這個國家才會發展的更快。

我曾經給自己立下的一個宏願就是希望以後(我是說以後)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鼓勵大家多讀書,讓更多的人愛上讀書,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專訪90後作家斯文: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斯文書房讀書照(二)

文學對於我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愛好、一種樂趣,更是一種執著、一種信仰——文學已成為我無法失去、永遠依賴的一種精神寄託。

主持人:文學對於你而言是什麼?你認為文學能當飯吃嗎?

斯 文:文學對於我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愛好、一種樂趣,更是一種執著、一種信仰——文學已成為我無法失去、永遠依賴的一種精神寄託。

當代社會,文學可以當飯吃,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把文學當飯吃。很多人為了追求文學而忽略了現實生活。魯迅先生曾說:“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如果你連生存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還有什麼資格談文學談理想?

90後文學會最終會登上她輝煌的舞臺,這只是需要時間而已。

主持人:你對90後文學是怎麼看的?你認為90後文學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的?

斯 文:90後文學還處於萌芽狀態,還需要不斷髮展壯大。很多人都拿90後文學與80後文學來做比較,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90後文學有90後的特點,與80後相比,90後作者除了思想觀念不同外,生活狀態也有所差異。但我相信90後文學最終會登上她輝煌的舞臺,這只是需要時間而已。

一部優秀的作品並不會因為它是否得獎而被人遺忘。

主持人:最近關於“魯迅文學獎”網上議論的很火,你是怎麼看待的?

斯 文:每一個文學獎項的評比機制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公正,就連世界最權威文學獎項諾貝爾文學獎也不能做到。因為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沒有固定評價的標準。魯迅文學獎作為官方文學獎項,除了作品本身質量因素需要考慮外,還有國家、民族的思想觀念,當政者的意志等因素在裡面,還有其他一些人為的干擾因素,這就造成了魯迅文學獎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公正。不過說實在話,一部優秀的作品並不會因為它得沒得獎而被人遺忘。

只要一門心思撲在文學創作上,心無旁騖,還是會寫出好作品來的。

主持人:最後有人說加入作協就不會寫出好作品,你贊同這一說法嗎?

斯 文:不贊同。最典型的就是江蘇省作協主席範小青女士,迄今已創作長篇小說十九部。當被記者問及為何如此“高產”時,她笑著回答:“因為一年只逛兩次街,並且都在同一家店。”可見只要一門心思撲在文學創作上,心無旁騖,還是會寫出好作品來的。


專訪90後作家斯文: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圖:與採訪主持人、青年詩人仝曉合影

主持人感言:我認識斯文是在第五屆中國90後作家聯誼會中,他是一個和筆名一樣斯文帥氣的男生。雖然斯文的作品我沒看過多少,但從他身上看到的那種文學氣質是90後作家中少有的。祝願斯文能夠在他的文學道路中演繹精彩的人生。(2014.08.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