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反而賺更多的錢

十年前,巴菲特立下賭約,他提出以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和任意收取高管理費的五隻對沖基金的總體回報進行比較,期限是10年,賭注是50萬美金。

這份賭約從2008年1月1日開始到2017年12月31日到期,十年間標普指數基金的年化回報是8.5%,而5只對衝基金的回報僅為2.96%。打賭期間美股遇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但是巴菲特贏得毫無懸念。

那麼A股的基金收益和指數相比表現如何呢?

根據一季度公募基金的業績報告來看,有七成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跑輸了滬深300指數,近九成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跑輸了中證500指數。也就是說如果你買了中證500指數基金,今年的收益可以秒殺90%的基金。

難怪有人說,今年賺錢更多的其實是一些懶人,他們只要躺著不動就跑贏了絕大多數勤奮的基金經理。

為何聰明的基金經理卻跑不贏大盤呢,這豈不是費力不討好?

管理費高昂

懶,反而賺更多的錢

對沖基金管理費高昂一直是巴菲特吐槽的重點,最為常見的對沖基金收費規則是2%和20%,即2%的管理費和20%的業績分享。

也就是說不管賺不賺錢,只要你買了對沖基金就立刻虧損了2%,1億美金的規模,對沖基金可以直接瓜分200萬美元的管理費。

標普500指數基金的管理費只有0.09%,和對沖基金相比指數基金的管理費可以忽略不計。難怪巴菲特如此厭惡對沖基金,每年少賺2%,1.02^10=1.22,10年至少少賺了22%。

中國的股票型基金管理費用一般是1.5%,而指數型基金的管理費已經低至0.5%,兩者相比差距也不小。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主動型基金的管理費都要遠高於被動的指數基金,高昂的管理費毫無疑問會蠶食基金的收益。

人性難以戰勝紀律

懶,反而賺更多的錢

指數成分股的選擇是一個機械和被動的過程,夕陽企業會被無情地從指數中剔除,而新崛起的朝陽企業會被逐漸納入到指數當中。

這一過程看似簡單,實則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指數的新陳代謝,很容易篩選出有活力,成長快企業。

其實機械並不意味著愚蠢。對於人類天然閒不住的手,指數基金更具有天然的優勢,而這種不折騰的優勢,長期來看會被放大得更明顯。

基金經理的主動管理遠比指數基金折騰的次數多。如出於第三方質疑與自身心理壓力,基金經理會不得已追隨市場熱點與行業風口,也就是所謂的機構強迫症。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基金經理主動折騰,調倉換股,但是效果一般。如大多數基金經理接受相同的教育,分析相同的資料,採取相同的投資方式,做出類似的決策,而同時聲稱自己是在進行主動投資,那麼這種主動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意義?

這會不會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希望通過同樣的思路得到不同的結果?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飛鏢試驗。一個美國參議員用飛鏢去插一份關於財經金融的報紙,結果他利用這種胡亂擲標的方式得出的投資組合竟然和大盤相若,一點也不遜色於專業基金經理的投資組合。

這麼一說基金經理豈不是一無是處?儘管大部分基金經理跑不贏大盤,但是總體水平還是要比散戶高不少的,畢竟人家是專業的。也有少數基金經理是能夠超越市場的,如巴菲特說,他生平見過能打敗市場的專業人士大概是10個。

那我們怎麼投資呢?

首先指數基金是一個好工具,至少能拿到市場的平均收益。如果你很厲害,可以選出跑贏指數的股票和基金,大可一試。如果你比較懶,也沒那麼多時間去研究,指數基金對你來說再合適不過了,可謂是以靜制動的好方法。

有人說,人家美國指數基金厲害,那是因為美股一直是慢牛,牛了一百多年了。但是咱A股可不行,十年前是3000點,十年後還是3000點,如果持有10年豈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其實不然,美股屬於長牛,如果回顧歷史,指數基金獲得最大收益的方法就是滿倉幹,如果你倉位小了反而賺不了多少。但是A股的特點是牛短熊長,雖然十年之間指數變化不大,但是期間的波動可是巨大的,足夠你賺取收益了。


懶,反而賺更多的錢


如上圖,即便你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定投,一直到2015年牛市離場,由於長期的熊市,成本被不斷攤低,屆時收益也是不錯的。

如果你能更好地掌握節奏,在大跌的時候多買一點,那收益就更高了,如去年年底就是定投加倉的好時機。

對於定投來說,買跌不買漲,越跌越買。因為指數不是個股,不會破產,只等牛市到來就是大豐收的季節。

關於定投,大家有什麼好的看法,如按月買,還是按周買?倉位如何把控,盈利如何離場?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