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反而赚更多的钱

十年前,巴菲特立下赌约,他提出以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和任意收取高管理费的五只对冲基金的总体回报进行比较,期限是10年,赌注是50万美金。

这份赌约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到2017年12月31日到期,十年间标普指数基金的年化回报是8.5%,而5只对冲基金的回报仅为2.96%。打赌期间美股遇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但是巴菲特赢得毫无悬念。

那么A股的基金收益和指数相比表现如何呢?

根据一季度公募基金的业绩报告来看,有七成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跑输了沪深300指数,近九成的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跑输了中证500指数。也就是说如果你买了中证500指数基金,今年的收益可以秒杀90%的基金。

难怪有人说,今年赚钱更多的其实是一些懒人,他们只要躺着不动就跑赢了绝大多数勤奋的基金经理。

为何聪明的基金经理却跑不赢大盘呢,这岂不是费力不讨好?

管理费高昂

懒,反而赚更多的钱

对冲基金管理费高昂一直是巴菲特吐槽的重点,最为常见的对冲基金收费规则是2%和20%,即2%的管理费和20%的业绩分享。

也就是说不管赚不赚钱,只要你买了对冲基金就立刻亏损了2%,1亿美金的规模,对冲基金可以直接瓜分200万美元的管理费。

标普500指数基金的管理费只有0.09%,和对冲基金相比指数基金的管理费可以忽略不计。难怪巴菲特如此厌恶对冲基金,每年少赚2%,1.02^10=1.22,10年至少少赚了22%。

中国的股票型基金管理费用一般是1.5%,而指数型基金的管理费已经低至0.5%,两者相比差距也不小。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主动型基金的管理费都要远高于被动的指数基金,高昂的管理费毫无疑问会蚕食基金的收益。

人性难以战胜纪律

懒,反而赚更多的钱

指数成分股的选择是一个机械和被动的过程,夕阳企业会被无情地从指数中剔除,而新崛起的朝阳企业会被逐渐纳入到指数当中。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实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指数的新陈代谢,很容易筛选出有活力,成长快企业。

其实机械并不意味着愚蠢。对于人类天然闲不住的手,指数基金更具有天然的优势,而这种不折腾的优势,长期来看会被放大得更明显。

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远比指数基金折腾的次数多。如出于第三方质疑与自身心理压力,基金经理会不得已追随市场热点与行业风口,也就是所谓的机构强迫症。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基金经理主动折腾,调仓换股,但是效果一般。如大多数基金经理接受相同的教育,分析相同的资料,采取相同的投资方式,做出类似的决策,而同时声称自己是在进行主动投资,那么这种主动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意义?

这会不会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希望通过同样的思路得到不同的结果?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飞镖试验。一个美国参议员用飞镖去插一份关于财经金融的报纸,结果他利用这种胡乱掷标的方式得出的投资组合竟然和大盘相若,一点也不逊色于专业基金经理的投资组合。

这么一说基金经理岂不是一无是处?尽管大部分基金经理跑不赢大盘,但是总体水平还是要比散户高不少的,毕竟人家是专业的。也有少数基金经理是能够超越市场的,如巴菲特说,他生平见过能打败市场的专业人士大概是10个。

那我们怎么投资呢?

首先指数基金是一个好工具,至少能拿到市场的平均收益。如果你很厉害,可以选出跑赢指数的股票和基金,大可一试。如果你比较懒,也没那么多时间去研究,指数基金对你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可谓是以静制动的好方法。

有人说,人家美国指数基金厉害,那是因为美股一直是慢牛,牛了一百多年了。但是咱A股可不行,十年前是3000点,十年后还是3000点,如果持有10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其实不然,美股属于长牛,如果回顾历史,指数基金获得最大收益的方法就是满仓干,如果你仓位小了反而赚不了多少。但是A股的特点是牛短熊长,虽然十年之间指数变化不大,但是期间的波动可是巨大的,足够你赚取收益了。


懒,反而赚更多的钱


如上图,即便你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定投,一直到2015年牛市离场,由于长期的熊市,成本被不断摊低,届时收益也是不错的。

如果你能更好地掌握节奏,在大跌的时候多买一点,那收益就更高了,如去年年底就是定投加仓的好时机。

对于定投来说,买跌不买涨,越跌越买。因为指数不是个股,不会破产,只等牛市到来就是大丰收的季节。

关于定投,大家有什么好的看法,如按月买,还是按周买?仓位如何把控,盈利如何离场?欢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