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宇弒母案的反思,教育要重視對個體人格與愧疚感的培養

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轟動社會,隨著吳謝宇的被抓,案件發生三年後再掀波瀾。

吳謝宇弒母案的反思,教育要重視對個體人格與愧疚感的培養

1.吳謝宇為何要殺害母親至今依然眾說紛紜;無論吳謝宇被抓後,他三年來逃亡生活如何,我們公眾最關心的疑問還是未有解開,他究竟緣何會殺害母親?這一疑惑謝天琴的孃家人、吳謝宇的老家人也都難以解答。而周圍人除了對吳謝宇多重性格的解讀,對謝天琴性格“怪”與“友好”的說法也不一。

目前,很多人傾向於吳謝宇因為嚴格的家庭管教而性格受到壓制因此爆發,但也有言論認為家中另有不為人知的因素導致了這場悲劇發生。就在今天,網上依然有關於吳謝宇在坦白的說法,但是,所有的猜測都是企圖接近事件的真相,我們所做的分析、解讀或者一再的問為什麼就是想還原真相,所謂真相只有吳謝宇自己清楚,即便是吳謝宇現在的所謂交代或者懺悔,也不是三年前吳謝宇弒母時的那個吳謝宇了。

我是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的,我想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嘗試分析吳謝宇殺母背後的一些原因。

目前對吳謝宇殺母動機或原因的分析有很多,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認為,我們還是要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對孩子健康人格與愧疚心理的培養說起。

吳謝宇弒母案的反思,教育要重視對個體人格與愧疚感的培養

2.教育要重視對個體健康人格的培養;吳謝宇弒母的行為說明吳謝宇在成長過程中,在不科學的家庭教育影響下,他的性格扭曲、人格已經有所變態;在母親完美主義教育理念教養下,吳謝宇發展出兩個分裂的自我,一個是虛假的自我,應付母親的我,表面聽話的我,一切按照母親意願行動的我;一個是真實自我,需要自由的我,怨恨母親的我,想成為自己要成為的人的我。於是這兩個我糾結、衝突、鬥爭,小的時候是虛假的我掌管吳謝宇,因為此時吳謝宇太弱小,他沒有能力反抗母親,也不敢拂逆母親的意願,但是隨著吳謝宇的年齡增長,真實自我要說了算,我的青春我做主,我要自己掌控我的一切,我要自由行動;可是母親依然如故,仍然要吳謝宇按照她的願望去生活,吳謝宇的兩個我爭的你死我活,愛恨交加,怎麼辦?吳謝宇內心非常矛盾,最後是真實的我佔了上峰,他採取極端的方式爭取自由,上演了殺害母親的悲劇。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個人的自我意識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發展出兩個自我,一個真實的我,一個虛假的我,但是這兩個自我的發展與整合要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科學引導下逐漸形成。吳謝宇的虛假自我、真實自我在母親的教育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而是發展出一個病理的自我組合體,吳謝宇太過順從母親,導致吳謝宇過於壓抑真實自我,隱藏了真實自我的需要,在與母親的互動中不能真誠的表現自己,形成異常的自我,其原因在於母親過於強大,吳謝宇要通過掩藏真實自我來保護自己。可是有一天吳謝宇長大了,他不再想順從母親,真實的自我要反抗母親,對母親不再讓步,吳謝宇採取了破壞性的方式來達到真實自我戰勝虛假自我的目的,於是就有了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弒母事件的發生。

吳謝宇弒母案的反思,教育要重視對個體人格與愧疚感的培養

3.愧疚感缺失導致吳謝宇弒母;愧疚感與恨意有關,這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要發展出來的一種心理功能或情感,屬於道德品質的一部分,即道德的我;精神分析學派中客體關係理論代表人物克萊因認為,個體在嬰幼兒階段要在與母親的互動中,逐漸發展出愧疚感,即羞恥感;這種羞恥感是基於對他人攻擊或傷害後的一種歉意,我侵犯你了、我傷害你了、我冒犯你了,因此在情感上要表現出一種對被傷害者的道歉心理和行為。

但是,在吳謝宇的成長過程中,吳謝宇的母親可能忽視了對吳謝宇羞恥感的培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如是,只要孩子學習好,只要孩子聽話,只要孩子表現好,一好遮百醜。即便孩子犯錯,即便孩子有品行方面的問題,父母也是忽略不計;特別是當孩子做錯事傷害他人以後,不但不讓孩子道歉,反而會說他只是個孩子,或者說孩子還小他不懂事,以此袒護孩子,忽視對孩子愧疚感的培養;因此,孩子在做錯事或者傷害他人後,認為這不是我的錯,逐漸養成行惡無所謂,害人理所應當的扭曲心理,毫無羞恥意識,而且會表現出“我對你錯”的認識和行為。

道德心理學認為,培養孩子愧疚感的目的,一是要讓孩子懂得每個人都是會出錯、犯錯的,也是會做出傷害他人的舉動的,可是父母要做的就是正確的引導孩子認識做錯事以後應該怎麼辦,是不是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二是在傷害人以後,是不是要向被傷害者道歉,表明你的歉意,並承擔相應的責任,逐漸形成善良之心;三是父母要與孩子共同討論做錯事的動機,引導孩子充分認識到傷害他人是一種給他人帶來痛苦感受的行為,這種行為是不允許的。

吳謝宇弒母案的反思,教育要重視對個體人格與愧疚感的培養

結束語:顯然在吳謝宇的成長過程中健康人格、愧疚感都沒有自然而然的發展出來,對長者沒有敬畏之心,對養育著者沒有感恩之心,對自己沒有謙卑之心,而是形成了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不健康人格、毫無羞恥感的無罪心理;這些在個人道德品質中被稱為消極的心理品質,在個人的道德形成中會影響他的道德認知和行為規範,表現出對人的“不敬”和“噁心”,出現與社會道德衝突的不良行為。

教育如果沒有對心靈的滋養,人性就會失去愛。教育是對人性的啟蒙,而非教授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