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官窯 ”的定義 】

【  “ 官窯 ”的定義  】
【  “ 官窯 ”的定義  】
【  “ 官窯 ”的定義  】
【  “ 官窯 ”的定義  】

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

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

廣義的官窯瓷,就是宮廷用瓷。

宮廷用瓷的來源有兩種方式,一是“貢器”,二是“官廠”生產。

“貢器”,是朝廷派員到產地監燒的宮廷用瓷,讓地方以進貢的方式供朝廷無償使用。

在宋代以前,宮廷用瓷均採用“貢器”方式。一般是從民窯瓷中“百中選一,千中選十”選“貢器”,貢品的生產是“有命則貢,無命則止”,沒有專設的管理和生產御器的機構。

“官廠”是由朝廷專設的管理生產御用瓷器的機構,又叫“御器廠”、“廠官窯”。南宋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雖與明清官窯不同,一般也叫“官窯”,但真正的官窯是從明代才有的。

唐代在產瓷區設有司務,

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綏為新平(景德鎮)司務,奉詔監燒獻陵祭器。

宋代設監,如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趙仁濟監理越州窯務。

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後者為南宋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鳳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到了元代則設局,以提領監陶,後改為本設總管。

他們燒出的“景德年制”,“樞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別稱為“景德窯’,“樞府窯”等。

明代宮廷用瓷分“部定”、“欽定”兩種。

“部定”又叫“部限瓷”,“部定”由工部向御廠頒佈燒造宮廷用瓷的額定數量相當於生產任務,“部限瓷器”是無償生產出來的瓷器,其精品是宮廷御用,稍次者用於賞賜和對外貿易。

“欽定”,又叫“欽限瓷器”,是由朝廷因特殊需要而對御窯廠追加的燒瓷任務。

“欽限瓷器”是真正的御用瓷。

但“欽限瓷器”多由民窯燒造,當民窯燒壞“欽定瓷器”時不能按期繳納,就要買“部限瓷器”來賠償。

明代的官員便趁此機會抬高價格,對民窯進行剝削。

明代後期,改為“官搭民燒”。

所謂“官搭民燒”是官窯瓷只在御廠內完成製坯、彩畫等前面的工序,然後在“包青窯”中完成瓷器的燒成。

“包青窯”即“包燒、燒壞了還要包賠”的民窯。

清代是中國製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無論質量、數量都是前代所不可比擬的。

清代御窯廠設於江西景德鎮,專供燒製宮廷御用瓷器,以工藝精湛、品種繁多,釉彩豔麗而聞名於世。

清三代瓷器器型最為豐富,既有仿古又有創新。

由於御窯和官窯兩種瓷器均由“官家”督造和採辦,所以對民間而言,統稱為官窯瓷。

但就管理而言,則有非常大的區別。

御窯瓷,專供皇家使用,在器型、紋飾上均有嚴格的禮儀規定,等級森嚴,錯用或擅用均為重罪。

清代官窯燒製的物件,也多數是按照大內提供的樣式來製造。

官窯在制瓷材料和工匠方面,都佔絕對優勢,大批優秀匠師為其打造物件。也因為如此,官窯所制的瓷器,不管是在質量還是在技術上,都堪稱精美絕妙。

官窯瓷,主要是龐大的官僚群體使用,要求相對較低,限於花鳥蟲魚神話等“禮制”之外的題材。有時皇家會作為“趣味”把玩器採購,供官員、富商使用。這一類瓷器,一般由內務府採辦,設有專門的督陶官,長年燒造。

清末後停產。

從元世祖忽必烈設置“浮樑磁局”到清朝覆亡,景德鎮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廠所在地,中國的官窯制度在這裡延續了632年。

江西景德鎮也由此擁有燒造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工藝最精湛的官辦瓷廠。

景德鎮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絕流入民間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為中國目前品類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豐富的官窯遺址和“地下瓷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