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客車在行業中是什麼水平?

AKVVB


前天回答過類似問題,今天就聚焦比亞迪說一下:

1、先看銷量

2018年客車行業5米以上市場總量17.5萬臺,其中比亞迪1.27萬臺,佔7.27%,排行業第三名,第一名宇通客車5.9萬臺,第二名中通客車1.3萬臺。

比亞迪客車的產品只有純電動,沒有傳統能源產品,因此我們聚焦一下,行業總量9.3萬臺,比亞迪市場份額13.9%,排行業第二名,第一名宇通2.46萬臺,第三名銀隆新能源7278臺。

需要說明的是,比亞迪的銷售區域相當集中,2015、2016、2107三年基本靠深圳市場的集中車輛更新。問題是這些城市集中更新完,下一波就得等到8年後了,中間怎麼辦?

2、看產品

比亞迪只有純電動產品,目前純電動客車基本集中於公交領域,而其它傳統客車市場,如客運、團體、旅遊、校車等,比亞迪沒有進入,未來也不可能進入。

之所以說比亞迪不會進入傳統客車市場,原因是比亞迪的產品技術路線比較特殊,它走的是全鋁車身、輪邊電機路線,這就決定了車輛購置成本會非常高,輪邊電機適合低地板的公交車,其它非公交不適用。

比亞迪進入客車市場有天然優勢,第一是大家都是造車的,不至於完全是門外漢,而且從乘用車進客車,可以算是降維打擊了。但是也沒那麼容易,兩個細分行業的模式、技術路線、工藝等等差異巨大,想做好也很難。

純電動客車的產品競爭力主要看三大塊:首先是傳統造車能力,包括車的NVH、結構、功能等等,這個客觀說比亞迪作為新進入者還是需要更多的學習和積累,目前距離行業一流水平還是有差距的。第二塊是電池,這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也曾經是比亞迪的核心競爭力,目前比亞迪的技術水平大概率是落後於寧德時代的,這個結論我比較有把握。第三塊是電機電控,比亞迪建立了非常完整的體系,這個在產業發展的前期是他的優勢,但是慢慢的又稱為了侷限,一個企業不可能什麼都做的很好,堅持封閉體系的話慢慢會落後的。舉個例子,純電動客車充電技術路線有直流和交流兩種,現在只有比亞迪還在堅持交流充電,其它企業基本都選擇了直流,事實證明交流更適合小型汽車,客車是不行的。

3、再看商業模式

傳統的客車行業屬於訂單式生產和關係型營銷,客車行業的下游用戶大多都非常專業,B2B模式下客戶具有很高的粘性,新進入者很難快速打開市場,即使是行業老大宇通也只能一點一點的蠶食別家的市場。

比亞迪為了實現快速突破,採用了一種野路子,即投資換市場。這種模式短期見效快,一旦成功有很強的排他性,但是後遺症也很大。首先是多地域多廠區管理成本高、難度大,第二是分散廠區重複建設限制了高價值設備投資的可能性,這也是比亞迪選擇鋁車身路線的根本原因,這樣做就省去電泳工序的投入,但缺點是鋁材料性能不穩定、成本高,但又不得不如此。第三個問題,投資是要花錢的,中國的客車市場整體在萎縮,當地的市場需求很難支撐建廠投入的長期回報,未來貢獻不了GDP的時候,政府也很可能會失去耐心,不再支持。第四個問題,投資換市場是反市場行為,法律和政策都不支持,再加上政府換屆因素,政府承諾存在很大的不兌現風險。

4、關於海外市場

比亞迪在海外市場投入很大,也很善於造勢,但是可惜的是就新能源客車而言,海外市場需求相當有限,其中2018年1~11月整個客車行業共計出口了400多臺,就這已經比2017年增長了70%以上,至於更早年份就更可以忽略不計。新能源客車海外出口主要是宇通和比亞迪,就算全部都是以比亞迪出口的,至於更早年份,相對於比亞迪1萬多臺的盤子,影響也是及其有限的。

新能源客車的海外出口,目前形成規模的主要是英國、法國、日韓和一些東歐國家,比亞迪有先發優勢,宇通海外市場推廣的有些晚,但現在也基本跟上了。

從具體訂單看,比亞迪在英國、美國、日韓形成了真實訂單,法國和東歐宇通更為強勢。但總量依然有限,原因是國外沒有像中國這樣的大規模政策補貼,缺乏需求動力。


好了,做個總結:比亞迪品牌影響力很大,衝到了一線地位,在新能源客車領域僅次於宇通。但是產品、模式存在很大的特殊性,變數也很多,風險也很大,且觀察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