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豫園是上海的著名園林景觀,也中國古典園林歷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九曲橋原來屬於豫園,現在變成了園外景觀。

豫園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最初的園主人潘允端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進士,曾官至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自述構建此園意在“愉悅老親”,故有“豫園”之名。潘氏去世後,豫園歸入其孫婿之手,並幾度易主。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豫園東新闢“靈苑”,與豫園僅隔一牆。習慣上把“靈苑”叫東園,將原豫園稱西園,合稱豫園。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時期,豫園多次遭到破壞,景觀大多不存。從1956年開始,豫園建築陸續得到恢復。按照建造年代和區域劃分,豫園大致分為6個部分,即大假山景區、萬花樓景區、會景樓、玉玲瓏景區、點春堂景區和內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全園的開始部分為大假山景區。入得園門,迎面是一塊刻有“海上名園”字樣的巨石,題字者是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刻石背後是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的“三穗堂”。“三穗堂”堂名取自《後漢書·蔡茂傳》中“樑上三穗”的故事,寓意祈盼豐收;堂門扇和窗戶上的浮雕稻穗、黍稷、麥苗和瓜果形象地呼應了堂名。堂內梁枋上懸有“城市山林”、“靈臺經始”和“三穗堂”三塊匾額;匾額下為由豫園主人潘允端親撰、當代書法家潘伯鷹書寫的《豫園記》。潘允端和潘伯鷹均姓潘,有沒有宗族關係不得而知。“三穗堂”匾的題寫者凌存淳是清乾隆年間上海松江附貢生,以善寫大字在當時頗有聲名。“城市山林”匾由清道光朝重臣、兩江總督陶澍題寫,點出豫園雖身處高樓林立的大都市,卻有山林之趣。“靈臺經始”匾典出《詩經·大雅·靈臺》“經始靈臺,經之營之。”之句,單純的意思就是營造一處遊樂場所。至於後人給予的各種引申解釋,應屬一家之言。堂聯“秋水藕花潭蟾窟流輝樓臺倒影涵金粟;曉風楊柳岸鶯梭織翠村巷隨聲緯木棉。”的撰寫者是清咸豐年間的上海虹橋人王萃馨;書寫者殷寶龢書承趙孟頫,楷書尤工,其父曾設“得月樓扇店”於豫園。三穗堂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是在明代遺構樂壽堂的原址上興建的。三穗堂四周廊下,擺放了多盆正在盛開的紅梅,讓我等東北人興奮不已。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三穗堂東面側後,一道龍牆上闢有一門,門前有兩尊鐵鑄獅子。這座小門的頂部為一攢尖頂半亭,與門裡的遊廊自然銜接,渾然一體。兩尊鐵獅子鑄造於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原在河南安陽縣縣衙前,抗戰中曾流落日本;日本將其歸還後,輾轉至上海,1956年恢復豫園時放置在現在的位置。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進入遊廊,左手邊可見一池碧水;水池南岸為臨水而建的一幢飛簷翹角兩層樓閣,北岸是一座氣勢宏偉的黃石大假山。兩層樓閣始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底層稱“仰山堂”,頂層稱“卷雨樓”。仰山堂面闊五楹,北有迴廊,曲檻臨池,為夏季賞荷、四季觀山之妙處。卷雨樓為五楹敞廳,樓內懸“此處有崇山峻嶺”匾額,當取唐王勃《滕王閣序》中“珠簾暮卷西山雨”之意境。與仰山堂和卷雨樓隔池互為對景的大假山,由明代上海著名造園家張南陽設計監造,以數千噸產於浙江武康的黃石堆砌而成,最高處雖僅為14米,卻營造出重巒疊嶂、峰迴路轉的磅礴氣勢;為江南園林黃石假山的傑出作品,也是多災多難的豫園基本保持明代原貌的少有景觀。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遊廊封閉的東壁和向北延伸的夾道兩壁,嵌有“武舉奪魁”、“連中三元”、“梅妻鶴子”等多幅精美石雕、磚雕和泥塑,雕工細膩,栩栩如生,生動傳神。遊廊末端一洞門的門額為“溪山清賞”,題寫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明代書法大家、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枝山。夾道盡頭粉壁上,鑲有一方“峰迴路轉”刻石,落款是“過庭聞詩”,時間是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這“過庭聞詩”四個字,我讀了好幾遍,也沒弄明白是啥意思。求助於百度,才知道這題字的人姓聞,名詩,字過庭,江蘇江陰人;史料說他“工楷書,精行草,筆力雄健,功力深厚”。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從“峰迴路轉”刻石右轉,開始進入萬花樓景區。跨過一座小石橋,即是一個長約12米的復廊。復廊又稱裡外廊,即在雙面空廊的中間隔一道牆,形成兩側單面空廊的形式,一般用來分隔不同的區域或障景。在中國古典園林中,以蘇州滄浪亭的復廊最為著名。復廊東端有一面山臨水小軒,置身其中,既可觀山亦可賞水,觀山賞水兩相宜,故得名“兩宜軒”。從兩宜軒順水望向西邊,可見一攢尖頂重簷方亭臨空築於水上,名曰:魚樂榭,為臨水觀魚之所在。早春的上海,乍暖還寒,但池水中的錦鯉已經暢遊其間。榭中的對聯“此即濠間非我非魚皆樂境;恰來海上在山在水有遺音”由陶澍撰寫,上聯中的“非我非魚”語出《莊子·秋水》,而下聯的“在山在水”則出自《孟子·湯問》。魚樂榭之類的觀魚建築在古典園林中比較常見,其中的匾額、聯語多引用《莊子·秋水》中的相關典故。在魚樂榭傍,有一株樹齡已達300多年的紫藤,是豫園可以排進前幾名的老住客。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萬花樓”在魚樂榭東北,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是這一區域的主體建築。該樓的前身是明代的“花神祠”,現存建築為清道光年間重建。樓前有兩株古樹,右邊一株銀杏相傳為潘允端的父親手植,樹齡已逾400年;左邊一株廣玉蘭,也有超過200年的樹齡。每當我看到這種“樹”是“物”非的場景,都會心生感慨:一株樹可以默默地生長數百年,乃至上千年,但又有幾座建築可以在幾百年的時間裡平平安安地存在?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本來從萬花樓東面的石板小道就可以進入點春堂景區,但我卻鬼使神差地先轉到會景樓景區,又轉回來,三轉兩轉,把點春堂景區的北半部分給漏掉了,只遊覽了和煦堂、聽濤閣和涵碧樓。和煦堂為正方形四面廳,單簷歇山頂,面山背水,四面開窗,堂名當取“春風和煦”之意。堂內所懸“和煦堂”匾額的題寫者是鮑源深,題寫時間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鮑源深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探花,曾官至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山西巡撫。匾額下的對聯為一副毛澤東詩詞集聯,上聯“喜看稻菽千重集自《七律·到韶山》;下聯“寥廓江天萬里霜”集自《採桑子·重陽》。堂內陳列的根雕傢俱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古樸典雅、天然成趣。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繞過已經變成工藝品商店的老君殿,西側龍牆下一株正在盛開的茶梅吸引了我。在此之前,我的腦海裡還沒有“茶梅”的概念,是路旁一位清潔女工給我補上了一課。聽濤閣位於積玉水廊中部的轉折處,為兩層樓閣,重簷歇山頂,南面出比較少見的重簷攢尖頂亭式抱廈。黃浦江在豫園之東,而聽濤閣在豫園的最東面,是豫園所有建築離黃埔江最近的,因此以“聽濤”為其命名可以說是恰如其分。當然,在今天於此聽濤估計是不大可能了,林立的高樓和嘈雜的環境已經讓聽濤成為了一種夢想。聽濤閣的後半部分現在闢為展廳,不定期舉辦一些書畫展。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聽濤閣的南面,積玉水廊的最南端是另一座兩層樓閣涵碧樓。涵碧樓面闊三間,重簷歇山頂,四出抱廈,以產自緬甸的上等楠木建造而成,各種木雕精品裝飾其間,故又稱“楠木雕花樓”。樓名源自朱熹的詩句“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在涵碧樓北牆簷下,懸有一塊“鳶飛魚躍”匾額,年款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該匾額原來懸掛在旁邊的城隍廟中,後移至此處。涵碧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後毀圮,現在的涵碧樓為2003年重建。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點春堂景區的西側,是全園最核心、也是面積最大的會景樓景區。該部分以湖池為中心,環繞湖岸分別建有九獅軒、會景樓、流觴亭、浣雲假山和積玉水廊等建築。這些亭臺樓閣,或臨水泊岸而居,或躍水跨池而建,在綠樹、湖石的映襯下,既可獨立成景,也可相互借景,營造出豫園最為娟秀的山水田園景色。特別是湖池西岸那一排在城市園林中比較少見的高大筆直的杉樹,讓整個園林平添了許多城市山林的味道。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九獅軒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單簷捲棚頂,前置探入水中的月臺,始建於1959年,屬於豫園中比較年輕的建築。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會景樓面闊五間,重簷歇山頂,三面臨水,為全園高點之一,登樓可觀全園景色,因此得名“會景樓”。會景樓周圍植有香樟、石榴、紫薇、紅楓、羅漢松等多鍾樹木,環境優雅。二樓太師壁上有陶澍題撰的一副對聯:“曲檻遙通滄海月;虛簷不隔泖峰雲”。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積玉水廊是連接會景樓和內園的一條重要通道,前半段建在陸上,後半段架於水面,長達百米,是江南古典園林中最長的一條水廊。積玉水廊因廊中有一塊名為“積玉峰”的湖石而得名。將湖石置於廊中是豫園的一大特點,之前提到的另一處遊廊中也有湖石矗立其中,幾乎塞路。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浣雲假山背南面北而築,與池北的九獅軒互為對景。該假山與前文所說的大假山以黃石砌築不同,採用湖石堆疊,雖氣勢稍遜,但秀氣更濃。浣雲假山依得月樓後牆而建,從得月樓北簷下可見由清末書法家、“海派”書畫代表人物高邕題寫的“海天一覽”匾額。高氏的書法飄逸灑脫,柔美之中充滿豪氣。相傳,光緒帝為鄧世昌所作的輓聯:“此日漫恢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實為高扈捉刀,亦足見他的文采。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流觴亭是會景樓景區體量最小的一座建築,單簷六角攢尖頂,是九獅軒和浣雲假山之間的一個小眼障,在視覺上避免了兩景彼此的一覽無遺。“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非常中意的雅事,而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起,“曲水流觴”更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一大意境——有“曲水”必有亭。我在流觴亭對面取景的時候,在我和流觴亭之間有一位白人姑娘正面向流觴亭讓同伴給她拍照。白人姑娘發現我在取景,非常滑稽地做了幾個踢腿動作,讓她的同伴和我都忍不住發出了笑聲。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進入浣雲假山旁邊嵌有“引玉”門額的月亮門,即來到了那塊著名太湖石“玉玲瓏”所在的玉玲瓏景區。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玉玲瓏高約4米,其上有72個孔洞,孔孔相連,洞洞相通,實為大自然的傑作。該石在隋唐時期已頗有名氣,至北宋被徽宗列入“花石綱”徵集目錄,但在轉運京師途中遺失。此後數百年,玉玲瓏幾易其主,至明代流入上海浦東一儲姓家中;後來儲家嫁女到豫園潘家,玉玲瓏作為陪嫁來到了豫園。據說當時運送玉玲瓏的渡船曾經在黃埔江中翻沉,而打撈時還發現了另一塊石頭,也就是今天玉玲瓏下面的底座。兩塊石頭素昧平生,竟然機緣巧合偶然相遇,且結合的天衣無縫,實在令人稱奇。玉玲瓏與前面說到的元代鐵獅子、400年銀杏和魚樂榭旁邊的300年紫藤合稱為“豫園四古”,又與蘇州留園冠雲峰、杭州西子湖畔縐雲峰並稱江南三大名石。玉玲瓏自進入豫園,就一直矗立在現在的地方,400多年未曾移動。就是在玉華堂被日寇飛機炸燬的情況下,僅一池之隔的玉玲瓏也不曾傷到分毫。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玉玲瓏的背後,是一座青磚照壁,壁心書“寰中大快”四字篆書。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玉玲瓏對面的玉華堂原為潘允端的書齋及晚年主要起居之所,因其酷愛玉玲瓏,故以玉玲瓏上的“玉華”二字為其書齋命名。至清代,玉華堂僅存殘址。清道光年間在玉華堂殘址上另建的香雪堂,在抗戰中被日寇炸燬。現在的玉華堂重建於上個世紀50年代,面闊三間,單簷歇山頂,臨水的北面出有捲棚頂抱廈。堂內匾額“玉華”二字集自文徵明手跡。

玉華堂西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院落,原為明代醉月樓故址。現在的格局形成於清道光時期,為前後兩進廳堂,中間隔鑿有小池的庭院。前進樓閣面闊五間,稱藏書樓,是當年高邕、王俊發、吳昌碩等“海派”書畫家的雅集之地。後進底層稱綺藻堂,上層為得月樓。“綺藻”在這裡代指紡織,因為該堂曾經是上海布業總公所的辦公場所,而當時的各業公所類似今天的行業協會。“得月”則取“近水樓臺先得月”詩意,指得月樓為全園賞月佳處。從一篇研究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在上海駐軍情況的文章裡瞭解到,綺藻堂曾被當作英軍步兵的司令部,而那些所謂來自文明世界的士兵竟然將“許多精巧的裝飾品拆下來當柴火燒飯”!連接前後兩進的西廊中間嵌有一座名為“跂織亭”的半亭,是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為元代紡織革新家黃道婆修建的紀念亭。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離開照壁南行,跨過一座名叫環龍的小石橋,即進入內園部分。內園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時為西側城隍廟的廟園,兼做娛神和道場之用,稱靈苑或東園。內園面積只有1400多平方米,但亭臺樓閣具備,假山池沼充斥其間,給人以處處侷促的感覺,想給一座建築或一個景觀拍張完整的照片都比較困難。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靜觀廳初名晴雪堂,為內園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單簷歇山頂。廳名“靜觀”源自道教教義“萬物靜觀皆自得”,意思是說,只有保持人的純真本性,才能認識自然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本。廳內還有一塊匾額為“靈昭渟峙”。關於這“靈昭渟峙”的含義,有專家給過非常詳細的解釋,非數百字不能盡,但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善事奉行,惡事莫做。靜觀廳前面是一座小型假山,其山石大多象形。據說,如果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可以看出一百多種動物形象。這恐怕是靜觀廳取名“靜觀”的另一層含義。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靜觀廳東有一內有龍形小池的小巧庭院。小池周邊以湖石砌築,岸壁東西各有兩個龍頭,四個龍頭加上其在水中的四個倒影,再加上龍形小池本身,共九龍,小池因而得名九龍池。相傳,這九龍池由當年小刀會的支系九龍黨人所建,意在紀念小刀會起義。九龍池東岸由北至南,依地形走勢,分別建有鳳凰亭、洞天福地、可以觀和別有天等亭榭。這些亭榭既各自獨立,又通過遊廊彼此溝通,在窄小的空間裡創造出不斷變幻的景緻,在讓你流連忘返的同時,也常常讓你在很小的範圍內打轉轉,就像進了迷宮。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在別有天西面的假山上,築有一六角重簷攢尖頂小亭,因其聳立在綠樹環抱中,故曰:聳翠亭。亭內“林木披芳”匾額系清代名臣左宗棠遊覽豫園時所題,與亭名珠聯璧合、互為表裡,堪稱上佳之作。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城市山林——上海豫園

遊覽中國古典園林,只要是稍大一點的,我們往往會在遊覽後突然發現漏掉了某個景觀,留下些許的遺憾。這次遊覽豫園就漏掉了藏寶樓、古井亭、點春堂等一系列景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