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发展背后,其本地用户增长逻辑为何?

成立至今不到两年的瑞咖啡,在全国各地的一二线城市疯狂的开设门店,2017年12月开始正式运营,到今年的3月31号,其已经在全国的28个城市开设2370家门店,其主要开设的是外卖门店。从2018年的上半年开始,其通过微信朋友圈广告、APP分享赠饮等形式,成功的刮起一股“小蓝杯”旋风。

瑞幸咖啡发展背后,其本地用户增长逻辑为何?

之前瑞幸咖啡因为4500万抵押咖啡机事件引起纷纷议论,而近日瑞幸咖啡准备在斯纳达克上市,并于4月23日向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提交了IPO招股说明书,并公开募集1亿美元。但“烧钱”、“碰瓷营销”以及“疯狂开店”始终围绕在其身边,这也是大众对于瑞幸咖啡的印象,至于烧钱模式能否持续,又将持续多久都是外界众人争议的焦点。

瑞幸咖啡发展背后,其本地用户增长逻辑为何?

如今外界都在揣测,瑞幸咖啡是成为中国的星巴克还是下一个ofo,其招股书也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其中揭露的实际经营状况,并不能彻底打消大众对于其财务状况的担忧。招股书中显示:瑞幸咖啡在2017年收入25万人民币,亏损5620万人民币;2018年其市场营销费用7.49亿人民币,其收入也猛增到8.4亿人民币,但亏损达到16.19亿元;在2019年的第一季度收入达到4.79亿,但同期亏损比扩大到5.51亿。最后截至到3月31日,其全国线下门店数量已经达到2370家。

瑞幸咖啡发展背后,其本地用户增长逻辑为何?

虽然瑞幸的快速崛起靠的是短期内高额补贴,这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打法,但时瑞幸如此的大手笔实在是惊人,但从用户数量和获取成本的角度来看,瑞幸用户的获取成本从2018年的一季度人居103.5元,下降到2019年一季度人均16.9元,促销费用也从15.8元下降岛6.9元,平均每月交易客户数从2018年第四季度的430万人次提升到440万人次。

瑞幸咖啡发展背后,其本地用户增长逻辑为何?

总的来说,瑞幸被称为“互联网咖啡”,来自其互联网打发,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吸引众多的用户,但如果产品的用户粘性不够,一旦后期补贴力度减小,用户留存和成交量都会受到影响,不过目前市场人口红利的耗尽,获取流量的成本和难度逐渐上升,实现本地用户的有效增长无法回避,至少瑞幸的用户数量成绩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瑞幸咖啡发展背后,其本地用户增长逻辑为何?

随着全球化潮流,国际市场的激烈越发竞争,中国拥有广大的人口市场,发展潜力和前景巨大,不少海外企业将目光集聚在中国市场,纷纷加入市场竞争的队伍。但市场饱和、新用户增长缓慢等问题出现,如何实现本地用户的再一次增长,成为国内外企业必须面对的障碍。

瑞幸咖啡发展背后,其本地用户增长逻辑为何?

如今,不难看出在人口、流量、资金红利趋于萎缩之际,用户增长就愈加被重视,但增长并不是社交裂变、吸引流量、获取新用户,因为流量不等于用户,用户也不等于客户,这是几个不同却容易被混淆的概念,对于瑞幸这样快速崛起的现象级企业,获取新用户固然重要,但用户留存才是其需要关注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在瑞幸的招股书中,其每月的整体留存率只有40%,而且在没有优惠券的情况下,50%的新用户会离开。虽然瑞幸将价格定位在20+,低于星巴克30+的定价,存在一定的价格优势,但中国用户一般习惯于在喝咖啡谈事情,这对于专注外卖和外带的瑞幸来说,无疑无法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新用户的吸引力也会有所下降。

瑞幸咖啡发展背后,其本地用户增长逻辑为何?

最后,不论是海外企业,还是国内本土企业,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和提升用户留存,是其本地化的重要一部分,尊重目标市场及用户的特殊性,了解当地的用户习惯、市场环境、文化氛围等,制定出合适的运营策略,与其一味追逐暴露出的用户增长点,不如寻找用户本身的全新增长点。润界本地化为海内外大小企业,提供本地化服务方案及多语言文化产品,精准的翻译、优质的配音、专业的后期制作、多元的渠道资源等,帮助企业更快的融入本地市场,实现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