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發: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人民日報》刊發: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天津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常住人口約300萬,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3公里,管理5個國家級開發區和21個街鎮,是北方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全國第二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天津濱海新區搶抓開放新機遇,以天津港為橋頭堡,以綜合交通體系為保障,以產業對接合作為支撐,充分發揮港口優勢、產業優勢、開放優勢,高質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海鐵聯運 無縫銜接

搭建“陸海快速通道”

濱海新區擁有目前世界航道等級最高的人工深水大港——天津港,其區位優勢明顯,背靠雄安新區,是輻射京津冀和“三北”地區的海上門戶,是連接東北亞與中西亞的紐帶,也是我國目前唯一擁有二連浩特、阿拉山口(霍爾果斯)和滿洲里三條大陸橋過境通道的港口,具備多點支持、陸海協同的現代化多式聯運服務網絡體系。2018年,天津港完成貨物吞吐量超過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1600萬標準箱,連續多年名列全球港口排名前十位,在天津對外開放中扮演著“先行官”角色。

天津港發揮“黃金節點”作用,打造海向現代化航運網絡。天津港有127條集裝箱班輪航線,向東開放構建了連通日韓的密集航線航班;向南開放構建了連通珠三角、長三角等國內沿海港口,覆蓋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歐洲等國家和港口的海上大通道,全球排名前三位的海運聯盟均已在天津港開闢了班輪航線,實現了1.8萬至2萬標準箱船舶周班常態化運行,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黃金節點”。目前,天津港通達“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港口的集裝箱班輪航線50餘條,中遠海運、馬士基、地中海航運、達飛等世界知名航運企業均在天津港開設航線運營。

天津港發揮對外開放平臺作用,打造陸向現代化物流網絡。2016年11月底,首列天津至白俄羅斯的中歐班列(天津—明斯克)成功開通,此後又開通了至俄羅斯的津歐班列(天津—莫斯科),將陸橋班列的服務範圍延伸到歐洲,實現了對海運服務的補充與延伸。貨物經由這一通道,運輸成本和運輸效率大大優化,有力支撐了中白物流園等“一帶一路”海外重點項目的建設發展。同時,天津港以輻射全球的集裝箱班輪航線網絡優勢,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腹地設立一批內陸無水港、區域營銷中心、陽光物流直營店(加盟店),闢建了30餘條海鐵聯運通道,搭建起了多層次、立體型物流網絡。

繼2018年4月1日在全國港口中率先降費推出“一站式陽光價格”清單之後,2019年4月1日起,天津港集團又進一步下調貨物收費項目標準,併為外貿進出口企業提供涵蓋報關、碼頭、堆場等環節全程服務,港口綜合費用在全國具有明顯競爭優勢。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天津港集團公司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近20%,迸發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整合資源 創新模式

經貿合作增活力

濱海新區依靠自身政策、產業、科技等優勢,整合資源,創新對外合作新模式,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深層次開展了農業、裝備製造等領域的合作。

中埃·泰達蘇伊士經貿合作區(簡稱“泰達合作區”)由天津泰達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與中非發展基金組建的中非泰達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於2008年正式承建,是由中國政府批准的境外經貿合作區。經過10餘年的開發和建設,泰達合作區已逐步成為中埃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截至2018年底,泰達合作區共有企業77家,實際投資額超10億美元,銷售額超10億美元,直接解決就業3500餘人。

泰達合作區一期面積1.34平方公里,累計投資1.05億美元,已全部開發完成,初步擁有了新型建材、石油裝備、高低壓設備、機械製造四大主導產業,巨石公司、西電公司、牧羊公司等龍頭企業發展狀況良好,形成了“橫向成群,側向成鏈”的產業鏈條。泰達合作區二期6平方公里,項目計劃總投資2.3億美元。目前,二期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以大運摩托為代表的乘用車製造業產業集群,以泰山石膏為代表的新型建材產業集群,正逐步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入駐,促進中埃兩國經貿合作。

2006年,天津聚龍嘉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龍集團”)到印度尼西亞開發棕櫚種植園,2013年按照“一區多園、合作開發、全產業鏈構建” 模式,開始建設以農業開發、精深加工、收購、倉儲物流為主導的農業產業型園區——中國·印尼聚龍農業產業合作區。合作區規劃面積4.21平方公里,計劃建設投資13億美元,包括中加里曼丹園區、南加里曼丹園區、西加里曼丹園區、北加里曼丹園區與楠榜港園區五大園區,目前累計已有17家企業入區。2018年,合作區整體營收實現1.67億美元,利稅實現1400萬美元。

合作區已種植油棕6萬公頃,年產棕櫚毛油10餘萬噸,配套建有4個棕櫚油壓榨廠、1個棕仁壓榨廠、1處海港碼頭、5個內河碼頭及楠榜港的深加工基地,僱傭當地員工近1萬人。合作區初步形成了以油棕為主產業、相關配套產業鏈集群式發展和產業聚集的重要平臺,在“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對外投資合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與東道國實現了互利共贏。

聚龍集團投資興建水利、電力、道路、橋樑、醫院等公共基礎設施,改善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條件。聚龍集團還通過各種形式培訓外籍員工超過2000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了中國和印尼文化的交流。

依託優勢 瞄準需求

深挖合作新機遇

位於濱海新區轄區範圍內的天津自貿試驗區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中國北方第一個自貿試驗區,背靠京冀,輻射東北、西北、華北,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天津濱海新區充分利用國家級新區和天津自貿試驗區的產業聚集優勢和開放政策疊加優勢,以及背靠天津港腹地、“臨海靠陸”的區位優勢,從企業的實際需求出發,落地實施一批制度創新舉措,著力打造“一帶一路”黃金支點。

目前,濱海新區正在建設“一帶一路”綜合服務中心,形成備案信息、國際貿易、海外工程、跨境金融、專業服務五大功能模塊。濱海新區大力建設國家租賃創新示範區,擁有融資租賃企業超3500家,租賃總資產突破1萬億元,佔全國25%。以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企業聚集地東疆保稅港區為代表,濱海新區利用離岸租賃創新結構,先後與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航空公司開展飛機租賃業務,促進相關國家加快航空運輸業發展,構築互聯互通的交通網絡格局。濱海新區大力推動船舶、海工平臺、電力設備、軌道機車等高端裝備製造走出去,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中資海外項目建設。中交建、中國中鐵、中外運長航等一批重點企業依託東疆保稅港區的國家海外工程出口基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基地提升海外工程出口的貿易便利化水平,為企業提供資金便利化進出窗口,併為海外工程出口企業相關物資回國提供載體,使保稅港內企業成套設備出口、維修及組裝都能得到支撐和服務。

濱海新區還與韓國仁川自由經濟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探索構建跨境電子商務中韓多式聯運系統;簽約建設津蒙經貿合作東疆物流園;積極推進與菲律賓卡扎延、柬埔寨柬中綜合開發試驗區等經濟區域戰略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