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聚焦:龍陵山歌,你聽過嗎?

一曲民間山歌,從明清時期流傳至今仍煥發著無窮的生命力,從隔山而唱到搬上舞臺,如今通過微信對唱“千里傳音”,山歌成了龍陵縣許多鄉鎮家喻戶曉、備受追捧的娛樂形式,它究竟有怎樣的獨特魅力?日前,本報記者採訪了龍陵山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縣級傳承人楊蘭仙和一眾山歌愛好者,探尋龍陵山歌歷久彌新的奧秘所在。

社交生活“調味劑”

龍川江與邦臘掌溫泉交匯孕育了龍陵縣龍山鎮一代又一代民間山歌藝人,戶孔村村民楊蘭仙就是其中之一。

對楊蘭仙來說,山歌填充了她人生的大半光陰。小時候,楊蘭仙上山放牛,經常聽到別人唱山歌,一來二去的薰陶下,五六歲時她已經會哼不少調子。加之父母和爺爺都是唱山歌的一把好手,楊蘭仙自然也不遜色。

12歲那年,她陪著村裡的大姑娘去和小夥子對山歌,男方唱“一片葉子花又花,就怕小妹早成家。要是小妹不成家,要你小妹嫁給哇(我家)。”弄得大姑娘啞口無言。楊蘭仙見狀趕緊對唱:“大路不平石板鑲,石板頭上栽高粱。高粱年小不結籽,小妹年小不成雙。”即興創作的幾句歌詞立馬讓對方敗下陣來。

靠著天賦和熱愛,楊蘭仙的山歌一唱就是30多年,就連她的丈夫,也是通過山歌“唱來的”。在龍山鎮,因為山歌而喜結良緣的夫妻不在少數。

提起山歌,今年50歲的楊蘭仙眼睛格外有神,幾度即興表演。她介紹道,龍陵山歌通常7字一句,4句一段,且1、2、4句必須押韻,山歌以固定不變的樂腔即興配詞,可獨唱也可以對唱。無論是在田間地頭、農家庭院,還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都能融進山歌,成為記錄生活、表達情感的一種形式。“在村裡,隨處可見村幹部、村醫、小學教師通過山歌跟人交流,山歌已融入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短短几句話,流露出無事不歌,無處不歌的情懷。

為了把本地的山歌文化發揚光大,今年春節,楊蘭仙牽頭組織了一場“龍山鎮民間山歌傳承”活動。大年初一那天,龍山鎮芒麥村尖山寺下面的山坡上人山人海,青年人端著板凳、老人家拄著柺棍,村民們扶老攜幼,紛紛趕來參加這場山歌盛會。“我們原計劃唱到下午六點,沒想到表演者和觀眾都很熱情,於是順延了兩個小時,從山上轉戰山下的餐館,又唱了十來首歌。”楊蘭仙激動地描述起當天的盛況。

當天活動結束後,很多老人家跟楊蘭仙說,希望他們再組織一場。楊蘭仙和弟弟楊永康商量之後,決定大年初三到附近學校的操場再辦一場山歌會。那天,有四五十位歌手前來助陣,有些歌手特意從瑞麗、梁河、隴川趕來參加活動。雖然場地、設備差強人意,可觀眾的熱情絲毫不減,喝彩聲此起彼伏,山歌從早上10點唱到了晚上11點,大家似乎還意猶未盡。

放在以前,村民們過年的娛樂活動無非是打麻將、喝酒、玩撲克,而今,一場歡樂的山歌會取代了過去不和諧、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鄉風民俗在山歌中悄然改變。

朋友圈闢出“新陣地”

不同於一些陷入傳承困境的民間文化,乘著科技的東風,山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散。

2015年,女兒陳學燕將楊蘭仙拉進了一個名叫“龍陵文明山歌群”的微信群。群裡都是山歌愛好者,大家互不相識,卻可以隨時隨地通過語音對唱山歌。一夜之間,楊蘭仙彷彿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原來山歌還能這樣唱!

受此啟發,楊蘭仙摸索著創建了自己的微信群:祝福姐妹瀟瀟灑灑山歌群。一傳十,十傳百,幾年的時間,群裡聚集了348個熱愛山歌的人,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山歌愛好者被這根紐帶緊緊聯繫在一起,每天都有成百上千條山歌藉助移動數據飛梭於偏僻鄉村和繁華都市之間。

“以前山歌要麼隔著山唱,要麼當面唱,現在方便多了!不管你在北京上海還是雲南農村,只要連上網絡,就能用微信‘千里傳音’。”楊蘭仙告訴記者,群裡最遠的群友在深圳、浙江一帶打工,茶餘飯後甚至走路、做飯的間隙,大家都會藉助山歌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訴說在外打工的酸甜苦辣。

大塘子村的董咪菊丈夫去世早,她隻身一人把兩個孩子拉扯大,平常這些艱辛無處訴說,董咪菊就把自己的情緒融進山歌裡,調子一出來,什麼憂愁都煙消雲散了。

採訪過程中,楊永康、段菊梅、趙仙菊等山歌愛好者相繼點開群聊唱了起來,語音消息發出去幾秒鐘,微信那頭隨即有人接過話茬對唱起來,來來去去幾個回合,山歌群熱鬧開了,絲毫不用擔心冷場。

趙仙菊說,要是平常讓自己當眾發言,興許還會為難,但換作讓她唱山歌,她壓根兒沒有拘束,張嘴就來,想表達的內容全包含在歌裡了。

網絡時代,微信山歌群儼然成了“社交新陣地”,村民已經將它視為最基本的交流方式。

山歌架起“連心橋”

在龍山鎮,類似的山歌群有七八個,這種新穎的溝通方式也被沿用到了村務管理當中。

2017年,戶孔村團坡園小組創建了戶主微信群,可小組長楊永康發現,群裡的有些村民不識字,用文字發通知,宣傳效果欠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楊永康第一時間想到了唱山歌。既然大家看不懂文字,何不試著把通知內容換成山歌唱出來?想法一經實踐,果然事半功倍,既實現了告知信息的目的,又調動了戶主的積極性。

其實,早在2011年,山歌就曾在社會治理中發揮過功用。

龍山鎮文化站站長陳鳳芸回憶,當時芒麥村烤煙工作難開展,開會的人沒幾個,講政策也沒人聽。她就組織著大家開會前唱山歌,得知這個消息,原本頭天晚上只來了十多個人的戶主會,第二天晚上村委會就被坐得滿滿當當。大家興致高昂,烤煙工作突擊隊趁機宣傳烤煙知識,解讀相關政策,在其樂融融的氛圍裡圓滿完成了工作。

與芒市接壤的董華村也面臨過同樣的問題:政策難宣傳,工作難開展。2013年10月,鎮文化站到那裡組織了兩場山歌會,起初,場地選在村上,大家很害羞,誰也不好意思張口。為此,陳鳳芸說:“走,到山上唱!”氣氛一下就起來了。兩場唱完,老百姓增進了對村幹部工作性質的瞭解,辦事配合度也提升了。逢年過節,他們常常自發演唱山歌,歌詞內容也從最初的情歌不斷豐富拓展。2016年,董華村還專門以唱山歌的形式組織了一臺黨建專場演出。

2018年7月,有村民在戶孔村團坡園戶主微信群唱山歌,質問為什麼自己家沒能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楊永康看到後唱歌回覆:“我的兄弟你聽我說,建檔立卡莫爭著。你有車有錢樣樣有,人家能得是貧寒著。”

這樣的狀況在2018年時有發生,有些貧困戶不願脫貧摘帽,謊報自己的家庭收入,有村民經常藉故不參加脫貧攻堅大會,還有的懶漢爭當建檔立卡戶等著國家來扶持。

碰上這些老大難問題,文化站和各村組的小組長就變著花樣的用唱山歌的方式來解決。“扶貧扶志要先行,先根除腦中等靠要,懶惰伸手遭恥笑,勤勞致富光榮驕傲……”在戶主群裡唱,在山歌裡宣傳自立自強的思想,唱得懶漢無地自容,山歌宣傳增強了村民自覺脫貧的意願。龍山鎮宣傳委員還創作了一曲《龍山明天更美好》作為該鎮脫貧攻堅戰戰歌,先教學生唱,學生回家又教家長唱,口口相傳,自強觀念在鎮裡蔚然成風。龍山鎮能順利完成脫貧攻堅工作,山歌在中間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中央開了十九大,國家本是大變化。宣傳政策一到位,脫貧致富賺到家……”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古老山歌被賦予了新生命,一支支有感而發的原創歌曲傳頌開來。

除了歌頌十九大外,文化站在山歌原有的地方特色文化基礎上,緊扣時代主題,緊貼百姓生活,以獨特的藝術視角歌頌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新農村建設、傳統美德和中國夢,獨樹一幟,唱響了整個龍山鎮。

不只在龍山,在龍陵的很多鄉鎮村寨,人們對山歌情有獨鍾。對他們而言,山歌不僅是一門古老的藝術,也是一劑生活調味料,是開啟社會治理的一把鑰匙,更是人際溝通間架起的一道橋樑。

圖:傅華平

編審:李顯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