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村村通”變成“村村痛”

肖元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和“村村通”計劃的實施,農村交通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部分鄉鎮已經實現了戶戶通水泥路的惠農目標。“村村通”的快速發展,在給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方便快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安全因素,“村村通”成為“村村痛”的現象時有發生。

農村“村村通”道路建設經費基本由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和群眾自籌三部分構成,中央財政的補貼部分大約佔一半左右,但地方政府和群眾自籌資金投入明顯不足,許多地區從節約資金出發,道路設計建設等級低,道路平均寬度大多為3米左右,基本上只適合小型車和農用車、摩托車、電動自行車通行。在山區,“村村通”道路受地理環境制約,彎多路窄,很多都沒有路肩和可供停車、讓車的空地,遇雨雪天氣,駕駛人稍有不慎,就會引發交通事故。“村村通”公路修建後,沿線部分村民抱著“要致富,上公路”的心態,他們在道路兩邊擺攤設點、招商趕集;到了收穫季節,佔用道路打穀堆草;佔用道路存放樓板、砂石、磚塊等建築材料,某些地方甚至把集貿市場、停車場也辦到了道路上。道路上商攤林立、車輛亂停亂放,嚴重影響了交通安全。

農用車核定噸位小、實際載重大,容易尋找貨源,加之農用車價格下降,大量湧入農村地區,因農用車造成的交通事故數量也大幅上升。農用車一般用於短途運輸,結構簡單,安全性能差。一些農用車生產廠家為迎合群眾急功近利、多拉快跑的心理,不執行國家標準,隨意改變技術參數,使車輛的速度、載重、制動等基本性能發生根本改變,安全性能大打折扣。同時,一些車主疏於保養,易造成機械故障,引發交通事故。

“村村通”公路連接國道、省道、縣道和鄉道,車流就好像小溪匯入大河,交匯的剎那間如果沒有遵守“支路車讓幹路車先行”的規則,極易誘發交通事故;有的地基鬆軟,給會車造成很大的安全隱患,經常發生車輛會車時碰撞、剮蹭、翻車等事故。“村村通”公路幾乎都是從田園、山林、村莊通過,公路沿線遮擋視線的房屋、樹木、柴草較多,嚴重影響了駕駛人的視距,縮短了反應時間。“村村通”公路大部分沒有安裝交通標誌標牌和安全設施,尤其是在一些險橋、臨山、臨水、臨崖及連續轉彎等危險路段,缺乏交通安全警示標誌和防護樁。

隨著時代的發展,汽車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農民家庭,現有的道路狀況已不能適應農村日益增長的交通需求,地方政府應建立健全對農村道路和交通安全基礎設施排查整治的長效機制,定期對農村較窄的路面進行加寬和維護,並在彎道、陡坡、橋樑、涵洞、河道、村莊等易發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設置明顯標誌;嚴厲查處村民沿路建房、亂擺亂放等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酒駕、無牌無證、非法載人等交通違法行為,全力保障農村地區道路交通安全暢通,讓“村村通”公路成為農民朋友的平安路、幸福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