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通”工程:“卡脖子”地段路難行


“村村通”工程:“卡脖子”地段路難行

或建設不力,或管理不善,市政務服務熱線顯示,一年間涉及農村道路問題近6000件——
“村村通”工程:“卡脖子”地段路難行

“村村通”工程:“卡脖子”地段路難行

“村村通”工程:“卡脖子”地段路難行

■『留』下未修的一段嵐周路坑窪不平。


一條鄉村路,“盤活”一個村,也關乎農民的幸福生活。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鄉村道路的價值顯而易見,“村村通”等工程的實施改善了農村地區的通行條件。然而,部分農村道路或是建設不力,或是管理不善,路況仍是“危機四伏”。

市政務服務熱線12345數據顯示,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7日涉及農村道路建設和維修問題共計5882件,主要包括道路硬化、道路質量、道路管理、道路積水等。

嵐周路是一條連接萊西和即墨的道路,在萊西和即墨境內都是硬化路面,在兩地交界處卻“留”下了一段長約一公里的土路,坑窪不平,過路人苦不堪言。

根據投訴人提供的線索,記者近日驅車來到嵐周路實地探訪,在即墨區段泊嵐鎮嶺後村北部、萊西市夏格莊鎮大李疃村南部找到了這段坑窪土路。

途經此處,凹凸不平的路面讓記者在車內左右搖晃,轎車底盤一不小心就能蹭到地面,發出刺耳的聲音。部分區域還存有積水,積水與沙土混合後,就形成了一窪一窪的泥潭。

記者在現場看到,過往車輛和人員不少,不時有小汽車和三輪摩托車經過,每輛車小心翼翼,左躲右閃,生怕託底或是濺上泥水。一輛由南向北行駛的麵包車被“卡”在了道路中間。

麵包車車主劉先生是即墨區段泊嵐鎮居民,他要去萊西辦事。“我經常要走嵐周路,可被這段有水有泥的‘水泥路’害慘了。”劉先生拍了拍方向盤,“我原來開的是轎車,就是這條路弄壞了避震,迫不得已換成了這輛底盤高的車。”

“路雖然破,也難繞開走。無論走東邊的路,還是走西邊的路,都要多跑好幾公里,而且那兩條道路也有不好走的地方,算來算去,走嵐周路還是合適一些。”劉先生告訴記者,“在嶺後村和大李疃村段,嵐周路硬化已經完成了多年,就是這一段遲遲沒有硬化的動靜。”

在記者與劉先生交流時,一輛三輪摩托車停了下來。車主是大李疃村村民,正要去即墨送東西。聽聞記者的來意後,他就打開了話匣子。

“快給呼籲呼籲吧!兩個村緊挨著,人員往來又多,這麼短的路咋就沒人管?”該村民告訴記者,為了修好這段嵐周路,有幾位村民打電話投訴過,也沒看見有人來修。

“也有人說,在區市交界處的‘兩不管地帶’常見這種情況。難道交界地方就沒部門管嗎?”這位村民說,“一條路可以改變一個村莊,一條路也能致富一方百姓。因為兩個村分別屬於不同的區市就在這裡‘卡了殼’?難道交界的村莊就不修致富路了嗎?”

嶺後村、大李疃村村民為村莊間的土路發愁,平度同和街道孫家窯村村民則為硬化道路上久治不愈的垃圾鬧心。

這條路位於孫家窯村西部,也是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由於被垃圾侵佔,路面常常只剩下一半。

“這些垃圾主要為農業廢棄物,也摻雜著一些生活垃圾、建築垃圾。”一位村民告訴記者,垃圾多得實在是路難行,村民就撥打12345熱線電話投訴。相關部門行動也挺快,沒幾天垃圾就被清理了。可是後續又沒人管了,垃圾不久又堆上了,村民又開始打電話。

“既然政府花錢把路修好了,也期待著實現‘村村通’,為鄉村振興修建‘快車道’,可是修完了就沒人管了。怎麼就不能建立一個長效機制,好好管管‘村村通’中出現的問題呢?這樣推一下動一下真不是個事兒!”該村民表示。

最近,西海岸新區寶山鎮金槽溝村村民莊女士就在為屋後的一條道路著急發愁。

“今年又快過去了,修路的啥時來修呀?”每天,莊女士都會望著自家房屋後面的道路發愁。

莊女士發愁的這條路東西走向,原本是土路,2016年實現了硬化。可是,硬化設計施工的“不講究”讓莊女士家遭了殃。

“這條路中有三四十米東西兩頭高、中間部位低,一下雨,水就往中間流。我家的房子就在中間,水全灌到我家牆根下了。”莊女士擔心房屋浸泡在積水中有危險,就找村委和鎮上有關部門解決道路問題。”莊女士告訴記者,她不止一次地找過村裡和管路的部門,“答應得都挺好,就是沒什麼動作。”

2018年,莊女士聽說金槽溝村村委要整治道路,就又找了過去,結果修路的事從年底推到了次年春天,從春天又推到了秋天,直到現在也沒見動靜。“道路快點兒修修吧,不然到了明年雨季,我們家又得遭殃了。”莊女士說。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邱 正

記者點評

“村村通”不能忽略末梢

如果把高速、國道比作交通大動脈,農村道路就是不折不扣的毛細血管。可就是這微小的毛細血管,直接關係廣大農村居民的出行體驗。

比起動輒幾十、上百公里的大規模道路建設,無論是兩地交界處一公里的土路硬化,還是路面硬化、道路垃圾清運,都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如此簡單之事成為無法解決的長久之題,背後的原因令人深思。

群眾的關切點就是政府的發力點。針對我市部分農村道路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既要雷霆萬鈞,快速出擊,將道路問題快速解決,又要細水長流,著手建立長效機制,將道路管理好,不再陷入“群眾發現問題—單位解決問題—群眾再發現問題”的怪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