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讀書筆記)—和善與堅定並行,權威且自由,言傳身教

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著諸多評判、期望、指責、失望、憤怒。但事實上,愛和快樂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們表達無條件的愛,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尋找積極的方面,和善而堅定地對孩子說“不”,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是”,才是我們為人父母要做的。

正面管教(讀書筆記)—和善與堅定並行,權威且自由,言傳身教

目 錄

一、什麼是正面管教

二、為什麼要使用正面管教

三、出生順序的重要性

四、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五、當心邏輯後果

六、關注於解決問題

七、有效地運用鼓勵

八、班會

九、家庭會議

十、你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一、什麼是正面管教

曾經,家長、老師們對孩子嚴厲控制、動輒懲罰。後來,很多人又矯枉過正,走向嬌縱、溺愛。誠然,過度嚴厲或嬌縱都不可取,但除了在兩者之間來回搖擺,人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辦法。正面管教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不同的教養方式

我們看一下,不同教養方式的特徵。

1、嚴厲型——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過度控制,有規矩沒有自由,沒有選擇。

2、嬌縱型——沒有限制,有自由但沒規矩,無限制的選擇。

3、正面管教型——和善與堅定並行,有權威,有規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選擇。

無論採用以上哪種教養方式,父母的發心都是希望孩子幸福,但這能否實現取決於孩子是否被培養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必須具備七項感知和技能

①對個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

②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③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④內省能力,能理解個人的情緒,並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⑤人際溝通能力,善於和他人合作,並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⑥整體把握能力,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⑦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長久以來的實踐證明,只有在和善而堅定、有尊嚴、受尊重的氛圍中,學習具備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價值的生活技能,培養出責任感,孩子才能具備以上七項重要感知和技能,從容面對人生的諸多挑戰與議題。

是什麼在起作用?(懲罰的影響)

很多人認為嚴厲和懲罰有效,且效果立竿見影。懲罰確實能立即制止不良行為,但是人們往往忽略它的代價和長期效果。事實上,孩子會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種或全部作為長期效果回敬我們的懲罰。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幹,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

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這些反應是否稱得上有效呢?我們來對照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

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鼓勵)

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建立心靈紐帶)

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短期有效,但長期負面效果)

4、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無疑,懲罰不滿足以上任何一條標準。一直以來,人們認為若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認為懲罰能讓孩子吸取教訓。事實上,懲罰不會帶來改善的動力,只會是教給孩子四R中的一種或全部。孩子或許沒有意識到當下的心理動作,但是,他們未來的行為就是建立在這些潛意識之上。

和善與堅定並行

正面管教理論指出,父母和老師們應該堅持:和善與堅定並行,以互相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

“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貫穿整個教養過程的則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假設孩子和你頂嘴,“和善而堅定”的一種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間屋裡去。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等大家情緒平復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談一談:“寶貝兒,很遺憾你生這麼大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願意和你在一起,因此當你覺得能夠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

記住,生氣的當下,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在處理一個問題之前,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

挑戰在於,很多父母認為,當孩子“故意惹惱他們”時,自己不應該和善。但是,如果大人要求孩子控制自己的行為,難道要大人控制自己的行為過分嗎?

二、為什麼要使用正面管教

關於正面管教,我們不僅要知道“怎樣做”,更應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阿德勒關於孩子及教育的相關基本概念,是我們必須使用正面管教的根本原因。

(一)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礎,來自於魯道夫·德雷克斯和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前者在和後者密切合作後,將他關於孩子的一些基本概念,落實到實際應用中,成為正面管教的理論基石。

1、孩子是社會人

人的行為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環境。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及行事風格,是以他們怎樣看待自己與他人,以及他們認為別人如何看待自己為基礎的。

2、行為以目的為導向

人們的行為是有目的的,包括孩子。但是,他們對此並沒有清醒的意識,孩子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所以,他們認定的達成目的方式可能也是錯誤的。

2歲的阿黛爾,在媽媽生下弟弟後,發覺媽媽給了小寶寶很多關注。她將此解釋為,因為小寶寶不會照顧自己,所以吸引了媽媽更多關注,媽媽愛小寶寶勝過愛她。她錯誤地認為,當自己也表現得像個小寶寶,愛哭,需要奶瓶,尿褲子,媽媽就會像關注小寶寶一樣地愛自己。結果自然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沮喪、厭煩,而非充滿愛意。阿黛爾的解釋並非事實,但她的看法比事實更重要,因為她的行為將取決於她所相信的事實。

3、孩子首要的目的就是獲取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

孩子的不當行為,建立對怎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之上,孩子的首要目的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4、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或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孩子行為令人討厭時,其實就在向你傳遞一個密碼,希望你能破譯它的真正含義。

5、社會責任感或集體感

培養孩子社會責任感非常重要。一些孩子認為自己需要別人特別地照顧,理應享受特別地服侍,這種不良心態就是因為父母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發展對自己能力自信的機會。

6、平等

很少人否認人人平等的正當性。但當它變成孩子和父母平等時,很多人就會提出反對意見:孩子們沒有與我們一樣的經驗、知識或責任感,他們怎麼能和我們平等呢?其實,平等並不意味著“完全相同”,阿德勒所說的平等,是指所有人對“尊嚴”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這也是正面管教堅決摒棄羞辱孩子的原因之一。

7、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

我們從小得到的教育是要為犯錯誤而羞愧。可是,除非不進行任何嘗試,否則錯誤絕不可能100%避免。大人首先需要改變自己對犯錯誤的負面觀念,錯誤其實是學習的好機會。孩子的絕大部分錯誤,是因為我們沒有花時間訓練、鼓勵他們,而錯誤給了我們彌補改正的機會。

運用3R方法矯正自己曾經在孩子身上犯下的錯誤。

①承認(Recognize)——“我犯了一個錯誤!”

②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③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

當我們把犯錯看成是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否則,我們將傾向於認為自己無能,會為自己辯解、推託。

8、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

一定要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孩子了,不要想當然,必要時候核實孩子的感受。

(二)“贏得”孩子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人們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彼此尊重。

(三)贏得合作的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

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同情並不表示認同或寬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訴他你也有類似經歷。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友善、關心和尊重是以上過程的根本。當孩子覺得被理解了,就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會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獲得自尊。否則,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者”。

三、出生順序的重要性

孩子的信念,基於對周圍環境的觀察和理解。對出生順序影響的瞭解,能增進你對孩子特定觀念的理解,是走進孩子內心的一個途徑。

排行最大的孩子

在家中排行最大的孩子,很可能認為自己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必須成為第一或最好的,才能顯得自己重要。責任、領導者、專橫、完美主義、挑剔、有條理、好勝、獨立、保守等等詞彙,是人們對老大固有的印象。不過,並非每一個老大個性都完全相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排行最小的孩子

排行最小的孩子常常善於利用自己的魅力來激勵別人為他們做事,本身富有創造性、愛玩兒。受到嬌縱的老小,當別人不照顧他時,他就會認為不公平,被傷害。有些老小會選擇另一種信念,認為自己必須趕上並超越所有前面的人,以證明自己的價值。長大後,成為非常卓越但仍在企圖證明自己價值的人。

排行中間的孩子

中間的孩子常常會覺得自己受到擠壓,既沒有老大的特權,也沒有老小的好處。他們容易認為,自己必須在某些方面與人不同,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價值。表現為成功慾望過強或不充分發揮能力,成為“社交蝴蝶”或“含羞草”。他們大都比兄弟姐妹更隨和,同情弱者。

另外,獨生子既可能像老大,也可能像老小。也有許多因素會造成例外,比如性別,老大和老二性別不同,極有可能兩人都成為老大式性格,而非按照出生次序分別形成老大、老二性格。比如年齡差距大於4歲,彼此之間干擾影響較小。又比如家庭氛圍,推崇競爭氛圍的家庭,孩子的差異會增強,反之,亦然。

四、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什麼是不良行為?當你主動觀察,就會發現,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孩子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產生錯誤目的,我們可以把這些錯誤目的分成四個類型。糾正不良行為的良好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瞭解。

一、不良行為的四種類型

1、尋求過度關注

孩子的目的:尋求過度關注。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心煩;惱怒;著急;愧疚。

想採取的行動:提醒;哄勸;替孩子做他已經會做的事。

孩子的回應:暫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樣子,或換成另一種打擾人的行為。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把孩子引向建設性行為。給孩子一個對大人有幫助的任務,比如給一個秒錶,幫打電話的你計時。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一個大大的擁抱常常有效。設置特別時光,定期陪孩子。約定一些無言信號。避免給孩子特別服侍。給孩子安慰,表達你對他的信任。不管孩子的行為,關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彼此愉快時,花時間訓練孩子。閉上嘴,採取行動。停止哄勸,站起來,拉住孩子的手,帶她去洗漱間刷牙,撓撓她的咯吱窩。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2、尋求權力

孩子的目的:尋求權力。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被激怒;受到挑戰;受到威脅;被擊敗。

想採取的行動:應戰;投降;希望自己正確。

孩子的回應:變本加厲;屈從而內心不服;覺得自己贏了;消極對抗。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時,我才有歸屬感。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然後再按照下面的一項或幾項去做。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並請孩子幫助你一起找到對彼此都有用的解決方案。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隨後開個一對一的解決問題的小會。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他們的權力。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決定你自己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等大家都準備好以後,我會繼續講課。)設定特別時光。讓孩子參與建立日常慣例。提供有限制的選擇。讓孩子把他們的問題放到家庭會議,或班會的議程上。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3、報復

孩子的目的:報復。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傷害;失望;難以置信;憎惡。

想採取的行動:反擊;以牙還牙;心想“你怎麼能這樣對我”。

孩子的回應:反擊;傷害別人;毀壞東西;以牙還牙;行為升級,或換另一種武器。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我得不到歸屬,但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不要還擊,要從報復循環中退出來。保持友善的態度,等孩子冷靜下來。猜測孩子因為什麼受傷,表達同情和理解。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傾聽,啟發式提問。“你看起來很傷心。能告訴我發生什麼了嗎?”如果你造成了傷害,用矯正錯誤的3R。

4、自暴自棄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棄。

家長或老師的反應:絕望;無望;無助;無能無力。

想採取的行動:放棄;替孩子做;過度幫助。

孩子的回應:更加退避;消極;毫無改進;毫無響應。

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不要放棄我,請給我一點鼓勵、肯定。

家長或老師主動的、鼓勵性的回應: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能體驗成功的簡單步驟。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驟。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努力,無論多麼微小。放棄你對孩子的任何完美主義的期待。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放棄。

二、幫助識別錯誤目的和觀念的線索

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觀念,但是有兩條線索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

第一條線索:大人對孩子行為的情感反應。

如果你感覺到以上類型對應的情感反應,孩子的錯誤目的就有可能識別出。雖然很多成人都說自己的情感反應是憤怒和沮喪,但事實上,這是對最初感覺的第二反應。受到威脅、傷害或無能為力,都會讓人有非常無助的感覺,以致於我們很快用憤怒作為第二回應把它們掩蓋起來。憤怒至少讓我們有種虛假的力量感。問一問自己,憤怒和沮喪背後是什麼感受,對照以上類型。

第二條線索:當你要求孩子停止行為時,孩子的反應。

對照以上類型,你就能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的信念。一旦懂得,大人就會樂意去鼓勵孩子,而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

對每一種錯誤目的的有效鼓勵方式

按照對應的情況鼓勵孩子。請注意,同一個行為可能代表著所有四種錯誤目的,並且,次序也不是必然從尋求關注開始,依次過度到自暴自棄,被動的孩子受到打擊,很有可能直接就進入自暴自棄。

對待十幾歲的孩子

十幾歲孩子不良行為的錯誤目的,不同於以上常規歸納,有著更多因素。其中,同齡人壓力對十幾歲的孩子極其重要。此時,同齡人的認可比大人的認可更重要。而且研究表明,此時,大腦的額葉前部可能有迅速地發育,十幾歲的孩子常常把周圍其他人的身體語言誤解為挑釁行為。因此,養育十幾歲的孩子時,必須格外注意表達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測。贏得他們的最好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五、當心邏輯後果

傳統意義上理解的管教,大多是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以便之後做得更好。很長時間內,家長們都認為唯有懲罰可以達成這個效果,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正面管教中有一個工具叫邏輯結果,因為與懲罰有些許形式上的相似,在實際應用時經常被家長們誤用,作為懲罰的偽裝。邏輯後果區別於自然後果,需要家長的介入。

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是指自然而然地發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沒有大人的干預。站在雨中,就會淋溼。不吃東西,就會餓。這裡不允許借題發揮。比如,孩子總是忘了帶午餐,你可以嘗試不再給孩子送去,讓他體驗忘帶午餐餓肚子或只能找同學分享的後果。但是,不要試圖說教“我早就告訴過你了……”。

注意,有些情況不宜採用自然後果。比如,危險,妨礙到他人,或孩子不在乎結果時。

邏輯後果

邏輯後果不同於自然後果,它要求大人或其他人介入,決定哪種後果能為孩子創造有益的學習體驗,鼓勵孩子選擇負責任的合作。區別邏輯後果和懲罰的,是它的4R準則。

1、相關(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

“相關”是指後果必須是與行為相關的。“尊重”是指後果一定不能包括責難、羞辱或痛苦,並且應該和善而堅定地執行。“合理”是指後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題發揮,並且從孩子和大人角度看都是合理的。“預先告知”就是預先讓孩子知道,如果他選擇了某種行為將會出現什麼結果。如果遺漏了這四個R中的任何一個,就不能再被叫做邏輯後果了。

自然後果和邏輯後果是很難運用的,理性時,人們明白自己的目的,但被情緒支配時,大人很容易把“贏得”孩子變成“贏了”孩子。邏輯後果對於處理大多數問題來說,並不是最佳工具。

六、關注於解決問題

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麼,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思路從關注懲罰轉向關注解決問題。

關注解決問題的主旨是:問題是什麼以及其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對此,有關注於解決問題的3R1H原則,和邏輯後果的4R非常相似,只多了一項H。

1、相關(Related)

2、尊重(Respectful)

3、合理(Reasonable)

4、有幫助(Helpful)

在一次班會上,老師讓大家頭腦風暴,對兩名因為沒聽到鈴聲遲到的同學討論邏輯後果。下面是孩子們列出來的清單:

1、讓他們把名字寫在黑板上。

2、讓他倆放學後留下,時長等於遲到時間。

3、從課間休息中扣除相應時間。

4、取消他倆明天的課間休息。

5、向他們吼叫。

然後,老師讓大家忘掉邏輯後果,為有助於同學準時回來教室的解決方案做一次頭腦風暴。下面是他們列出的清單:

1、大家一起喊:“打鈴啦!”

2、遲到的同學可以在靠近電鈴的地方玩。

3、遲到的同學注意別人什麼時候回教室。

4、把電鈴調得更響一些。

5、遲到的同學選一個好朋友,提醒他該回教室了。

6、打鈴的時候,大家拍他們肩膀來提醒。

兩個清單之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前一個看上去像懲罰,它關注的是過去,後一個更像解決問題的方案,關注的是兩個學生在將來如何做得更好。其焦點在於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其實,只要給孩子機會,孩子們常常比大人更善於解決問題。

積極的暫停

在試圖解決問題之前,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需要一段時間的冷靜,讓大腦從“原始腦”切換到“理性腦”,而 “積極的暫停”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和孩子溝通合作,在家裡設立積極暫停區,遵循以下四項指導原則。

1、花時間訓練。在使用 “積極的暫停”之前,要和孩子談談它的好處,將“冷靜期”的價值,以及解決衝突前要等每個人都好起來的重要性告訴孩子。

2、讓孩子們佈置他們的“暫停”區。和孩子一起做頭腦風暴,提出一些期間幫助他們心情好轉的活動,比如讀書、玩玩具、休息或聽音樂,為暫停區起一個他喜歡的名字。

3、事先和孩子商量好一個計劃。

4、要教給孩子,當他們感覺好起來之後,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出彌補。

啟發式問題

很多人質疑“積極的暫停”,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其實,“積極的暫停”只是讓大腦切回理性狀態的過渡,通過啟發式問題來幫助孩子探討他們的選擇造成的後果以及改進意見,是緊接著的重要步驟。這一點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一書。

提問時要格外注意不能有腹稿,關鍵在於要走進孩子內心。不要輕易使用“為什麼”,因為這個句式聽起來像在指責,會招致孩子的戒備。

作者的一位女兒跑來告訴媽媽,她打算在聚會時一醉方休。作者倒吸了一口涼氣,但仍平靜問她:“跟我說說,你想那麼做的原因是什麼?”女兒說,很多孩子都那樣,而且看上去他們喝醉了都很開心。作者剋制說教衝動,問道:“你現在不喝酒,你們朋友們是怎麼說你的?”女兒想了下,說朋友們總說如何欽佩她為她驕傲。作者繼續啟發提問,讓女兒想如果她喝了酒,朋友又會怎麼看,女兒說:“我敢肯定他們會感到失望。我大概也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我想我不會那樣做的。”就這樣,女兒喝酒的風險化解了。

七、有效地運用鼓勵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鼓勵,是給孩子提供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知道該怎麼回應”的感知力。通過鼓勵來幫助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當失望感被消除的時候,不良行為的動機也就不存在了。

鼓勵並不簡單,需要把握好很多方面。

時機

有時候,在衝突發生的時刻,尤其是當錯誤目的是尋求權力或報復時,大人和孩子可能都會感到太憤怒,而不能給與或接受鼓勵。可能只有在一段冷靜期之後,鼓勵才能令人滿意地接受。

相互尊重

這意味著:

1、對自己和他人能力的信任;

2、對別人的觀點以及自己觀點的興趣;

3、承擔起你對問題所應負責任的意願。

成人教授孩子這些的最好方法是以身作則。

改善,而不是完美

完美是一種極不現實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陷入深深的沮喪之中。孩子寧願不做任何嘗試,也不願意因為無法達到一個大人或自己期待的完美而體驗持續的挫折感。而以改善為目標,承認孩子的進步,會鼓舞孩子,激勵孩子繼續努力。

著眼於優點而不是缺點

無論多麼糟糕的事情,都有值得肯定的部分。當你關注積極方面時,對你自己和別人都是令人鼓舞的。孩子告訴你他喝酒了,那麼至少他的誠實值得鼓勵。

將不良行為轉向積極的方面

擾亂課堂紀律的孩子,往往具有一定的領導能力。當你看到這一點,幫助孩子將其不良行為轉向有貢獻的方向就不那麼困難了。

作出彌補

當孩子做出了什麼不負責任或者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時,給他們一個機會做一些能讓被他冒犯的人感覺好起來的事情,以此作為彌補。作出彌補是鼓勵,它教給孩子社會責任感和擔當能力,當孩子幫助別人時,對自己的感覺也會更好。

避開社會壓力

當朋友、鄰居、親戚等人在一旁觀看你如何對待行為不良的孩子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的能力與形象就取決於你對此事處理的好壞。此時,你很容易覺得旁觀者期待著立竿見影的完美,而這會給你造成壓力,走向懲罰。你要做的是避開這樣的壓力,帶孩子離開被圍觀的情境,單獨解決問題。

安排特別時光

為什麼特別時光具有鼓勵效果?因為1、當孩子能期待特別時光,他們會感到歸屬感和價值感。2、特別時光是對你的一個提醒,提醒你當初為什麼要孩子,為了和他在一起的快樂。3、當你太忙而孩子希望關注時,讓他們接受你當下沒時間更加容易。

鼓勵與讚揚

鼓勵與讚揚不同。讚揚指向人,只針對已經完成的事,有操縱性,讓孩子尋求別人的認可。而鼓勵指向行為,針對努力以及改進,是尊重的欣賞的,讓孩子為自己而改變,自信、自立。

讚揚試圖給予孩子自尊,但自尊既不能給予也不能接受,而是培養出來的,是從應對失望、解決問題以及有錯誤中學習的機會中獲得的自信和能力感培養出來的。

日常慣例表

避免晚上就寢和早上起床鬥爭的一個最好辦法,就是讓孩子參與制作日常慣例表,然後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慣例錶行事,而不是你來告訴他們該做什麼。可以讓孩子列出清單,一起排好次序,最好拍下孩子做這些事的圖片,做成日常慣例表張貼在孩子看得見的地方。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覺得自己越能幹,越能受到鼓勵。

花時間訓練孩子,很多父母往往只告訴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願費時間準確說明這些期盼如何才能達到。教孩子如何收拾玩具、房間,如何洗衣服,一步一步,足夠細緻可複製。不斷檢查跟進學習效果,並且讓孩子知道何時要開始實施。

八、班會

會議可以為大人和孩子提供最好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學習和實踐合作、相互尊重以及專注於問題的解決等民主程序,是培養孩子七項重要感知力和技能的最好途徑之一。

在學校,這種會議表現為班會。孩子們在會議上會學到正確的表達、開闊的思路、傾聽的技巧、記憶的技巧、客觀思考的技巧以及自己選擇造成的邏輯後果。

班會的目的應該是教孩子們相互尊重、相互致謝、專注於問題的解決方案、籌劃班級活動。老師應該花時間把有效班會的八大要素教給學生。包括:

1、圍成一個圓圈

2、練習致謝和感激

3、設立一個議程

4、培養溝通技巧

5、懂得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

6、角色扮演和頭腦風暴

7、分辨人們之所以做一件事情的四個理由

8、專注於非懲罰性的解決方案

老師要格外注意自己的態度和技巧。要放棄控制,邀請孩子合作。為孩子做出榜樣,習慣於問一些啟發式問題。要為一些問題承擔責任。要客觀,不要評判。尋找每個行為背後的積極意圖。

九、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應該每週一次,定下來就不輕易改變,決定要在全體一致同意的基礎上做出,內容包括對下週活動的討論,結束前應該計劃下週家庭娛樂活動,並且以全家人都參與的活動來結束。會議中的主席、秘書等角色要輪流擔任。冰箱是張貼會議議程的理想之所,議程包括家人之間相互致謝、解決問題、計劃家庭活動、家庭娛樂。

家庭會議可能會有一些特殊的挑戰。比如,十幾歲的孩子,可能權力之爭和報復循環已經根深蒂固了。家庭會議剛好能夠極大改善這個狀況,只是父母要謙虛承認自己曾經的做法不管用,並且向孩子承認這一點。又比如,單親家庭,家長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你內疚,那麼孩子就會感覺悲劇正在發生。如果你接受現實,認為自己在盡力走向成功,孩子也會感受到這一點。

當家庭會議作為一個傳統,能提供給孩子幸福感、自信感、自我價值感和歸屬感。

十、你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我們從孩提時代開始,就積累了大量的潛意識,形成生活態度取向。大體上,生活態度取向可以歸納為四種類型:安逸、控制、取悅和力爭優秀。

四種生活態度取向

1、安逸型

最擔心:情感和身體上的痛苦壓力;他人的期望;受人脅迫。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擔心發生:追求安逸;尋求關照;讓別人感到舒適;怎麼容易怎麼做。

優點:隨和;很少所求;圓熟;同情;容易預測;和事佬。

缺點:不能發展才智;追求個人成長;效率不高。

收穫意外的反應:厭煩;惱怒;不耐煩。

造成結果:效率越來越低;沒有耐心;缺乏自我成長。

2、控制型

最擔心:羞辱;批評;意外。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擔心發生:把握自己;把握局勢;把握周圍的人。

優點:領導能力;組織能力;堅持不懈;高效;守規則。

缺點:僵化;沒有創造力;衝動或社會隔離。

收穫意外的反應

:反叛;抗拒;挑戰;沮喪。

造成結果:別人不願與之交往或靠近;感到拘謹。

3、取悅型

最擔心:拒絕;拋棄;爭吵。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擔心發生:討好他人;積極型-要求別人認可;消極型-博取憐憫。

優點:友善;折中;謙和;體諒;自願。

缺點:不考慮別人是否願意被討好;不關心自己。

收穫意外的反應:開始愉快,後來要求認可和回報。

造成結果:對自己和他人都缺乏尊重;怨恨。

4、力爭優秀型

最擔心:無意義;無關緊要。

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擔心發生:做得更多;比別人好;保持正確;讓自己更有價值、競爭力。

優點:有見識;堅持不懈;社會責任感;能把事情做好;理想主義。

缺點:工作狂;超負荷;太投入;把太多責任攬上身。

收穫意外的反應:覺得力不從心和愧疚;撒謊以避免評判。

造成結果:招架不住;時間不夠用。

找出你的生活態度取向

每一種取向的優缺點,都影響著我們作為家長的行為,當孩子從我們身上習得了我們的優點,極有可能也學會了對應的缺點。瞭解自己,承認可能存在的缺陷,你就能夠承擔起更多責任,想辦法克服它,而不是表現得像個受害者。

安逸型的大人如果能夠讓孩子在會議上參與制定限制、日常慣例、設立目標並一起解決問題,他們就能更加有效。

控制型的家長,練習掌握如何給孩子提供選擇、問啟發式問題、讓孩子參與決策,教養效果會更好。

取悅型家長如果教會孩子及自己不再只關注別人的需要,照顧到自己,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和要求,而又不期待別人與他們想的一樣,就會受益無窮。

力爭優秀型的家長如果能夠盡力拋開自己凡事都要正確並最好的要求,嘗試走進孩子內心,去發現對孩子更重要的事,他們就會更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