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用2个军围攻日军1个团,20多天歼敌1800人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远东部队出动150多万大军,在海空军和强大炮兵配合下,从中苏、中蒙边境东、西、北三个方向4000多公里战线上,向日本关东军发动了猛烈闪击作战。

在苏军的三路战役大军中,担任东线主攻的是远东第1方面军,下辖陆军4个集团军加1个机械化军、空军1个集团军和防空军1个集团军,总兵力近60万人,拥有1万多门各式火炮、18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100多架作战飞机,主要沿牡丹江、敦化一线突击,切断驻东北关东军与驻朝日军的联系,尔后向北满和长春方向推进,配合北线、西线进攻的远东第2方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作战。

苏联红军用2个军围攻日军1个团,20多天歼敌1800人

​从东线进攻的苏军实际上是啃上了硬骨头,因为这一线是日军的主要防御方向,构筑了坚固的要塞堡垒线。在此前多年中,日军对边境一线地区进行了严密勘察,选择了适宜建立防御的地区,重点加以经营。日军在有利地形中选点大量构筑工事,以地下工程为主,每个据点面积都很大,方圆数公里地下都被掏空,周围还有高山和沼泽作为掩护。

据点内部大都建在山体下方,连通洞穴构筑了无数独立堡垒,可以囤积兵力和物资,并有纵横交错的暗道互相通连。据点外围是很多碉堡组成的筑垒群,碉堡由砖石建成,上面覆盖有厚厚的钢板保护。各碉堡间也修有多条堑壕和坑道用以运动和囤兵,上面用钢筋混凝土浇注覆盖,非常坚固。碉堡群外围布置了大量防坦克、防步兵雷区和障碍群,严密控制了各进出通道。据点上方的山体上也加以凿空,钻出了密密麻麻的枪眼炮眼,形成很多永备火力点。这些火力点的外层岩壁厚达1米多,发射孔周围还用厚钢板遮盖。

如此费尽苦心建成的筑垒据点,配置相应兵力火力,能够以点连面,以群连片,在几千公里边境上形成了严密的筑垒要塞体系。日军对于这一体系非常自信,认为比法国的马其诺防线要强,苏军想进来只有从正面强攻,因此可以在边境上就大量消耗敌人主力,为赢得战役胜利创造重要条件。

苏联红军用2个军围攻日军1个团,20多天歼敌1800人

​日军的努力没有白费,苏军打进来时在各筑垒地域都遭到日军顽强抵抗,双方进行了殊死拼杀。这些筑垒要塞的坚固程度和日军的战斗意志都令苏军非常震惊,为了将之粉碎花了很多时间,也付出了较大代价。后来很多苏军老战士都回忆,攻打日军筑垒要塞的艰苦程度堪比斯大林格勒战役。

如著名的东宁要塞攻坚战,防守日军约1800人,相当于一个团兵力。苏军一上来就用了步兵2个军兵力,实行无死角全面进攻。然而日军的要塞工事隐蔽坚固,交叉火力非常凶猛,苏军的集群冲锋遭到严重杀伤,战斗效果却很有限。由于地形及日军设置障碍群的关系,苏军的坦克也很难发挥作用。

后来苏军改变打法,使用几十门大口径火炮和 500余架轰炸机轮番攻击日军要塞,先后打出十多万发炮弹和投掷了几千枚重磅炸弹,这才消灭了一批碉堡和火力点。接着苏军组织步兵攻击,在炮火掩护下强攻要塞,抵近攻击消灭碉堡、坑道和屯兵洞中的日军。苏军使用火焰喷射器发挥了强大作用,令日军闻风丧胆。对于因地形关系炮火难以摧毁的碉堡和岩壁火力点,就运上去大量炸药实施人工爆破,反正苏军不怕爆破手伤亡,反复攻击,终于一一将其拔掉。

苏联红军用2个军围攻日军1个团,20多天歼敌1800人

​这样足足打了半个月,仍然只攻占了半个要塞,消灭日军900余人,苏军损失则达到3000多人。此时东北日军已经奉命向苏军投降,但东宁要塞的日军还在抵抗。后来苏军派日军俘虏带着天皇投降诏书进要塞劝降,费了不少周折,东宁要塞中残剩的日军才出来投降。

东宁要塞攻坚战,便是以如此的激烈残酷而闻名战争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