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那麼多目標都沒實現?好巧 我也是

不久前我還在感慨2018年過的真快,實際上這一轉眼2019年都過了兩個多月了。

上學的時候總覺得一節課45分鐘難熬,尤其是數學課,老師講的口若懸河,我聽的迷迷糊糊,每天盼望著早點下課。上班之後忙起來又覺得時間不夠用,再繁瑣的工作裡自我掙扎。

之前工作的時候有個同事,每每到快下班的時候就聽到她那邊傳來:"啊.....天啊,怎麼還有這麼多事沒做,好累啊"。

她問我們:"你們不是這兩天要出差了嗎,要做PPT要備課件還要準備這個準備那個,你們怎麼安排的啊?"

我如何做安排,那就是立flag,我也喜歡給自己立flag,能不能完成這又是另一回事兒了。

比如我在2018年的時候給自己裡的flag有:1.去喜歡的地方旅一次遊

2.和好朋友一起做幾件有意義的事情

3.存10000塊錢

4.找一個夠高夠帥性格好的對象

定了那麼多目標都沒實現?好巧 我也是

結果在2018的12個月裡面有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工作,還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找工作。

後來我想了想給自己的flag不要過大,不然本身能實現的flag就成了dream。

所以不如換成:

1.隨便哪裡旅次遊

2.和好朋友吃頓火鍋

3.存1000塊錢

4.找個活的對象

定了那麼多目標都沒實現?好巧 我也是

或許是在給自己立flag的時候目標太過長遠,導致自己內心就認為難以完成而沒有信心,我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有著不少盲目是切實際的想法,實際完成的可能性反倒是相對較小。

所以在工作上我給自己的flag都是比較容易實現也合乎本身的,比如:保證自己兩個小時內交稿;一個小時做PPT一個小時熟悉內容並脫稿。

我認為:所有的目標首先應該都是合理的,問題來源不是因為時間不夠也不是因為沒有能力,而是來自於自我認知誤區。

1.明確的目標與自我實力相駁

就好比如說我給自己定下2018年的目標有4個,每一個看上去都好像挺容易實現的。

旅遊不難吧,但是旅遊的時間卻造成了我的困擾,想要旅遊就只能選擇在法定節假日,而選擇這種日子的後果就是人看人,人擠人。

和朋友一起做幾件有意義的事情,看上去也很簡單,實際上大家都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大家的休息時間都不一樣,能夠聚到一塊都得靠買六合彩的運氣。

存錢和找對象都是我媽替我操心的一件事情,只是都是瞎忙活一場。每個月都有不少的開銷,又是在愛花錢的年紀,想要老老實實的存下錢還真不容易;再說了自己啥也沒有還想找一個啥都有的對象,這不是在做夢呢。

後來我總結了一下我的2018,雖然和我立的flag多少有些區別,但是似乎還是處於一個理想狀態。

工作原因去了有十幾個城市,手機相冊裡也有不少風景照;和兩個十幾年的發小第一次在同一個地方相聚,同睡一張床一起傻笑到半夜;為了租房子存了4000塊錢,雖然後面過得非常的拮据,但是感覺很好;和喜歡的人見了面一起做飯。

回到我最初給自己立的flag,簡直相差太遠,啪啪打臉。

盲目不切實際卻美好的目標能帶來的大部分都是一種小激動的心情,在這些目標出現的時候,就會幻想目標實現後的樣子,興奮的多巴胺讓人沒辦法理性的思考這些目標我到底能不能完成。

就好比如在工作中老闆拋給你一份工作:"今天下午4前給我一份昨天會議整理的PPT"。

那這個屬於外部目標,這個目標和你本身能力是成正比的,是在行動實力的可行範圍內,因為參加了昨天的會議才知道會議內容,這樣才能高效的完成工作達到目標。

如果老闆說:"你最近表現不錯,最近合作的項目交給你,完成之後你升職為總經理",是不是突如其來的壓力讓你無話可說。

當然了,這種電視劇劇情是不可能會發生的,這種目標太大,即使結果很吸引人,但是卻不在個人實力範圍之內。

定了那麼多目標都沒實現?好巧 我也是

所以,認清自己比給自己定目標更重要,不要糾結於要給自己定下多麼偉大的目標,而是要關注本身有沒有這個實力完成目標。

2.高估了自己的自制力

巴金森在其所著的《巴金森法則》中寫下這段話"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工作就會自動變成需 要那麼多時間。"

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時間可以做某項工作,你就會花一天的時間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時的時間可以做這項工作,你就會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時內做完它。

我之前那個同事也是挺有意思一人,明明工作都擺在桌上了,她卻能拿出時間來看偶像劇。

問她工作忙不忙,她又說今天很忙,事情特別多,但是先追劇反正下午還有時間;於是就有了開始的時候臨到下班還在"奮筆疾書"。

總是被外界因素干擾工作,是因為自制力太差嗎?

事實上,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任何讓自己堅持的事情,都會消耗能量。比如工作太久之後,會想吃點零食,想玩遊戲或者看偶像劇,開始控制不了自己,就是因為意志力被耗光了。

定了那麼多目標都沒實現?好巧 我也是

《成功、動機與目標》裡,將"自制力"分析為"自制肌",認為是會消耗,也能保養,更能增強。

我的感受是有對的地方也有不理解的地方,就好比我逛了一天街,但是我沒有買任何東西,我控制著自己想要購物的慾望,結果是我又懊惱又開心;懊惱的是那件很喜歡的衣服、限量款的口紅沒能買下來,開心的是沒有一時衝動亂花錢。

逛了一天的街這是對"自制肌"的消耗,沒買任何東西是對"自制肌"的增強。

比如我規定自己在一個小時內將工作完成,那麼這一個小時我就會增強我的"自制肌",能夠快速高效的完成工作;但是如果是一天的時間,那麼"自制肌"就會被消耗,完成工作的速度就會降低。

為了節省我們的自制力,可以將實現目標的行為植入潛意識,可以為自己設定一些"如果…就…",比如:如果我兩個小時內結束工作,那就獎勵自己一份小零食。

在我設定的這個"如果…就…"裡面,我的可行範圍很大,所以我的自制力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獲得最大的鍛鍊,而不是被消耗。

我們總是對自己過多的期待和抱以過多的信心,美國VOX新聞網發佈了一篇文章。心理學家在對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的159名學生進行了實驗:通過心理測試對159名學生的自控力強進行了打分,這些人被要求在一週內同時完成一項任務。

如果通過自制力來抵制誘惑達到目標是非常有效的,那麼實驗結果應該是自控力越強的學生應該完成得越好。

但實驗結果發現,到了學期末,那些自我控制力表現更好的學生並沒做的更好,而是感到筋疲力盡;而那些能夠順利完成目標的學生只是因為受到的誘惑更少。

定了那麼多目標都沒實現?好巧 我也是

我記得小學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每天早上起床的時候我的腦海裡都有兩個小人,一個在說'還睡一會兒'另一個說'要遲到啦'",所以我能夠每天早起防止自己遲到。

這種意志力能夠有效抵制誘惑的觀念其實在我們心中是從小就被培養的,但是由此養成每天早起習慣的人少之又少。

完成目標需要自制力,但是我們往往會在一開始制定目標的時候忽略了本身的自制範圍。

3. "想要"和"我要"界限模糊

不久前我一朋友跟我發微信上跟我吐糟說最近過得不開心,跟我倒了不少糟心事兒,我都能理解,誰還沒點亂七八糟的事呢?

於是我提議:"要不咱倆出去衝動消費一把?"

但是很快被她推翻了,她笑著說:"我什麼時候才能發財啊,錢包空空就是我的糟心事兒。"

我想起昨天在微博上看到的一段話:

羨慕你們這些有錢的,難過了傷心了,可以立馬飛出去旅遊、喝野酒、瘋狂購物,浪蕩人生;而我們這些窮的,只能窩在家裡哭唧唧地啃著零食喝著涼白開,看電鋸打打遊戲掉掉分。

很多人想要的財富自由、想要升職加薪、想要獲得認可尊重。

實際上我也有想過"一夜暴富",我記得去年生日的時候,我許的願還是希望發財。

定了那麼多目標都沒實現?好巧 我也是

不過"想要"這個目標並不是一定要實現,不實現也沒關係。

好比如我知道我並不能一夜暴富但是我還是'想要'一夜暴富,所以即使就是現狀我也還是會安然接受,因為我知道沒有多少人是真正會一夜暴富,天馬行空的泛泛而已。

我發現大部分的人都是一樣的,給了自己一個目標,然後盲目的去想著實現。

就好比頭上吊著蘋果趕路的騾子,或許最後能吃上一口清甜的蘋果,或者是被累死在渴望的路途上。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是講一個NBA球星的,他去向教練請教,如何才能成功。教練把他帶到了河邊,一把把他按在了河水裡,因為呼吸困難,只能一直在掙扎。

教練把他拉出來,問他現在最想要的是什麼?他的回答是最想要呼吸。教練告訴他,當你對成功的渴望像對呼吸的渴望一樣強烈時,你也就能夠成功了。

為什麼很多目標都沒能實現,就是因為對目標的渴望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的強烈。

"找一個夠高夠帥性格好的對象"對我來說並沒有那麼強烈的渴望,或許是因為周圍的朋友已經開始結婚甚至生子,或許是因為家人有意無意的提起。

回頭看看之前給自己定製的目標計劃,似乎"想要"的部分更多。

吃飯的過程中,當你說出"我想"吃什麼時,證明你現在還不是很餓,吃不吃都無所謂;當你感覺很餓時,說出的不會是"我想"吃飯,而直接是"我要"吃飯。因為現在很餓,對吃飯這個需求是迫切想要的,其它任何事,都阻擋不了我要吃東西的渴望。

定了那麼多目標都沒實現?好巧 我也是

你的渴望有多強烈,目標實現的可能就有多強大。

我要財務自由

我要升職加薪

我要得到認可

..............

"我想"變成"我要"更加有激情,有了激情就要創造出渴望,雖然產生不了對呼吸的渴望,但是可以創造飢餓時的狀態。

不努力賺錢會怎樣?買不起房買不起車,孩子想讀個好學校都交不起學費;

不能實現財務自由會怎樣?永遠都在還信用卡,每月債務壓力大,生活拮据;

不被人認可會怎樣? 沒人看到你的價值,只能一輩子碌碌無為。

給自己實現目標的觸發點,不要說"我想"而是多說"要";制定目標確定可行範圍,不需要花哨也不需要假大空,適合你的目標才是最佳可完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