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不讀書卻很自豪?而有些人讀了書卻很自卑?

侃聊天下


我身邊有三種人,分別是一點書都沒讀過(文盲)初高中畢業(識字有一點知識)和最後一種大專本科或者研究生這樣。

我是屬於第二者和第三者之間(成人大專)

首先覺得不讀書為榮最明顯的是第一種,我親口聽我一朋友講過不讀書是一件好事兒,當然這是個例外,其他的都曾表示過後悔,想看書卻又不識字。

一點都誇張,90後真有文盲,但也不是全不認識只認識簡單常用的你我他或者自己的名字_

上個網吧打遊戲都不會與人交流,QQ微信就更別提了,表情交流。😓

跟他們比較我算是個高材生了,不是鄙視,只是覺得有點可悲,地方環境,家庭原因_

沒有校園的童年並不完整。

第二種,初高中,跟他們一起交流和玩鬧很愉快因為我們有共同需要,共同的愛好,更多的是探討的內容也大致相似。

但是我的朋友這一類基本上是沒人去看書的,如果看那也是小說,言情的玄幻的黑道的,目的和夢想也很簡單,可能也跟很早進入社會有關係,看清了這個世界,多數都在踏踏實實的工作,娶妻生子,賺錢養家,少數還在堅持,希望可以鹹魚翻身。

第三種,大專本科研究生。

大專基本陣亡,混的沒有第二種好的比比皆是,感覺這個文聘除了比初中畢業好聽一點以外,沒啥作用,讀書也不見得,基本上都在某出路,到處打工,不願意在老家發展,書看個人吧。

本科,相對大專好太多,大多數走的平穩路線,與學校的專業也對口,看不看書沒去了解,但是我知道他們會有學習,和書接觸的多。

研究生還沒畢業不知道。

個人認為,書是好東西,我平時也喜歡看,但是也看不下來,很多好書沒看完。

跑題就跑題了,說的不到位的有錯誤的請鍵盤留情,這只是對我身邊人描述,並不是全部

但是這也說明了,一點我混的很差。

自不自卑自不自豪的,我也確實說不明白。


IKUN周雨娜


對啊,我身邊大多數是那種不讀書,很多連最簡單的常識都不知道,但是卻特別自豪,不分男女,不分年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我簡直了,當你身邊充斥的基本都是這樣的人的時候,我很苦惱,也很困惑。

求知有錯嗎?好學有錯嗎?

我從小就對文史特別感興趣,大量的閱讀小說,凡是身邊能找到的書本都拿起來讀。可是文理分科的時候,還是不得不屈從家裡的意志學理工科,一路走來,我見過身邊太多人不讀書,甚至不碰書本。

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對我自己喜好讀書也是不掩飾的,可是領導說,讀書多,腦子死板。也有朋友說,我,不過就是喜歡炫耀賣弄知識罷了。

後來,我再也不在人前顯露自己真正的興趣,從來不提起類似的話題。有的時候,碰到知道的東西,我也假裝不知道。

現在我馬上就四十了,我覺得人不管多晚,有夢都要去追,我報考了中文系自考,也不再遮掩自己的愛好了,可是還是受到別人的重傷。

為什麼無知的人那麼自豪,求知慾強的人卻自卑……

越無知越無畏,越愛學習的人越覺得自己懂得太少……

這是悖論嗎?

這種經驗我幾乎每天都能碰到……


梧桐


是啊,我沒上學,我很自豪,我們家祖上幾代都沒上學,到我這代,我上三年級,我老公上一年級。有什麼不好嗎?我照樣,樣樣行,能說會道,照樣看書玩手機玩電腦考駕照。哪樣事一看就懂一學就會。讀書多隻不過是想混個好工作。書唸的少,少操心,生活簡單粗糙一點。上學?學的有些東西是沒用的,不起作用的,必競大多數知識是出自生活,經驗是積累摸索的。長有眼晴,嘴,耳,心,大腦,靈活就行,隨學隨用。我沒上學,我想到的,有些文化高的人不一定能想的出來呢。沒學,就自己創造,自有自己的一套思路。


我的名字別人己拿去用


有個故事可以說明一部分!有個人經營了一個小賣部,有個老者進來想買7塊錢一包的點心《月餅》櫃檯上幾十包點心這個老者沒放過一包,都從他的手中拿看了過去!把點心快捏成渣渣了,就是不買一斤!這時這個店主急了,老叔!老叔!你以前肯定是個教書的!這個老者很驚訝!哎!你怎麼知道的?你以進門從你的舉動上就能看出來!我們沒文化的農民進門來想買一斤點心,二話不說買著就走了。你們有文化的買一斤點心先挑選了幾個小時,把我的點心捏成渣渣了,別人都快賣不成了,你都不買一斤!這就是生活中的有文化和麼文化的差別!《不對號入坐,真人真事》。


生死線4


為什麼有些人不讀書卻很自豪?而有些人讀了書反而很自卑?

我想那些不讀書而自豪的人,一定是賺了一些小錢,覺得很有優越感吧,恕我直言,我認為這不叫自豪,這叫“自大”狂妄自大,特別是近幾年特別流行一句話:讀了大學的同學畢業後給小學畢業當老闆的同學打工。


現在這個社會,真的靠自己創業走出來的,的確是很辛苦,尤其是一些體力勞動活,比如賣小吃什麼的,很辛苦,但是幾年下來就一套房。不過也很操勞;


但是其實大多數沒讀書的人其實出路都不怎麼樣,我身邊的親戚或者同學,一些初中上完就不讀了的,已經有兩個娃。而且大多數人還處在給做一些很簡單的服務性工作,工資也不高,沒有發展前景。

而身邊還在讀書的人,都在埋頭苦學,潛心讀研讀博,之所以會“自卑”是因為身邊接觸的人都太優秀了,是抱著一種謙遜的態度,始終求學的態度,所以會讓人覺得“自卑”。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是否認同這種說法?歡迎留言評論!


妙手小聖醫


無知者無謂。無知的人是知識無用論的忠實擁躉。我回老家經常會聽到,讀了大學女生,嫁人都不要彩禮,讀書讀傻了。某某讀了大學,還不是一個月不如我掙的多,然後洋洋自得。也不想想別人做的什麼,有什麼樣的上升渠道。他做什麼樣的工作,又有什麼上升渠道。什麼都扯到讀書上,好像諷刺幾句讀了書的人,自己就比讀書的人厲害了。其實心裡自卑的,靠說別人滿足自己的優越感,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

就像越是一無是處的人越是在乎面子,在某些事情上對於別人的眼光特別在意。例如我認識那種人:在外面工作,沒做好,被罵了,就覺得丟面子,最後不工作了。別人的一句話就能刺激他敏感脆弱的自尊心。而在傢什麼都不幹靠別人養的時候,就不會覺得沒面子,就不談自尊心。

他的世界決定他會看見什麼,他不知道,每個人看見的世界是不一樣。他看見什麼樣的世界決定他是什麼樣的人。

越是博聞強識的人越是謙遜,因為知道個體的能量是有限的。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使人明心見性。讀書能夠讓人看到更多的世界,明白世上的一切事物都非永恆不變,人不不斷的學習。

剛開始閱讀,在周邊的環境裡來說會有一定的優越感,認為自己比身邊的人知道的多。當讀書越來越多,越接觸到更寬廣的世界,越知道自己的無知。

古希臘哲人就說,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帽帽的小宣園


不讀書的很自豪,而讀過書的自卑 從大學畢業這種人越來越多,有這種心裡的大部分是跟我同齡的人,舉個例子 跟朋友一塊吃飯說話的時候經意不經意的會冒出來一句,人家是大學生 有文化,跟咱不一樣 咱是粗人,只能幹體力活 體力活掙得多,還有上班的時候碰到高中畢業的同事,下班後一起喝酒吃飯,我說知道就努把力考個研了 有的人接話,說上啥屌大學啊!畢業以後工作跟我們高中畢業的一樣,我看就是浪費錢,這種自卑感瞬間席捲全身,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我要做好,我要跳出這個圈子。後來接觸很多類似這樣的嘲諷 自卑感雖然小了點但是隻要有人提起來 還是自卑的不敢說話 唉


電競陳偉霆


為什麼有些人不讀書卻很自豪?而有些人讀了書卻很自卑?

這很正常啊!古人早就論證過這個問題了。聽聽莊子怎麼說吧?

《莊子·秋水》篇:

秋天,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眾多的河流罐注進黃河。水流巨大,水面寬闊,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遠到不能辨別牛馬。這時候,河神興高采烈,沾沾自喜,認為天下所有盛大壯美的東西都在自己這兒啦!他順著水流向東行進,到了渤海。面向東方遙望,不見茫茫大海的盡頭。此情此景,使得河神原來的感覺變了。他抬頭仰望著海神感嘆道:“俗語說‘聽過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見識,說的就是我啊。而且我還曾經聽說,有人認為孔子的學識少、認為伯夷的節義輕。開始我不信,如今我看到你的無邊無際,我真是太自以為是啦!如果我今天不見識到您,我會永遠被見多識廣的人所譏笑。真是太危險了。”

聽見沒?世面見得不夠就自我感覺良好、就自豪、就張狂!世面見得大了就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謙遜、就自卑!

再來一個比喻:看看稻田裡什麼高揚著頭,什麼低著腰?充實的稻穗都是謙遜地低著頭、彎著腰,稗草癟癟的穗子空著殼兒,挺胸抬頭望著天。

又想起個可堪作比的例子來:就是現在國人的幸福指數,還有世界上人口有數據調查的幸福指數,都不是那些收入最高,條件最好的地方,都不是那些實際獲得利益最多的地方兒。反而都是小城市,跟自己的過去相比較,有了不小的提高,這些地方的人, 幸福指數最高。

不讀書的人為什麼會驕傲自豪呢?道理並不複雜呀:這些人腦子裡空空如也、比較簡單了,能看到些什麼呢?自己家裡有點存貨兒、肥吃肥喝兒,有樓房住,有小汽車……還能想到什麼呢?可能還有個把感覺不錯的女人,世間也就這麼點兒滿足本能的事情吧?讀書人會想到什麼?人生意義,家國情懷,個人與社會關係?對社會該不該有所貢獻?這都是正經的書籍當中會提示人們、教育人們的基本概念。不讀書的人就想不到這一層,不會操心這些事情,只看到眼前的物質利益,自然很容易滿足,就驕傲自豪唄。讀書人想的事情多,願意承擔更大的責任,自我感覺任重道遠的人自然就會謙遜起來,就低下了頭, 顯得有點兒自卑。

但是請不要忘了中國一句老話,“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看看世界上為人類做出比較大的貢獻的人;或者,各國政要、當權者,叱吒風雲的重量級人物,有幾個是不讀書人呢?這還需要什麼大數據、或者什麼統計資料做根據來論證嗎?這麼簡單的道理還要很複雜的價值取向來判斷嗎?你會選擇哪個呢?難道會選擇那種有點兒吃喝、有點兒玩樂就沾沾自喜、牛逼哄哄,就驕傲自豪的白丁兒嗎?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竹隱閒士


我覺得大可不必把這道題上升到「讀書無用論」的高度,這樣看待事情的方式未免太過主觀。

達爾文有句話:無知要比知識更容易產生自信。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知者無畏」。

心理學上有個「達克效應」,可以從科學的角度解釋這樣的現象:


這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其實說這一部分人表現為「自豪」,倒不如說他們被自己「無知」矇騙了,從而高估自己低估別人,還常常質疑讀書的意義。

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因為這種狀態很難被意識到,人也不可能閱讀全部領域的書籍,在各種領域都做到優秀,所以每個人都可能陷入這樣的狀態,並不只是不讀書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狀態。


「達克效應」是由Kruger和Dunning發現並提出的,他們通過對人們閱讀、駕駛、下棋或打網球等各種技能的研究發現:


1.能力差的人通常會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確認識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能力差的人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4.如果能力差的人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我想,上面部分已經回答清楚了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不讀書卻很自豪。


而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讀了書卻很自卑。

其實參照前一部分,逆向思考一下,很容易就得出結論了。

因為越是看得多,越能意識到自己的「無知」狀態,所以越是謙遜。

其實這就是兩種不同的認知狀態。

一個人的認知狀態可以分為四種維度: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3. 不知道自己知道

4. 知道自己知道



「有些人不讀書也很自豪」,處於藍色區域認知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有些人讀了書卻很自卑」,則處於綠色區域認知狀態:知道自己不知道。

很容易聯想到我們自己學習的時候,常常有那種越是在某一方面深入學習,越是覺得需要學習的還有太多,越覺得自己像個「白痴」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

而處在這種狀態往往就會妄自菲薄,只看得到自己「無知」的一面,就會越發著急,希望通過大量的閱讀和訓練,快速突破這種狀態,一旦發現起色很小,就會喪氣甚至放棄。

這也完全沒必要,從「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到達「知道自己知道」的狀態,只要堅持深入學習,剩下的就是等待時間來檢驗學習成果。

最近網上也有一個很火的圖,可以解釋學習與自信程度的關係:



不過,術業有專攻,我們也沒必要往全才方面發展,讓自己整天都處於一種焦慮狀態。


正如莊子的那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上。


尾聲發射中心


這種現象雖然不是主流,但也決非個別,古今中外概莫如此。

讀書,可以使人耳聰目明,通古今,曉天下,站得高,看得遠,能運籌帷幄,深謀遠慮,能掌握最先進的科學與技術,在人生中求得自由王國。

但是,社會是複雜的。讀書不等於必然成功。有了書本知識,還要學會靈活運用,要精通社會學問,人文學問,並找到自己發光發熱的舞臺,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作用。有些讀書人顯得自卑,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對面臨的問題胸有成竹,行事謹小慎微,矜持低調。二是雖然讀了很多書,卻找不準或找不到發揮的機遇,因之悶悶不樂或懷才不遇,給人一種自卑印象。

不讀書卻很自豪,這種人也分兩種情況。一是讀書雖少,都在某些方面有超人的能力。比如古代的劉邦,朱元璋等等。現代我們很多戰功卓著的將軍,有的讀書很少,有的沒上過正規學校,他們都戰勝了科班出身的對手。這些人自然是很自豪的。二是那些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者,不愛讀書,又沒有其他才能,平時反而裝腔作勢,趾高氣揚。由於內心空虛,用自豪掩飾其弱點。虛張聲勢也是一些人的生存之道。

讀書,學習文化知識是一個民族能不能自強自立的根本。中華民族歷來主張多讀書。過去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之說,雖有負面作用,但不難看出強調讀書的重要。現在我們在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可見古往今來都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每一人都要多讀書,讀好書,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質量,讓生命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