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很大一部分位居黃河以北,為什麼還叫河南省?

異名磁極吸引


河南省大部分地區都在黃河以南,只有一小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北,因此叫河南還是很貼切的

叫河南省並不意味著其轄地都在黃河以南,就像是山東省的本意是“太行山以東”,但這也並不代表著現在太行山以東的地區都是山東省的轄地。在今天,太行山以西是山西省,而太行山以東卻並不是山東省,而是河北省。

再說,河南省雖然有一部分轄區在黃河以北,但主要地區都在黃河以南,因此叫河南還是很貼切的。

(圖中紅線就是黃河,可以看到河南大部分地區都在黃河以南)

自元朝以後,中國的條省界都儘量避免完全按照山川河流進行劃分,這是為了防止地方政府依靠山川之險進行割據。

“河南”作為地方行政名稱最早出現於隋朝,隋朝政府在今天河南省境內設立河南郡、滎陽郡、陳留郡、梁郡等郡。

到了唐朝,唐朝政府又在河南境內設立都畿道和河南道。(唐代的河南道基本就是在黃河以南,當時河南道面積比現在大多了,除了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大部以外,今天的山東省大部、江蘇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都屬於河南道。總之,黃河以南,淮河以北都是河南道轄區)

唐朝滅亡之後,河南道被取消,在北宋建立之初,今天的河南省歸屬京西路管轄。不過“河南”這個稱謂並且沒有完全消失,只不過降級為“河南府”,受京西路管轄。

由於級別降低了,河南府的轄區面積也大大縮小,僅為洛陽附近地區。

到了元朝,元朝政府將整個黃河中下游以南和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區合併為一個行省,建立了“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省會開封。由於這個省的名字特別長,民間多簡稱為“河南江北省”或者是“河南省”。此時的河南江北省仍舊是基本位於黃河以南,只不過當時黃河的入海口在江蘇境內,因此元代的河南江北省不包括山東地區。

(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

可能是由於版圖遼闊的原因,元代的諸省的面積都非常大,但這種過分龐大的省份不利於管理。於是到明代,明朝政府對元代各省進行了拆分,其中河南江北行省被拆成三部分,明政府在河南江北省西部地區設立了河南布政司(仍舊簡稱為河南省)。

此後為了便於治理黃河以及出於防禦的需要,明政府又將黃河以北的幾個州府劃給了河南省,至此河南省的行政版圖與今天基本一致了。

(明朝時的河南地圖)


千佛山車神


河南轄域自古便是中原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的“河”專指黃河,而河南顧名思義,也就是“黃河以南地區”之意。

但是,令許多人困惑的是,在今天的地方行政區劃版圖上,可以發現河南省並非全部都在黃河以南,而是還有著安陽、沁陽這許多地區都處於黃河以北地帶。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稱呼它為河南省呢?

從歷史考據資料來看,河南行省的源頭大致可以追溯到元朝的河南江北行省,當時的區劃的確不包含當前黃河以北的豫北地區。

我國疆域廣大,山川交錯,為了方便測量界定,以及適應各地方的風俗民情的需要,朝廷中央在進行地區區劃時,大多都習慣直接以大山大河的走勢作為邊界,以降低治理成本,提升地方管理效率。

但同時出於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考慮,統治階級通常又會避免完全地按照地形來劃分地域範圍的方式。


一則是過度依賴地形的行政區,容易形成相對閉塞的社群環境,致使地區內部產生獨特的、具有一定排他性的局域文化氛圍,妨礙中央對於地方的管轄和控制,從而誘發藩鎮割據的後果,威脅到封建政體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和國家的安全穩定

二來,地形的阻隔也不利於區域商業貿易的交流往來,容易加劇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形成各地高低懸殊的商品價格差,衝擊封建社會以自然經濟為主的國家經濟體系。

因此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攻下開封及其周邊地區後,設立了有別於元朝河南江北行省的河南省,並且還將懷慶(今沁陽)、衛輝(今新鄉衛輝)、彰德(今安陽)三府都劃歸河南省管轄。

從此黃河不再作為豫州地區的天然界限,而是從河南中部偏北處穿過,成為南北商貿活動和人文交流的重要鏈接和紐帶。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自然因素影響的可能性。

自古便有“大禹治水”的經典傳說,這裡的“水”即指的黃河。

黃河作為一條旱澇災害頻繁的、主體分佈於受季風氣候影響的平原地區的大河,再加上流域內多沙善淤,因而變遷無常,在過去的記載中改道多次。

而河南恰好又處於黃河流域的中下游,是黃河改道最頻繁、影響最顯著的地區之一,所以黃河的每一次改道,勢必都會對其與河南地域的相對位置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最近的一次大型改道發生在清咸豐時期,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入渤海,於是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黃河。

所以,要討論關於河南與黃河的位置關係的問題,黃河改道這一重要環節同樣不容忽視。

在一定範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下,河南已經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區域特徵和文化面貌,地方居民也勢必會因此產生出相對統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今豫北地區雖然位於黃河以北,但距離河南的軸心城市開封等不算太遠,加上交通的日益便捷,這些城市仍處於河南文化圈的輻射範圍之內,所以當地民眾更傾向於自認是河南人。

所以說,雖然河南省的確存在部分地區位於黃河北岸,但由於其面積所佔比例和遠小於位於黃河南岸的主體部分,再加上自然的歷史的和文化習慣性等多方面的影響,人們仍然保留了河南省這一稱呼。

至於某些人關於河南河北以漳河為界的說法,是當代才開始出現的,在兩地的地方史料上並無任何相關明確規定,湊巧而已。


歷來現實



河南省不是說以黃河為界,而是以人文歷史為據,河南的劃界並不是憑空捏造,它的形成肯定有一定的依據,經過漫長的時間演變而成,它和其他省份形成條件都是一樣的,無非就是地理和人文因素,河南省兩者都具有。


地理因素:河南省以黃河以南而以此得名,最早形成在元朝,黃河那時還沒有改道,仍通向淮河,隋煬帝時大運河通往洛陽的成了主幹河道。以黃河為界,直到長江以北設立河南江北行省,那時河南版圖最大,在黃河以北設有中書省,以西有陝西行省。一直到明朝,河南才基本形成現有的格局,形成布政司。雖然北部得到一大片,可南面卻一部分劃歸湖北和安微。河南以北有河北省,山東省以西隔了河北有山西省,它們也不這樣以真正界限為依據。

人文因素:是先決條件,河南自古是中州,九州的中心,最早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三皇五帝活動的地方,後來夏禹鑄有九鼎劃分九州以河南為中心統治天下,夏啟變禪讓製為世襲制,由此拉開四千年的家天下的統治。夏朝在河南留下了二里頭遺址,離洛陽不遠,後來商朝在河南建立,延續了六百年,朝歌是最著名的商朝中心,在今河南安陽,今天發掘的安陽殷墟就是商朝留下的大墓,著名的當屬司母大鼎還有甲骨文,婦好墓。安陽就是位於黃河以北,這也不覺得奇怪,河南恰恰擁有了夏商的一切文化,也不得不稱呼河南為中華中心,最早稱呼中國。



在河南以南有南陽,毫州,曾是三國著名的諸葛亮和曹操老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許都為中心。所以河南形成最主要還是歷史形成的結果,並不是一定是黃河以南,它可以說像陝西西安一樣包容洛陽,開封為主的東部帝都群。


在經歷漫長的歲月裡,東周時期,裂土封侯,最後東周只剩下洛陽一隅,所以這塊地方一直是京畿之地,不論兩漢還是魏晉時期,河南鄒型仍是司隸,就是中央直轄之地,可那時根本就不叫河南,一直延續到隋唐,五代,宋金。後來由於政治中心的北移,河南地位也發生了改變,所以它的後來的劃分還是有歷史依據的。


龍文說史


在元朝時,河南這裡屬河南江北行省的管轄範圍,從字面上就很好理解,就是指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廣大區域。


在明朝時河南的行政區域與現在已經非常接近,但也可以明顯的看到,大部分地區還是在黃河以南的,在此時黃河以北的區域也大致以太行山為自然界限。

在清朝的時候河南的行政區域與明朝相差不大,現在的濮陽還不歸河南管轄,從黃河的位置也可以看到大部分地區還是在黃河以南,只有一小部分在黃河以北。


新中國成立時,河南的行政區域則全部在黃河以南,以北則屬於平原省管轄,雖然只有三年,但在此時也讓人們看到了河南指的就是黃河以南。

同時我們也發現無論是元朝、還是明朝、清朝,以及現在的新中國,河南一詞從未改名,所以依據歷史傳統,再加上大部分地區確實在黃河以南,叫河南省也就非常的合情合理。就像現在的湖北湖南則是以洞庭湖為界,但又不完全限於此,只是大致的地理劃分而已。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河南的行政區劃最早確定於元朝,當時叫河南江北行省,包含了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的廣大區域,確實不包含今天的黃河以北的豫北。

明朝成立後拆分了河南江北行省,但是由於核心區域和省會開封都在今天的河南,就保留了河南省的名字。

另外,為了防止地方叛亂和地方割據,各省邊界設置成犬牙交錯的狀態,特別是大江大河高山險關,絕對不完全做為省界設置,防止叛亂割據險而守!這才把黃河以北的三府之地劃歸河南!

最後,部分省界涉及到黃河改道的原因!


脈脈不吭聲


這個問題好沒道理!

你長那麼白,為啥還叫黃種人?湖北省也在黃河以南,為啥不叫河南省?

將人為的行政劃分套用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地理板塊頭上,是歷史和地理學習的最大謬誤。

在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中,有多個所謂的兄弟省份,例如,廣東和廣西、湖南和湖北、河南和河北、山東和山西,以及古代歷史上的江東省和江西省,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等。

而區分這些兄弟省份的標誌也相當簡單,例如湖南省和湖北省之間的洞庭湖,山東省和山西省之間的太行山脈,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之間的千里大漠等。

但有幾對省份的劃分在歷史上一直飄忽不定,兩省的界限也在千百年的歷史中不斷搖擺,除了越分越亂的江西省和江東省,就是至今仍糾纏不清的河南省和河北省。

因為我國南宋以來經濟重心的南移,蘇浙地區成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為鞏固對這一區域的統治,與江西相對應的江東先後分出浙江、江蘇和安徽三個省份。

自元朝創立行省制度後,與江西省對應的江東省稱南直隸,並在清朝入關後改為江南省。而這個帝國第一富省,有3/4的區域都位於長江以北,比河南省還要名不符實。

而河南省之所以橫跨黃河南北,和元朝時期行省制度創立的初衷是吻合的,即打破“山川形變”地理侷限,統治者最大限度打破各行政區的地理限制,從而杜絕各地擁兵自重、軍閥割據的可能,此時的河南省屬於河南江北行省,囊括了今天的河南省大部、湖北省北部、安徽省和江蘇省中北部等地區。

今日河南省的大部分區劃在明朝時期定型,但此時的河南與河北卻呈現出犬牙交錯的局面,直隸的大名府在東南方向越過黃河,而河南省的彰德府則向北深入直隸腹地,這一局面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建國後,中央對河南河北省區劃進行了重新劃定,原屬河南彰德府的涉縣、武安及臨漳等部分區域劃入河北,原屬河北大名府的濮陽、東明、長垣等地則劃入河南省和山東省。與此同時,為治理黃河的需要,中央在河南、河北與山東省之間設立平原省,河南省徹底成為黃河南部的省份。

不過隨著黃河治理的成功,完成歷史使命的平原省於1952年撤銷,原平原省區域大部分劃入河南省與山東省,河南省遂再度成為腳踏黃河兩岸的省份一直到今天。

而在河南省與河北省省界重新劃定後,原來橫穿河南省與河北省的漳河成為兩省在事實上的分界線。以漳河為界,河南省與河北省確實名副其實。

所以作為政治考量而設立的河南省,在歷史上從來就不是與地理板塊完全吻合的。為了國家管理的需要,即使將河南省完全設在黃河以北也是無可厚非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兩個概念好吧,一個是方位,一個是名字。河南省簡稱河南是省的名字,河南也可指方位~河以南,你說河南省有很大一塊在河北,對沒錯,鄭州人偶爾也會說黃河北來代替(河南省黃河以北的地市統稱),相對準確點。


lamixisi


朱元璋北伐以後,現在的河北省那時叫北平布政使司,曾是元朝的核心統治區,而且受封於此的燕王朱棣又蠢蠢欲動。朱元璋為了孫子朱允炆的安全,把彰德(安陽)衛輝(新鄉)懷慶(焦作)三府劃給河南,這樣北平一旦有變,不管是蒙古入侵還是燕王造反,河南地方官可以率先反應。雖然朱允炆最後敗了,這樣犬牙交錯的河南河北省界一直延續到民國。建國後平原省撤銷,河南用武安磁縣臨漳跟河北換了濮陽清豐南樂長垣,最後形成今天的省界。


瀛史拾貝


“河南河北”中的這個河,指得是漳河可不是黃河。遠古時代,傳說大禹把天下分為九州,河南就是古九州中“豫州”的位置,所以簡稱“豫”,河北在古九州中“冀州”的位置,所以簡稱“冀”。這條漳河現在好像沒什麼名氣,但是在古代時期還是很有名的,早在戰國時期魏國就在那裡修建了鄴城,西門豹就曾在鄴河中沉下了害人的巫師。

題主把“河南河北”中的河說成是黃河,看來是張冠李戴了。


正在學歷史


主體在黃河以南,所以叫河南。

為了防止地方割據,也是為了促進地區交流等考慮,咱們國家行政區劃會在大山大河兩邊延伸,形成行政區犬牙交錯狀,比如信陽地區歸屬河南省,漢中地區歸屬陝西省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