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一部《三国演义》,让蜀汉丞相诸葛亮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诸葛亮知阴阳、懂八卦,晓奇门遁甲之术,有管仲乐毅之才,“白帝城托孤”之后,更是尽心尽责的辅佐有助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人臣之楷模。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在清朝前中期,也有这么一位权势显赫的大臣,他不仅是将诸葛亮作为了自己人生的榜样和目标,更是时常以诸葛亮来自诩,但可悲的是,他非但没能像诸葛亮一样为后世所敬仰,反而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被反复的批判。

他就是清朝雍正时期的权臣,隆科多。

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隆科多想做诸葛亮,但是他所面对的雍正皇帝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隆科多错看了雍正,更是小看了雍正,最终导致了自己悲惨的结局。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康熙朝时期的隆科多,几经起伏,终得九门提督。

隆科多所在的佟家,是整个康熙朝非常显赫的家族,其与明珠所在的叶赫那拉家族、索额图所在的赫舍里家族,并称为康熙时期的“三大家族”。

隆科多的亲姑姑就是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而隆科多的两位姐姐也先后嫁给了康熙,一位做了康熙的第三任皇后,即为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另一位是悫惠皇贵妃佟佳氏。这样一来,隆科多既是康熙的表弟,又是康熙的小舅子。

不仅如此,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大伯佟国纲,以及堂兄弟鄂伦岱等人,也都先后在康熙的朝堂上担任非常重要的职务,这也使得整个佟家拥有极高的政治声望与权势地位。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清朝时期的史料之中,隆科多最早出现于康熙朝初年,他是当时接受索额图训练和指挥,帮助康熙智擒鳌拜,夺回大权的那群布库少年之一。

但是这段记载非常值得怀疑。

一来,隆科多他们家族,是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当时佟家族长佟国纲上疏 “请归满洲”之后,全家才被康熙由汉军镶黄旗抬入到了满洲镶黄旗。所以在康熙智擒鳌拜期间,隆科多的出身还是汉军镶黄旗,被选中为布库少年进入康熙皇帝的身边,并不符合传统与制度。况且康熙智擒鳌拜发生在康熙八年(1669年),此时隆科多的年龄尚且不满十岁,以这样的年龄来面对“满洲第一巴图鲁”鳌拜,确实有点牵强

二来,在编写《清圣祖实录》的时候,隆科多是总裁官,不排除隆科多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嫌疑。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到了康熙朝中期的时候,隆科多利用家族的地位优势,成为一等侍卫,后又被提拔为銮仪使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 但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因为属下违法,隆科多受到了严重的牵连,进而被免除了一切职务,只保留了一等侍卫的头衔。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在康熙“两废”皇太子期间,隆科多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在热河秋闱期间,以“太子不孝,所行不善”为由,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皇子之间对于储君之位的激烈争夺,皇子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也逐渐演化成为了朝臣依附于皇子所形成的政治集团之间的争斗。朝臣与皇子的结党与联合,成为康熙最为厌恶、也最为恼怒的事情。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然而此时,几乎所有的朝臣都在选择自己支持的皇子进行站队,或加入“太子党集团”,或加入“八爷党集团”,就连隆科多的父亲佟国维、堂兄鄂伦岱也都站在了八阿哥胤禩一边。

隆科多看出了康熙的想法,因而保持了绝对的中立,一门心思的倒向康熙,不参与任何的皇子夺嫡行动,进而赢得了康熙的信任。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以“托合齐会饮案”为导火索,康熙皇帝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废黜,胤礽彻底从“九子夺嫡”中出局,而胤礽之前的党羽也被康熙一网打尽。

就在这个时候,不与皇子结党,并且深得康熙信任的隆科多,接替了太子党羽、前任九门提督,也是“托合齐会饮案”主犯托合齐的职务,成为了新一任的九门提督,负责整个京城以及皇宫的卫戍工作,直至康熙皇帝去世。

九门提督这个职务,尽管不是隆科多一生之中所担任职务之中级别最高的,但这绝对是最为至关重要并且是最具历史影响力的一个职务。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康熙去世,隆科多成为扶保雍正登基的第一功臣。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夜,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去世。

就在康熙皇帝去世当晚,除了此时奉康熙之命正在天坛祭天的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远在西北带兵征战的十四阿哥胤褆,以及被圈禁起来的大阿哥胤褆和废太子胤礽,剩余的所有康熙皇子都被召集到了康熙身边。

而除了这些康熙皇子之外,还有一个人也守在了康熙的病榻之前,这个人就是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

就在康熙去世之后,隆科多随即下令关闭九门,在北京实施戒严长达七日之久,直至十一月二十日,雍正皇帝正式登基。

雍正登基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诸多的谜团和疑问,而这也成为了“清宫八大迷案”之一的“雍正登基之谜”。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雍正是在康熙去世当晚接到了康熙去世的消息,但是直到第二天的快中午的时候才到达畅春园,雍正消失的这十多个小时到底去了哪里,去做了什么?

康熙到底留下的是传位遗言,还是传位遗诏?遗诏到底是什么时候完成的?

如果康熙真的留下了遗诏,那为什么遗诏的汉文部分要在雍正登基之后才公布?又是为什么现存康熙遗诏的满文部门遭到了大面积的损毁和破坏?


这些问题我们都已经是不得而知,或许真实的历史情况也只有雍正和隆科多两个人知晓,毕竟,在隆科多关闭九门,在北京实施戒严之后,所有康熙皇子都被软禁在了畅春园,这个时候能够自由进出皇宫,往返于紫禁城与畅春园之间的也只有隆科多了,更重要的是,负责守卫北京城和皇宫的军队,也全部掌握在隆科多手中。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和猜测,隆科多很有可能不仅仅是扶保和拥立雍正皇帝继承皇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隆科多决定了雍正最终能够康熙的继任者。

一方面,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一直采取非常低调而又隐蔽的方式参与夺嫡斗争,可谓是不显山不露水,相对来说,雍正在朝中的支持力量和党羽势力是最弱的。因而隆科多可以通过扶保雍正来实现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不得不说的是,雍正在康熙所有的皇子之中,与隆科多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的女儿,满洲正黄旗包衣出身,身份非常的低微,实际上比辛者库出身的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好不到那里去。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雍正的时候,完全没有身份和妃嫔级别,因而按照清朝后宫的传统,当时的德妃是不能自己抚养皇嗣的。于是在康熙皇帝的安排下,将雍正交给了当时还是皇贵妃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来抚养,而这位佟佳皇后不是别人,正是隆科多的亲姐姐。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康熙所有的皇子论辈分都应该叫隆科多舅舅,但是只有雍正管隆科多叫舅舅,才是最为名正言顺的。

不仅如此,隆科多的另外一位亲姐姐,也嫁给了康熙皇帝,被封为贵妃,即后来的悫惠皇贵妃佟佳氏,而她从康熙六十年(1621年)开始,遵照康熙皇帝的要求,开始抚养被康熙带进宫来的雍正的第四个儿子弘历。

所以这样看来,隆科多扶保雍正,拥立雍正登基又有着其必然性。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登基之后的雍正皇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隆科多的感激与感谢之情,在公开场合完全不顾及帝王的威严,称其为“舅舅隆科多”,而在与年羹尧的书信中,更是将这份感激之情表达的是淋漓尽致。

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隆科多也就此到达了他权势与地位的最高峰。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只知进,不知退,五年辉煌之后,隆科多最终倒台。

雍正初年的时候,年羹尧和隆科多被雍正看做是自己的左膀右臂,一个坐镇地方,被自己称为 “恩人”,一个矗立朝堂,被自己尊称为“舅舅”,雍正对于他们的封赏也都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然而,纵观中国古代历史,越是无以复加,越是距离覆亡更近。年羹尧和隆科多却俨然已经忘记了古人的教训,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是雍正的“恩人”和“舅舅”,可以说两个人是以相同的方式,携手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首先是居功自高,目无君主。

隆科多不止一次的炫耀自己在雍正登基之时发挥的作用,甚至直接强调正是因为自己带兵进行武装拥立,雍正才得以继承皇位。

年羹尧这面, “用膳”、“翻牌子”这些在《雍正王朝》剧情中演绎的事情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事,而他甚至还在雍正面前盘腿打坐,完全没有把雍正放在眼里。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其次是二人结党营私,把持朝政。

隆科夺和年羹尧利用雍正皇帝对于他们的信任与器重,控制官员的任免和升迁,进而有了朝中六部官员的“佟选”,以及地方官员的“年选”,二人以此广结党羽,弄得朝堂之上以及地方官场上是乌烟瘴气。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再次就是贪污腐败,网罗财富。

此时的隆科多和年羹尧已经是非常贪婪,不仅贪污腐败,收受贿赂,并且生活奢靡,铺张浪费,引得雍正对于二人的极大不满。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最终,忍无可忍的雍正在雍正三年(1725年)的时候,先拿年羹尧开刀,在给年羹尧定下九十二条大罪的同时,将年羹尧赐死。

在除掉年羹尧之后,雍正皇帝开始着手对付隆科多,而他所才采用的手段与方式则与处理年羹尧时的如出一辙。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从雍正四年(1726年)起,雍正开始有计划的削弱隆科多的职权和势力,并且一再暗示朝中官员自己对于隆科多的不满。随后借由与策妄阿拉布坦以及沙皇俄国的边境谈判,两度将隆科多调离北京,对隆科多进行彻查,并发动百官对隆科多进行弹劾。这其中,最先上疏弹劾隆科多的便是河南巡抚田文镜,而为田文镜提出弹劾意见,并且代田文镜写下密折奏章的便是历史上“真正的”邬思道。

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正在与沙俄进行边境问题的谈判,宗人府上疏弹劾隆科多私藏玉牒,于是雍正马上对隆科多采取了行动,直接在谈判地将隆科多锁拿回京,并给其定下四十一条大罪,圈禁在畅春园内。

雍正六年(1728年),经过一年的圈禁,隆科多死于畅春园,结束了其跌宕起伏的一生。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隆科多在权势顶峰时期,除了炫耀自己在雍正夺位登基之时他的杰出表现和突出贡献之外,隆科多最喜欢的、也是最为频繁的,就是将自己比作“白帝城托孤”的诸葛亮,或许在隆科多的心中,这个“诸葛亮”有两层意思。

第一,他在夸赞自己的拥立之功,在强调自己在雍正心目中的地位,希望获得是是敬重与推崇。

第二,他这也是在彰显自己的野心,表明他所渴望的自己与雍正的关系,真的如同诸葛亮对待刘阿斗一样,将雍正视为是“傀儡”。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但是隆科多错了,错就错在他小看了雍正。

诸葛亮能以“相父”的身份治理国家,一是靠刘备的托孤,二是靠自己的能力,更重要是他辅佐的是个扶不起的刘阿斗。但是雍正终究不是刘阿斗,雍正在“九子夺嫡”中不显山不露水的表现,并不代表雍正没有心机与手段。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雍正面前,隆科多终将无法成为诸葛亮,也正是这种只知进,不知退,功高震主而又野心膨胀的种种行为,最终导致了隆科多悲惨的结局。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而从隆科多的四十一条大罪之中,我们还能清楚的发现,雍正对于隆科多,早就有所防备,因而采取了许多“钓鱼执法”的方式。

雍正给隆科多治罪,说隆科多与年羹尧结党,而实际上,正是在雍正的授意下,年羹尧将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了隆科多,现在反而成为了两人的罪过。

于此同时,雍正指责隆科多把持官员任免,但是隆科多吏部尚书的职务是雍正封的,而官员们的任免意见也是雍正授意要听从隆科多的意见和安排来执行,现在也遭到了雍正的“拒不认账”。

就在隆科多倒台的一年之前,隆科多刚刚负责审理了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的案件,奉旨将两位康熙皇子削宗夺爵,革除黄带子,私藏玉牒也必然是出自于此事之中。

可以说隆科多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落入了雍正为他所精心准备准备的“圈套”与“陷阱”之中。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实际上,隆科多仅仅是雍正实施政治统治的工具,当其完成了扶保雍正登基,帮助雍正实现权力的顺利交接过渡之后,他的使命和任务已然完成,而他也将必然的退出历史舞台。

在此之前,雍正朝初年的重要官员中,八阿哥胤禩、年羹尧已经被雍正除掉,隆科多的命运如此也就变得在所难免。而负责审理和处理隆科多的正是在雍正朝中后期开始逐渐为雍正所赏识并委以重用的两个弟弟,康熙的皇十六子胤禄以及皇十七子胤礼,雍正朝的另一位重臣张廷玉也在隆科多倒台之后,迅速在朝中崛起。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这一切的一切,早就已经在雍正的计划和安排之中,只是隆科多自己全然不知而已,依然做着自己能够成为“诸葛亮”的春秋大梦。但是他的这个梦想也终将注定无法实现,因为虽面对的雍正皇帝并不是“刘阿斗”,他错看了更是小看了雍正皇帝,最终落得一个身败名裂、圈禁致死的下场。

他自诩为“诸葛亮”,但他所面对的却不是那个“扶不起的刘阿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