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時期錦衣衛去哪兒了?

怪獸哥哥jv


為了掩蓋自己貪生怕死、貪婪、腐敗的明朝文人,就算投降了滿清,也沒有停下編排錦衣衛,在這些抹黑的文章下,輿論倒向了他們,而錦衣衛就成為邪惡、貪腐、屈打成招的代名詞。在“假惡醜”錦衣衛的襯托下,明末清初文人皆是“真善美”的代表。

明朝錦衣衛的性質是監察百官,為皇帝刺探百官動向,調查百官有沒有貪汙、反叛行為的機構,同時有著拱衛皇帝的權利,說白了就是相當於今天國家中情局和反貪局。有明一朝,錦衣衛從來沒有直接對百姓執行過一次鎮壓任務(有過幾次是負責情報收集)。

崇禎軟耳朵,這個在明朝養豬政策下的王爺,並沒有得到系統去學習作為一個帝王的條件,在他哥意外死亡後,在東林黨人的忽悠下, 真以為自己會跟曾祖爺爺隆慶皇帝一樣,能再次中興大明朝。可惜他早期信任的東林黨人沒有一個是張居正和高拱,全是一群自私自利、毀國為自的貪婪無恥之徒。

崇禎上位後,先是廢掉廠衛,幹掉他哥最忠誠的“夜壺”魏忠賢,結果抄家抄出的銀子,都沒有魏忠賢自己去抄掉隨意一個文官家多。最後是抄家的官員對崇禎說,肯定是魏忠賢藏起來了,沒找到。崇禎信了……

然後又停了他哥準備開的商稅,還停了穩定收入——礦稅。結果呢?他哥辛辛苦苦維持下來的錦州防線,沒錢了……本來靠著礦稅勉強維持遼餉,依靠抄掉某個貪腐官員的家,給士兵們多吃兩碗肉的局面就這樣給打破了。然後沒錢的崇禎問東林黨怎麼辦?結果那群“崇高漢人主義”的人,建議停掉給蒙古林丹汗的四十萬兩援助,又導致了本來可以兩線防禦、兩線鉗制滿洲的防禦體系崩潰,林丹汗沒了援助,只能帶著本部遠逸漠北,留下百萬蒙古人給滿洲皇太極,最終讓皇太極可以繞過錦州防線,從西段長城進入山西等地劫掠。

然後呢?幹掉錦衣衛後,東林黨全面奪權(你說權利在手好辦事,這是硬道理,可是東林黨連軍權都奪,書生什麼都懂,不就是領兵嗎?幾十萬兵馬平推過去),把二十多萬大軍集中在關錦寧防線去,大修工程(工程一動,黃金萬兩)。幾十萬人不事生產,外加防禦工程的錢糧,讓這個沒了商稅、礦稅、還沒有贓官外水收入的皇帝,只能聽信東林黨人的話,增農稅(開源),打補丁(節流)。


等崇禎醒悟後,已經完了,流民李自成已經成了氣候,滿洲大金已經入關劫掠多次。而後崇禎重啟錦衣衛,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可惜那時候的錦衣衛已經在東林黨奪權行動中精英死傷殆盡,此時的錦衣衛除了抓拿幾個丟掉軍隊的總兵之外,就只能拿下已經被拋棄的文官。連抄家弄點髒銀給皇帝補貼家用的能力都沒有……


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接任錦衣衛指揮使的是駱養性(駱思恭是他爹),在崇禎煤山掛脖子時,投降了李自成,被李自成部隊搜刮了3萬兩銀子,而後在多爾袞入關後又投降滿清,最終順治元年(1644年)左右逝世。

這是崇禎錦衣衛其中一支,也就是投降派。還有戰死派。其實在明朝中後期,錦衣衛已經不僅僅只是中情局和反貪局。還有個榮譽的作用,特別是它那拱衛皇宮的作用,讓錦衣衛這個名號也成為了一種榮譽的象徵,因此很多勳貴的後代,在出生後也掛個職,還有文官,比如防禦北京的于謙就有錦衣衛指揮使的榮譽稱號。說難聽點就是這部分人是政府允許吃空餉的。那麼也就還有幹活的人。

戰死派:代表有莊安世,明朝武狀元,錦衣衛侍領。在崇禎上吊後,大順軍攻入北京城時,率領本部錦衣衛侍衛衝向城中,最後戰死在北京城郊。南明唐王朱聿鍵悉聞莊安世去世,特賜“一門忠孝匾以旌其忠貞報國之志”,至今泉州莊氏祠堂門前大仍懸掛“一門忠孝”牌匾。

錦衣衛是到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年)咒水之難後,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祥自刎殉葬明朝才落下帷幕。

題外話,大明皇朝的覆滅,其實在朱棣朱老四遷都北京就已經埋下隱患了,江浙一帶濃厚的商業基礎下,衍生出來的文化氛圍比其他地區強多了,這也導致了文官集團,這個地區的文官強勢強盛狀態(有錢作為基礎,才能有權作為輔助),這一派系的文官集團,沒有山西等地需要面對蒙古騎兵的憂患,也沒有其他地區缺雨多災,需土裡刨食的困惑。安逸的生活,讓他們內心中缺乏了一種憂患,估計他們也不會想到,入關後的滿清會嘉定十日、揚州三屠。


斐駺


崇禎登基第一件事就是火燒東廠,解散錦衣衛,要知道錦衣衛正是東廠的分枝機構。

東廠錦衣衛開創與明成祖朱棣時期,是皇帝的秘密直屬機構,直接接受皇帝命令,屬於國家最高秘密特工機構,掌握有生殺大權,對付來自國家一切威脅,主要針對朝廷公職人員,來無影去無蹤,在明代時期令人膽寒,無不畏懼。是明朝皇帝的重要執政棋子之一。

東廠錦衣衛豢養著大批武林高手,心狠手辣,等級分明,最高的職務就是錦衣衛指揮使,都有皇帝親信太監擔任,只聽命於皇帝本人,等於是懸在別人頭上的劍,尤其令那些不法朝臣膽寒心驚,當然也會有人趁機迫害忠良,剷除異己,讓一些好人蒙受不白之冤之冤。

這也是崇禎燒燬解散東廠錦衣衛的主要原因,其實每個朝代的皇帝都有類似的機構:如武則天的酷吏;雍正的血滴子;蔣介石的軍統;前蘇聯的剋剋波;美國的中情局等,這些是領導者有效統治一種手段,主要是為了管理大臣,整制朝綱,但崇禎帝視為禍國殃民的根源,自願放棄對大臣的束縛,讓朝臣們無所顧忌,肆無忌憚,這是崇禎致命錯誤之一。

把明朝末期的腐敗歸過於東廠太監是不對的,要知道東廠是聽命於皇帝,都是皇帝的昏庸才讓太監有機可乘的,沒有找到腐敗根源的崇禎就這樣義氣,婦人之仁的讓東廠錦衣衛消失了。

崇禎是一位志大才疏,心地善良的皇帝,仁愛有餘,權謀和韜略欠缺極多,到了關鍵時刻大臣個個稀鬆,無人可用,大臣們竟然阻止崇禎遷都南京的正確決定,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崇禎是個好人,但不是好皇帝,他也不怕死,最終自縊煤山,國破家亡。

作為一個帝王不能擔當、沒有手段約束讓朝臣,讓人沒有敬畏,怎麼會有說服力,影響力,怎麼又會有關鍵的時候為國挺身而出呢?怎麼會管理好一個國家呢?我們過日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患得患失,沒有主見怎麼能帶好自己的團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