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日本天皇到底有没有姓氏呢?

密探零零发


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知道,其实在古代的日本,也只有贵族能享有姓氏,而那些日本武士都是在通过成年礼后,才会继承家族的姓氏。那么日本天皇家族有没有姓氏呢?

先来看看其他人的姓氏怎么来?

我们今天可以看到,很多日本人的名字都是姓“山下”“村下”等等十分通俗简单的名字,但是这些通俗简单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是到了近代时期,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姓氏数量才开始了出现大规模的暴涨。而且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幕府政权搞得也是闭关锁国。


直到美国人的舰队开进美国港口后,给日本看到了近代工业的强大之后,日本才开始开放,想要摆脱野蛮国家的称号,而这第一件事当然是要让老百姓拥有姓氏。于是,明治天皇就下诏《平民苗字必称令》,就是日本的普通国民,也必须拥有自己的姓氏。

好了,现在广大的日本国民就要烦恼自己叫什么名字了。于是他们为了完成任务,很多人就地取名,例如住在山下,就叫“山下”吧。


日本天皇姓什么

日本天皇的历史是非常之早的,当然还是不及我国历史之悠长。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建国后,自喻为“天照大神的后裔”。此后,日本天皇的血脉基本上都是在神武天皇的血脉内传承,而且日本天皇为了保证其血脉的纯洁性,一直采用的都是近亲结婚,所以纵观日本史,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些日本天皇为什么那么早夭折和疯狂了,这或许就是近亲结婚的代价。

日本国民认为天皇是神的后代,是神族,所以不需要姓氏这种凡间的东西,因此按照日本的官方说法是:天皇没有姓氏,也没有户籍。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蘑菇雅说


八色之姓

一直以来,日本人与外国人都想问:“天皇有姓氏吗?”回答之前,先为大家整理天皇与日本人姓氏诞生的大概过程。

大约在公元三世纪中期左右,当时仍然被称为倭国的日本,仍未产生文字,按照后来的史书来看,当时的上流阶层以“职名”和“所在地”」为氏,如大伴氏(职名)、苏我氏(地名)等。到了公元六七○年,天智天皇实施了著名的“庚午年籍”(日本历史上最早的国民户籍账册,已散佚),他的弟弟天武天皇除了另外制作了“庚寅年籍”(同样散佚)外,又为从属国家的官员和地方豪族设立“八色之姓”,按地位高低排列为:真人、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稻置。自此之后,豪族群臣受封于天皇,领取了赐予的氏姓做为身份象征。

《小仓百人一首》里的天智天皇

而天皇本身有没有为自己和家族创立氏姓呢?

曾有说法指,创立“八色之姓”的天武天皇死后,他的和风谥号为“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换言之,天皇很有可能用了八色姓中最高级的“真人”做为自己的姓氏。顺带一提,所谓的“和风谥号”便是以古日本语和思维去纪念、评定大王生前功德的谥号,而且专门在国内使用,与模仿中国、朝鲜半岛,以汉音双字做为纪念,主要用于国史上的“汉风谥号”有所不同。话说回来,由于天武天皇以后的天皇都没有用“真人”自称的相关数据,因此,更多历史学家认为,“真人”不是指八色姓中的“真人”,而是仿照唐高宗采用道教思想,将皇帝比做道教中仙人(真人)。换言之,他们主张天武天皇的和风谥号“天渟中原瀛真人天皇”与八色姓毫无关系,一切只是巧合而已。

倭之五王曾以“倭”为姓

另外,其实在天武天皇之前,在日本以外的史料里,也能找到倭国时代的大王曾向外国提到自己姓氏的记载。这个重要的线索来自于中国南北朝时代刘宋帝国的《宋书》。根据《宋书.倭国传》记载,当时倭王倭赞向刘宋帝国要求建立外交关系,并且请求皇帝刘裕赐官。接着,倭赞的弟弟倭珍,还有十八年后被推断是倭王同族的倭济,其子倭兴和倭武两兄弟均先后派使者向刘宋帝国朝贡,以及请求赐予将军等称号。倭武更曾经分别与刘宋、萧齐和萧梁三个南朝帝国建交。这五位倭王在历史上一般被称为“倭之五王”。

这五位倭王均曾以“倭”(Yamato)为姓,并且被记录在中国王朝的官史上。究竟他们是主动以“倭”为姓,还是刘宋、萧齐、萧梁帝国以他们的国为姓,以便记载,在目前史学界里仍然有争议。但整体来说,后一种说法获得较多历史学家支持。

顺带一提,目前史学界利用最后一位倭王倭武在中国官史的活动时代,推定他是雄略天皇。然后,再按照以上的亲族关系,进一步推断倭赞、倭珍,同族的倭济、倭兴分别是仁德、履中、允恭和安康四位天皇,但这样的说法还没办法“验明正身”。

创造创立“八色之姓”的天武天皇

《隋书》记载:倭王姓阿每

倭武在萧梁立国初期(公元五○二年),仍然与中国进行交流和朝贡,但似乎没有跟接续的陈帝国有交流的纪录,也没有出现在《陈书》之中。而倭国(《隋书》写作“俀”)与隋帝国交流,已经事隔近一百年(公元六○○年),也就是史称“遣隋使”的时代。

按《隋书.倭国传》记载,倭国派来的使者向隋文帝杨坚说明了倭国王的姓名。使者称“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号阿辈鸡弥”。乍看之下,与南朝时代的“倭姓”完全不同。不过,日本历史学家重新按照这些汉字的读音进行解读后,得出“阿每”(Ame)是“天”的音译,“多利思比孤”(Tarishihiko)是“降临”之意,而“阿辈鸡弥”(Ōkimi)则是“天儿”、“大王”的意思。

换句话说,“阿每.多利思比孤.阿辈鸡弥”就是“从天降临的大王”,是“天皇”在古日语中的同义语,也就是说在《隋书》留下的倭国王姓、名、号其实都不是当时天皇的姓名,倭国使者只是将“天皇”的同义语分拆成姓、字、号来告知隋文帝,不打算按照中国习惯为天皇定一个中国风的名讳。更直接一点说,倭国已有与隋帝国平起平坐的意识。

唐宋的记载,其后不再探求天皇的姓氏到了八世纪初的唐帝国时代,当时已改称国号为“日本”的奈良朝廷与唐帝国交流,唐帝国曾按照在长安留学的日本僧侣、学生的说法,在写给天皇的国书中称“日本国王主明乐美御德”。“主明乐美御德”其实就是日语“天皇”的读音转化为汉字,而这也是一串赞美字词,反映日本僧侣利用机会美化自己国王的称号。唐帝国似乎不知其实,直接照用。

之后宋帝国的《宋史》,则改称日本国王的姓为“王”,但没有更多的描述。而宋帝国以后的中国官史,没有再对天皇之姓有什么记载,一方面是同时代的天皇已经不再是执政的国君,成为了“统而不治”的国家代表。在中国王朝的情报里,天皇的存在感也每况愈下,所以对天皇姓氏的求知欲也随之消失。


重舟难过千重山


日本官方说法:日本天皇没有姓氏,没有户籍。

(昭和时代裕仁天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