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小吃 味至浓时是故乡

嵊州小吃 味至浓时是故乡

早晨从一笼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开始,晚上以一碗鲜香软糯的炒年糕结束,是一个地道嵊州人的生活日常,而对远在他乡的游子,可口又落胃的嵊州小吃不仅是常常惦记的美食,更是心头的乡愁滋味。

嵊州历史悠久,享有“百年越剧诞生地、千年剡溪唐诗路、万年小黄山遗址”的文化美誉。嵊州饮食文化追根溯源,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清道光《嵊县志》记载:“甄山,在县北十里,传大禹遗迹,俗呼石蒸笼,亦名甑石,其地有禹妃祠。”传说,大禹在剡溪治水的时候,禹后就在附近的甑山上蒸馒头,为大禹提供三餐所需,并以馒头奉祭神灵保佑治水成功,大禹治水毕功于了溪,禹后蒸制的馒头就撒落在了甑山剡水之间,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石馒头”的余粮石。

嵊州小吃 味至浓时是故乡

南宋状元王十朋有诗曰:“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锡玄圭。”乡人为了纪念大禹及禹后的功绩,分别在了山和甑山建了禹王祠和禹后庙,现迹尚存。这就是嵊州小笼包的起源。嵊州年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用糯粉做城砖的典故,据史书记载和民间风俗,嵊州自秦汉置县以来就有“十四夜,以菜煮糍食之,谓之亮眼汤”的说法与做法,嵊州炒年糕最大的特色是带汤,先炒后煮,年糕的醇香和汤汁的鲜美相互交融,独具风味。

嵊州小吃 味至浓时是故乡

“嵊州小吃有三宝,榨面、年糕、小笼包”。以小笼包为发端的嵊州小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种类丰富、口味鲜美、风味独特的嵊州特色。若论小吃品种的数量,嵊州是小吃门类最丰富的县市之一,拥有小笼包、炒榨面、炒年糕、麦禾、春饼、糍糕、千层酥、马蹄酥等近百种美味小吃;在烹饪技法上,有蒸、煮、煎、烤、烘、炸、氽、冲多种;在风味上,有咸、甜、荤、素、香、脆、软、糯等,无论你来自大漠边陲还是天涯海角、大洋彼岸,总有一款嵊州美食能勾起你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食欲。

嵊州小吃 味至浓时是故乡

20世纪初嵊县人陈东生自杭州知味观回嵊对小笼包进行良,并在当时的市心街开了第一家小笼包店,是为嵊州小吃店的鼻祖。改革开放以来,以“小吃三宝”为主的嵊州小吃,随着天南地北闯世界的嵊州人走向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地区),并进军美国唐人街、东南亚等地。分布在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中的杭州小笼包和杭州小吃,其店主几乎都来自嵊州市,之所以用“杭州”之名,是因为“嵊”是生僻字,消费者不容易读念,而“杭州”字样知名度较高。

嵊州小吃 味至浓时是故乡

随着2017年嵊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大嵊归来”全国统标工程,中央电视台、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知名媒体相继对嵊州小吃文化进行报道,嵊州小吃的知名度日渐提升,2018年完成1900多家小吃门店统标。去年 6 月初,嵊州市商务局组织召开了《嵊州小吃名录》创作会,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对嵊州小吃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与此同时,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糟制品制作技艺、榨面制作技艺分别被绍兴市文化局评为传统技艺类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接下来,嵊州小吃还将申报省级、国家级文化遗产。为将嵊州小吃与唐诗文化、越剧文化深度融合,举办首届中国绍兴特色小吃文化节暨中国嵊州小吃文化旅游节。

嵊州小吃 味至浓时是故乡

满满的家乡味,富民的好产业。下一步,嵊州市将创建嵊州小吃文化传承保护中心,成立《嵊州小吃》编辑组,开展嵊州小吃文化故事、制作工艺等编撰工作;小吃搭台文旅唱戏,加快形成“游唐诗路·赏越音美·尝嵊州味”文旅发展品牌,谋划3条有看点、有美味、能让人回味的小吃文化旅游线路。做好嵊州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三年内形成嵊州老字号门店10家以上,非遗传承人50名以上。聘请国内外知名人士 、企业家、烹饪大师、美食家等担任“嵊州小吃文化传播使者”。来源:浙江电视台《周哥视角》 周建仕 吴一赞 张亮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